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霍妮的人格理论分析伏地魔的心理

2018-05-02吴文瑞丁园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哈利波特

吴文瑞 丁园园

〔摘要〕《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该系列被翻译成67种语言,吸引了全世界各年龄层次的读者,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之列。本论文依据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分析了伏地魔基本焦虑的形成、应对焦虑措施的选择以及其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冲突。最后通过将伏地魔与哈利·波特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家庭与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格理论;哈利·波特;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77-03

1997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英国面世,十年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出版将整个系列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从小说的出版到电影的上映,人们对于《哈利·波特》的关注始终未曾消退。

伏地魔作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重要的反派人物,从还未正式出场时,就通过魔法世界对他的恐惧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邪恶。在该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当邓布利多教授提到“伏地魔”这个称呼之时,麦格教授就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海格在向哈利波特介绍魔法世界时,将对伏地魔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好,除非万不得已,我不想提他的名字。没有人愿意提。”“我没有办法拼写出他的名字。”“别再逼我重复他的名字了。”当哈利·波特十分坦荡地说出“伏地魔”这个名字时,他的小伙伴罗恩吓得喘不上气来,并由此判定哈利确实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如此一个作恶多端,使得几乎整个魔法世界都为之恐惧的人,年轻时却曾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少年。作为全书正义领袖的邓布利多,即使并不喜欢伏地魔,却也评价他为“大概可以说是霍格沃茨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学生。”

卡伦·霍妮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本论文依据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对伏地魔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伏地魔基本焦虑的形成

伏地魔从一位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霍格沃兹最出色的学生,成长为了一个邪恶的、对抗整个魔法世界、妄图毁灭所有麻瓜的黑魔王,其恶意的起源来自于基本焦虑的形成。

霍妮认为,儿童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依赖于父母。伏地魔不幸的童年经历注定他没有办法使自己的两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的母亲梅洛普通过爱情魔药引诱了他的父亲老汤姆·里德尔,但是这份虚假的爱情并没有带来完美的结局。梅洛普由于自己爱得太过痴迷,便以为丈夫也会对自己日久生情,她相信丈夫会为了尚未出世的孩子而留在她的身边。但是在魔药丧失了效用后,老汤姆便抛妻弃子,他并没有为了自己孩子而留下来,他选择回到家族重新开始生活。而梅洛普独自一人于穷困潦倒中生下了伏地魔,随后便撒手人寰。梅洛普被得不到回报的爱情伤透了心,甚至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活下來,她同样放弃了自己的孩子。年幼的伏地魔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是被父母抛弃的,他的出生并没有获得来自父母的一点关爱。

伏地魔出生于1926年的除夕夜,此时的英国还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期。原本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大受影响,出现了严重衰退,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伏地魔所生活的孤儿院的条件同样贫苦,看上去寒酸简陋、家具陈旧,身为孤儿院总管的科尔夫人也是一副瘦骨嶙峋、神色疲惫的模样,不难想象孤儿院的孩子们生活得会有多拮据。在这样一个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严重得不到满足的时代,更遑论情感上细心的呵护了。伏地魔的童年也没能出现一个可以成为代替父母满足他两种基本需要的人。

在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伏地魔由于人际环境的影响产生基本焦虑。霍妮认为,基本焦虑就是儿童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潜伏着敌意的世界上,他所体验到的是孤独的感情,外界环境会使得儿童产生不安全感。伏地魔作为曾经最伟大的魔法师之一的萨拉査·斯莱特林的后裔,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但是生活在普通人之中的伏地魔,并不能直白地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在普通人的世界观中这种特殊的力量无疑是不好的存在。孤儿院的总管科尔夫人坚定地认为伏地魔是一个古怪的孩子,由于生活需要不得不依赖这位科尔夫人,伏地魔必须压制自己的敌意,而基本焦虑便是在这种基本敌意被压抑的状态下形成的。

在《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中,主角哈利·波特与伏地魔有着极为相似的身世背景,两者皆为孤儿,都继承了优秀的血统,但在之后的成长中两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从家庭的角度进行分析——

哈利·波特虽然同样失去了父母,但是他却是在父母的期待中诞生的,哈利在一岁以前都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这一点与伏地魔截然不同。伏地魔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双亲,他的母亲为了祭奠她求而不得的爱情,放弃了她年幼的孩子,选择了死亡;哈利的母亲原本是可以选择活下来的,但是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毫不畏惧地面对了死亡,并给予了哈利名为“爱”的保护,使得他能顺利成长。

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在失去双亲之后都寄人篱下,与伏地魔不同的是哈利·波特是生活在姨妈家中的,他是在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亲戚的生活中成长的。即使德思礼一家厌恶哈利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德思礼一家并没有过分虐待哈利,他们给了哈利一个家,保证了年幼的哈利的衣食住行,供他上学,让他有机会去享受了正常孩子的生活。哈利的姨妈和姨夫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很是溺爱,而这种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表现让哈利对于“家”有了最基础的认知——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正是这种对于“家”的认知,为哈利·波特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了基础。而这些都是生活在孤儿院的伏地魔从未拥有过的。

