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经典与探究文化

2018-05-03梁苏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寓言庄子精神

梁苏明

爱因斯坦曾说:“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人。”而作为一个语文人,需要有的素养是:对世界有好奇心,对自己有信心,对文化有探求心,对社会有关怀心。阅读经典是充实心灵的过程,阅读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人格,是理智,是信仰。教会学生阅读,是当前教育形势下最迫切的需求。

苏教版《必修五》中“心连广宇”专题选入了庄子的《逍遥游》,旨在让学生体验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和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可以着眼于庄子这位哲人,引领学生去探討庄子的精神世界,品味庄子的人格魅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了解。

一、专注阅读,与经典对话

周淑兰所著《狂与狷》第一个专题有四篇文章专门探讨庄子的精神世界,分析得较为全面详尽。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的意义不外乎于此。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在阅读中与书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大师对话,才有自己的鉴别力。充分发挥语文阅读课的功效,让学生惜时阅读,敢于评析,形成自己独到而理性的见解。

二、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称赞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庄子,“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但老庄哲学思维性很强,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晦涩深奥的,所以光靠课堂这点时间是难以读懂庄子的。因此,课前要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广泛搜集资料,从三个方向去研究庄子:

1.“谈谈你心中的庄子。”

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来概括庄子的形象,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会接触到庄子的寓言故事,再结合之前学过的《秋水》,会有自我感触。有部分学生用散文或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庄子,能准确概括庄子无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特点,呈现的散文诗反响也很不错。把阅读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表现很有可能让教师赞叹不绝。

2.“庄子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对后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庄子的名利观、生死观、价值观、物我观等角度去分析庄子的精神内核。余秋雨说:“文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寓言。庄子的寓言与一般童话中的寓言不同,一上来就表现出一种仰天俯地的哲学规模。”读寓言是亲近庄子的必经之路,《庄子钓于濮水》《鼓盆而歌》《浑沌之死》《濠梁观鱼》《庄周梦蝶》等,这些经典的寓言故事都折射出庄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学生结合寓言故事和庄子的生平,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价值体系,这对于课堂庄子文化的探讨会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3.“庄子的思想精神对于喧嚣社会中的人们有无意义?”

让文化走近生活,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文化的生存境况和人们精神的指向,分析经典文化在现实中的价值。社会越来越冷漠,正是因为贪婪的人性一次次地伤害着人们,人们才不得已学会冷漠保护自身的柔软,世风日下。社会需要庄子的豁达精神,人们期盼这一泓清流,能冲散些空气中的黏腻的铜臭味。

对庄子文化的探讨以这三个问题为中心,其他的拓展延伸也都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

三、尊重个体,多向解读

有语曰,“庄子如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而这正是庄子的魅力所在。生本课堂以生为主,以真为诚,鼓励学生主动解读庄子的“无为”思想,允许多样性个性化的存在。有的学生认为庄子思想消极避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一种虚无主义,而这种虚无影响到后世很多的隐逸之人,尤其是魏晋时期玄学派的“清谈”之风,“鲜实效,无经济大略”。有的学生结合《逍遥游》和相关资料,认为庄子的“无为”是对君主提出的要求,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做的是保持内心的纯净,于喧嚣的环境中淡然处世。这些虽没有超出学术界解读庄子结论的范围,但也是学生平衡外在与内心的结果,有自我的思考,值得称赞。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因此,对于庄子这样贴满文化符号的哲人,差异性的理解必然存在。对于“多愁善感”而又“敢说敢想”的青少年来说,文化的意味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多样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读庄子的文,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这是庄子的魅力,可又何尝不是语文的魅力呢?感性地思考,理性地阅读,文化的探究之路永无止境。

猜你喜欢

寓言庄子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时装寓言
拿出精神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庄子说》(十五)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