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绕组理论的原概念和新术语及其关系 第II部分:原概念与新术语之间的关系
2018-05-02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1 一些符号
1.1 p、2p、m、μ、Q、D
极对数,也就是阶数,用p表示。相数用m表示。方数用μ表示。槽数用Q表示。带数用D表示,有两层考虑:(1)District有“带、区”之意;(2)D是“带”字汉语拼音的声母。
1.2 Qp、Dp、q、d、a
每极每相槽数用q表示。每极每相带数用d表示,对六相30°相带、三相60°相带、两相90°相带而言,d都等于1。三相120°相带(d=0.5)仅有理论意义,无实用价值,因而下文不讨论。
每相并联支路数(相支数)用a表示。每阶槽数Qp,简称阶槽数。每阶带数Dp,简称阶带数。
2 一些关系式和关系表
基于前述,可得一些关系式如下。
一个电机的带数D=d×2pm=2pm。可见,带数就是“极数乘相数”,即“极相积”,亦即所有极下的总“相带”数。同时,D=2pm=p×(2m)。可见,带数也是“阶数乘方数”,即“阶方积”。这里为了新旧衔接,仍然借用“相带”这一旧术语。对于三相绕组,m=3,D=6p;对于单相电机,m=2,D=4p。即
带数D=极相积=阶方积
(1a)
D=2pm=p×(2m)
(1b)
每极每相槽数q=带槽数
(2a)
(2b)
一个电机的槽数Q=Dq=2pmq,即
槽数=带数×带槽数
(3a)
Q=Dq
(3b)
阶带数=倍相数=方数
(4a)
(4b)
带谐波(即传统的“相带谐波”)次数
v′=∓(kDp∓1)=∓(kμ∓1),k=0,1,2,3,…,∞;两个∓同正同负
(5)
阶槽数=阶带数×带槽数
(6a)
Qp=Dpq=μq
(6b)
槽谐波次数
v=∓(kQp∓1)=∓(kμq∓1),k=0,1,2,3,…,∞;两个∓同正同负
(7)
带谐波、槽谐波,两者的次数在形式上完全对偶,有一种美感。
方数=倍相数
(8a)
μ=2m
(8b)
综上,可得表1、表2。表1的特点是,右边量是左边量的2倍,或q倍。表2的特点是,左边量都含有“槽”字,右边量都含有“带”字。
3 一些概念的属性
相是外部观察量,方是内部观察量。
相、方,都不具叠加性。譬如,一个4极三相36槽60°带绕组,每一阶(对极)都有3相、6方。整个绕组也是3相6方。
极、带,都具有叠加性。譬如,一个4极三相36槽60°带绕组,每一阶(对极)含有2极、6带。整个绕组含有4极12带。
极、相、槽,阶、方、带,捉对对应:极对应阶,相对应方,槽对应带。具体对应关系是:两极构成一阶,两方构成一相,q槽构成一带。“极、相、槽”是已有的术语,“阶、方、带”是本文引入的术语。有了“阶、方、带”,绕组理论的术语系统才算完整。
4 对偶塔
据前述内容,可作“带槽对偶金字塔”(可简称“带槽对偶塔”,或者“对偶塔”)如图2所示。图2中箭头表示“除”,注意“除”和“除以”是不同的。图2包括了本文所提新术语之大部分。
图2中,阶数置顶,下面诸术语均围绕“阶”展开,可见“阶”之于绕组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另外,带槽数q反映了带、槽之间的联系,是沟通带、槽的“桥梁”,也很重要。
表1 一些符号列表
表2 一些关系式列表
图1 带槽对偶金字塔
图1直观地反映了槽、带之间的对偶关系。这种对偶关系,主要体现在槽谐波、带谐波两种谐波次数之间的对偶。为什么有这种对偶?深思细究不难发现,深刻原因在于:带乃大槽。同一带内各槽电流是一致的,就像同一槽内电流相同。这种一致性是空间分布意义上的,包括了大小和相位。因而可以认为,从电流空间分布的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带,就相当于一个槽。只不过同一带内含有多个槽,因而可以称之为“大槽”。而磁势波形仅取决于电流的空间分布。这一点,文献[2]第42页的磁势积分法、文献[16]的式(1-1)磁势安导积分关系,都有很清楚的解释。
5 结语
本文揭示出槽与带、阶槽数与阶带数、槽谐波与带谐波、槽电角与带电角,等术语之间美丽的槽带对偶性及其本质原因-带乃大槽。
[1] 程小华.对部分教科书中“电枢反应”和“相带”概念的辩证[J].微电机,2009.2.
[2] 许实章.电机学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1.
[3] 辜承林,陈乔夫,熊永前.电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
[4] 吴大榕.电机学上册[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78.
[5] 汤蕴璆,史乃.电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6] 陈世元.电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 周顺荣.电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潘再平,章玮,陈敏祥.电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 徐德淦.电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 王秀和.电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 戴文进,徐龙权.电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 张广溢,郭前岗.电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
[13] 李发海,朱东起.电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
[14] 刘慧娟,范瑜.电机学(英汉双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
[15] 阎治安,崔新艺,苏少平.电机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
[16] 许实章.交流电机的绕组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