二、伏地魔基本焦虑的表现

根据霍妮的观点,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他所创造的理想的自我总是与实际相距甚远,可以说是脱离现实的,尽管它能使患者得到自我满足。神经症患者往往否认真实的自我,确信理想的自我即为事实上的自己。从小伏地魔就认为自己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进入只有出身不凡者才能进入的斯莱特林学院后,更是确信了这一点。为此,他对于自己的身世表现出了非凡的着迷。但是最终他所找到的答案并不是让他满意的那一个,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巫师,老汤姆·里德尔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且抛弃了他血统尊贵的母亲。伏地魔开始对于自己的过去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他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肮脏的麻瓜”,认为自己“汤姆·里德尔”的名字是“令人恶心的麻瓜名字”。伏地魔否认真实的自我,他作为一个混血种,却极力的推崇“纯血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由高贵血统组成的新世界。他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来保持自己的血统。他将自己名字的字母进行调整,最终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Voldemort”,法语中寓意为飞跃死亡,他认为自己这样伟大的巫师应该永生不死。但是这种理想的自我无疑是脱离现实的。

而哈利·波特与之截然不同——在正常教育下成长的哈利·波特一直是向着正义的方向前进的。并且他是背负着“救世主”的名号进入魔法界的,在他十一岁之前,整个魔法界就对他寄予了厚望。对于哈利来说,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直是紧密联系的,他希望成为正义的伙伴,在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他还得到了来自师长的亲切指导——年长的邓布利多逐渐收敛了年轻时的锋芒毕露,他精心指导哈利,耐心地教授他人生的哲理,引导他走向正义。而哈利在校时,格兰芬多的院长——米勒娃·麦格是一位公平、严肃的教授,她的言传身教也对哈利有着很深的影响。

而伏地魔在追求他的理想自我过程中,得到了来自霍拉斯·斯拉格霍恩教授的错误指导,这位爱慕虚荣的教授向自己的得意门生卖弄自己的学识,告知了他本不应该了解的邪恶力量,伏地魔由此更深层次地了解魂器,并最终将之付诸行动。老师错误的指导使得伏地魔更接近黑暗的深渊。

三、伏地魔应对基本焦虑的措施

霍妮将人们避免焦虑的措施概括为三大类型,接近人、反对人、回避人。霍妮认为,正常情况下,这三种避免焦虑的应对措施应该是互为补充、和谐统一的。但是神经症患者不能灵活地应对外界,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不管这一行为在具体的情况下是否合适。其中“反对人”的措施由对权力、压榨他人、社会声望、个人景仰和个人成就的神经症性需要组成。

伏地魔被压抑的敌意经过了泛化后,使得他认为自己身处一个充满潜在威胁的世界,让他感觉缺乏安全感。伏地魔虽然在孤儿院长大,但是他的天赋让他十分骄傲,他自命不凡,他需要极高的社会声望和个人成就来维持自己的骄傲,所以他不会选择去顺从或者逃避。“接近人”与“回避人”的应对策略,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伏地魔内心的需求,于是他选择了“反对人”的应对类型——通过攻击或伤害其他人来进行自卫和报复,以此获得短暂的权力和其他人的服从使自己得到安全感。

伏地魔从幼年起就习惯通过魔法来对同伴进行恐吓,并希望由此能够控制他人。同样,他习惯以命令的口吻向别人说话——小说在回忆邓布利多教授与伏地魔的初遇时曾写到“‘我不相信你。里德尔说,‘她想让人来给我看看病,是不是?说实话!最后三个字他说得凶狠响亮,气势吓人。这是一句命令,看来他以前曾经多次下过这种命令。”伏地魔通过将自己置于控制者的地位,来满足自己对于权力的需要。而他在孤儿院偷藏他人东西的行为也是他对于压榨他人需求的一种表现。伏地魔在进入霍格沃兹之后如鱼得水,他利用自己英俊的外表、对知识的渴望和自身的天赋,很快就获得了周围绝大部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这种礼貌、温和的外表更像是为了获得他人良好印象的一种伪装。伏地魔由于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在五年级时成为了级长,在七年级时成为了男生学生会主席,并且在校期间还荣获诸多奖项。伏地魔通过伪装自己,利用自己的才能满足自己对于社会声望、个人景仰以及个人成就的需求。“在学校的几年里,他在身边笼络了一群死心塌地的朋友,我这么说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词,但我已经提过,里德尔无疑对他们毫无感情。这帮人在城堡里形成一种黑暗势力,他们身份复杂,弱者为寻求庇护,野心家想沾些威风,还有生性残忍者,被一个能教他们更高形式残忍的领袖所吸引。”伏地魔利用自己的领袖的气质和实力在学校聚集了这样的一群“假朋友”,即食死徒的前身,他利用这些同伴对于自己狂热的崇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望,稳固自己控制者的地位,满足自己的神经症性需求和安全感。

这种“反对人”的策略,使得伏地魔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在毕业多年后,网罗了一批黑巫师,成立了宣扬极端的纯血论的组织“食死徒”,并且公开使用暴力,通过威逼利诱壮大自己的队伍。在伏地魔统治的时代,魔法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他达到了自己曾经的目标——各地的巫师都不敢轻易说出他的名字,并且使自己的个人成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四、总结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虽然是奇幻主题的儿童文学,其内在深层次的含义很多是脱离了儿童所能理解的范圍的。通过对伏地魔的心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童年时期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对于一个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关怀能够给予孩子两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基本焦虑如果无法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缓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应对焦虑时,我们应当按照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应对措施,而不是将焦虑放大,只死板地应用一种模式。

通过伏地魔与哈利·波特的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家庭与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他们人格建立的开始。对于失去双亲的孩子来说,福利机构或者寄养家庭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代替了“家”的存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加大福利机构以及对寄养家庭的监管,保障孤儿的基本权利,使其能健康地成长。同样,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在人格建立中的重要性,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建立。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尽量摒除个人偏见,以公正的态度进行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芜湖,241000)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哈利波特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赌局的智慧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哈利的花毛衣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赌局(深度好文)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波特的儿子
波特的儿子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