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认识学生的“好”与教师的“会教”

2018-05-02林汇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1期

林汇波

〔摘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名言是在公眾舆论场合或专业讨论时,针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及付出的评价,内涵上更多具有问责或追责含义,一定程度造成了对教师的伤害。这是对该名言的理解存在着偏差,把学生成长的所有“教”都理解为学校教育,或狭窄地理解为学科教学,或是认为教师万能;把学生的“好”理解为分数高,没有全面发展的观点,无视学生发展的暂时性困难。应正确认 识学生的“好”与教师的“会教”,用好这一名言,促进教师的教,还教师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认识偏差;分数教育;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59-0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名言是在公众舆论场合或专业讨论时,针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及付出的评价,内涵上更多具有问责或追责含义。被追责或问责的教师因已尽最大努力,外人却把学生没有教“好”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认为是教师水平有限、付出或作为不够,“不会教”。对此,教师的感情是复杂的,付出巨大却难以“教好”学生,因而对这句名言充满反感与无奈。

出现此情况,最大的原因是名言使用者对名言的理解出现偏误,对学生的“好”、教师的“会教”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对“教”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学校教育包揽“教”的全部

有的人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认为重视教育就应把孩子完全塞给学校,学校教育应包揽孩子成长的全部责任。

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只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绝对地依赖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学生的成长,受多方面教育因素制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德国有的省为了加强劳动教育,把家长指导孩子参加劳动写入法律;英国对睡懒觉影响孩子起床上学的家长处以罚款”[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学生教育的全部,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起着不同作用。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阶段。学生成长的某些阶段,起着关键性影响的,如情感教育、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作用更大。如果家庭关系隐藏着不和,或是父母生活习惯不良,对孩子监管粗暴,就会影响学生,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异常坎坷与艰难。

学校教育因其集中授课,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优势,其他方面教育就可能是受限的。如家庭教育、亲情教育,即使是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因缺少直接具体的媒介因素,免不了以说教代替亲情接触,有效性不高。如价值观念教育,因社会功利等不良风气波及校园,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教育作用有时就很有限,而家庭、父母的影响有时就更为直接。

对教育的认识偏差亟须纠正,因这样的认识会妨碍家庭教育建设,也不利于学校教育之外的学生外部健康教育环境建构。

(二)“教”就是学科教学

有的人把文化教育当成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就是学科教学甚至是主科教学,分数高即优秀,即教育的成功。持这种认识的不在少数,民间或社会的奖学对象,就是高、中考状元等主科高分学生,这种奖励助推了社会认识的偏差。

教学与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两条腿”,德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而德育工作往往不在或少在“教”的范畴内,且已成为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政府及学校相关德育部门例行的青少年美德教育或模范评选,往往显得虚泛,显得苍白无力。于是,现实中缺少德育研究,缺少德育成功的案例及典型。相比于学科教学研究,德育没有系列有效的建构,德育工作及其研究在学校里很难摆上重要位置。唯分数论的舆论环境,消解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的恶性循环,使德育工作愈加式微。

(三)教师“教”的万能

有的人认为教师的某一教学活动应完美,应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否则是“不会教”。教师教育教学上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只是主观愿望主观努力。某一教师的某一具体或个别的教学活动,教育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教育中的一个维度,或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中的一个点,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不可能是教育的全部。夸大个别教师某一节课或某一活动环节、步骤的作用,认为教师某一具体教学活动即能解决学生发展中问题,这种认识是不理性的。

以“教育万能”或“教师万能”乃至“教学活动万能”“教学细节万能”来“管、卡、压”教师,把一个人的发展归因于某一教师,要某一教师的某一具体教学活动来担全责,学生某一点学“不好”,就指责教师“不会教”,既不合理也不客观。

二、对学生“好”的认识偏差

(一)高分才算“好”

典型的唯分数论,单一地认为分数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某一学生即使全面发展了,综合成绩好,但某一学科分数不高,就很难跻身于“好”的行列。

人的发展是多元的,文化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某一学科或细至某一部分的知识,在其人生历程中的意义甚至可以忽略。就人的生存发展看,文化成绩之外的“短板”更可怕。假如某一学生只有分数高,但交际能力有问题,人际关系差,难以协调工作关系,生存困难,要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都会发生困难。这样狭窄的“好”是不能算“好”的。

甚至有偏执的唯分数论,认为分数第一之外的都“不好”,陷入因“好”而“不好”的怪圈。认为只有分数最高才算“好”,一有成绩数据就排名,只有第一名才“好”,其他名次,相对而言就“不好”,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好”。且做推而广之的判定,进而认定大部分学生不好、班级不好、教师不好,学校不好。

(二)无视潜在或隐性的“好”

学习过程中,学生看似不懂,但学习需求已被唤醒,他们面对困惑跃跃欲试,充满积极探索的欲望,学“好”的条件充分,学“好”的结果也就指日可待。从这种现象看,学生的“好”不一定是显性的,很多情况是处于隐性状态的。假如无视隐性的“好”,不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学习、发展,那么教学的凭借、起点就无以确定,教学组织就无以进行。无视隐性的“好”,完全抹杀这些“好”,既不理性,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三)把发展阶段视为“不好”

学生的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点。学生并不是一下子达到某个高度,而是有一个过程,从懂得少,表现粗糙,表现水平低,到逐渐懂得多、深,表现水平高,终至成熟,能运用,为大家所认可。在这过程中,会有磕磕碰碰,会有挫折,会有徘徊迂回,某些时段或阶段甚至表现为暂时性的停步不前。能把这些阶段性现象都视为“不好”?如果偏执或偏颇地这样认识,肯定是错误的。如果持此认识付诸教育实践,学生发展或学生的“好”,将不可能来临。

三、全面认识学生的“好”

(一)“好”具有多样性全面性

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审视,学生能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如此,我们就应该认可学生在学科知识性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存在,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学生的发展也是全面的,不能唯分数或成绩论。学生的“好”,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学好某一部分知识性内容,掌握答题技能,能考试获得高分,而完全不顾及发展其他素养。学生的“好”是多元的,哪一方面得到发展,都可判断为“好”。相应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得到多样的机会,得到多元发展,体现出多样化的“好”。

持全面观点,就能发现“教不好”学生的“好”。学科学习之外表现突出的品质,如诚信,如交际,如班级服务,等等,这些都是以后生存发展的重要素养,应认定为“好”,且正面肯定鼓励。

况且,新时期对学生的发展不但提出“全面发展”,还认为“德育为先”[2],德育之“好”应摆至最优位置,只认定学科成绩的“好”已成为须坚决淘汰的旧教育观念,优先做好德育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才是真“好”。

(二)辩证认识学生的“好”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存在发展潜力,存在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只要教育得当,他们都向“好”发展,不存在不发展的情况。即使在成绩上真的“教不好”,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怀,能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能正确对待困境,有所探索体验,或心底燃起进步星火,也是“好”。

辩证看待学生的“好”。一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有所发展,即是“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发展潜力或潜能,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会获得发展。无论发展多少,不以优生的标准苛求,有一点点进步都值得肯定。二是学生有发展进步,但还处于隐性状态,或是只是处于发展的某一阶段,没有最终的成果展示,也应认定为“好”。三是“不好”的另一面即是“好”,隱藏着“好”。某一学生成绩不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其性格适宜于发展另一学科,另一学科对这个学生来说才有优势。如果能认识到“不好”的原因,以后的发展就有了正确方向,“好”的表现指日可待,是为“好”,不能误判为“不好”。

四、没有“不会教”的教师

(一)教师对错用名言责问的纠结

学生没有教“好”,真的就只能是教师“不会教”?教育名家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受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倡导“活教育”,提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对他所倡导的“活教育”的阐释,即面对教育困境,要“活”以解困,是正面的鼓励激励。而用这一名言责怪、责问或否定教师及其工作,已脱离了陈鹤琴先生倡导时的具体语境含义,自然会产生歧义与偏误。

误用这句名言让教师担了不该担之责。教师个体是不可能藏于象牙塔中的,社会、家长对其评价,很看重考试成绩。中学教师尤甚,当学生成绩停滞或有波动时,有的人便以这句名言来指责教师,教师因而对这句名言反感。即便单纯就学习成绩而言,也有可能是家庭问题。单就教学而言,学生学不好,可能是知识基础差,可能受学习时空限制,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没有学好,还可能只是某次考试偶然考砸了,还可能是学生自身个性或生理心理特点不适合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或是还未能适应,未能找到应有的学习方法,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归因为具体某个教师“不会教”。

教师在这不恰当语境中的反应是复杂的:一是自责。毕竟教师是爱学生,是希望学生能学好的。学生没有达到教学预期,教师会有失望感痛苦感,面对这句名言,内心多多少少有自责的成分。如果排除外界的否定与责难,此时正面理解这句名言,才有助于教师激励自己再学习、再努力。二是一种情绪宣泄。教师尽心尽力了,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提起这句名言,用以表达自己的无奈。第三才可能是反感或怨言。因外部的否定性舆论,因教育评价偏差,因唯成绩论,因苛求,教师虽然促进了学生,但在唯成绩唯分数论前,考试成绩进步不明显,不被肯定,教师会有失落感。

(二)教师都“会教”

对教师“会教”的评判,要有理性的态度,有发展的眼光。现实中出现某个学生“教不好”的真实场景,不能简单定论为教师“不会教”,要做具体分析,要看到其中的发展性动态性因素。教师努力了,表面上并没有达成预期中的发展变化,看似教师面对“教不好”的学生而束手无策,其实教师已能直面问题,已经发现了学生发展的关键点,发现了问题本质所在,已经在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教不好”的学生面前已现“教好”的曙光,教师其实是“会教”的。焉能判教师为“不会教”?

用“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来激发教师教“活”以破解困境,鼓励教师只要努力,就“会教”。此为正面激励,可激发教师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教育潜力,激活教师持续的爱心,教师再学习,再努力,把“教不好”的学生“教好”,成为“会教”的成功教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只要教师真心付出,方法得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能获得发展,就没有所谓“教不好”的学生。当然也就不存在“不会教”的教师。

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遭遇困境,学生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关爱支持,教师如果没有积极主动作为,即是陈鹤琴先生所倡导“活教育”的反面,是“死”教育。此时这句名言的作用就正当其时,用“活教育”来激励教师,用这一名言来激活教师积极性与克服困难的斗志,解决问题,最终是教“好”学生,教师都“会教”。

参考文献

[1]刘佑荪.小学教师观念、行为倾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思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与配合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6):29-3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朱丹.陈鹤琴课程思想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81-82.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泉州,36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