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画市场的“倒挂”现象
2018-05-02乔龙泉
乔龙泉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书画在市场交易中呈现出文化与商品的双重属性,书画作品的经济价值高低理应取决于其艺术水准的高下。然而,如今的书画市场上出现了“倒挂”的怪现象,其具体表现为艺术水准较为一般的书画作品易出售且价格高昂,高超艺术水准的作品反而不易出售且售价相对低。这说明对书画作品的价值评估已不完全取决于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不对等,说明人们对书画价格的过分关注,削弱了对其艺术本身的欣赏与评判。书画市场高价繁荣泡沫的背后,隐藏的却是艺术的惨淡与荒芜。
1 “倒挂”现象成因
“倒挂”现象与书画家、购藏者、社会关注三方面都有关系,由于优秀书画作品绘制的困难、书画利益的丰厚以及重名声价格轻艺术本质的评判方式,才使得艺术市场舍本逐末之事屡见不鲜。
1.1 艺术境界难以逾越,优秀书画作品创作难度大
艺术境界大致有三:一是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分析、总结,加之刻苦的训练,可达到优秀的匠人之列;二是用感性的思维去想象、去尝试、去创新,也许其作品行笔生涩却意味深长,不属“行家”之列却归“戾家”之流;三是将理性与感性融会贯通,忠于规矩但不受于限制,敢于想象却不谬想天开,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艺术升华,即为“道”。这三种境界说来简单,真正达到却异常困难。能够做到第一点已实属不易,何况逐层突破,更要付出大量心血。董其昌评价仇英作画时说:“(仇英)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苑如隔壁钗钏戎,顾其术亦近苦也”[1]。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无论在其活着还是过世后,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晋书·王羲之传》有云:“(羲之)又尝在戢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2]而现代社会能够达到如此艺术境界的艺术家与作品可谓凤毛麟角。
由技入道,殊非易事。除了书画技巧的精熟,书画家自身的学养亦至关重要,这也是制约书画精品出现的重要因素。中国书画讲求 “意在笔先”,何为“意”,“意”是学识、眼界、思考,好的书画家并非提笔便能书会画,在动笔之前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积淀。传统书画是中国的国粹,并非只是因其“起”“收”“转”“呈”的技艺,而是由于其承载了众多文化艺术及作者的思慧才情,它们才是书画的文化核心,否则书画不过是一纸躯壳空洞无味。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精通诗词书画,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其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以诗作形式表达凄苦之感,这种情、诗、书的结合方得它成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便是最好的体现。
当今书画创作呈现工稳风格远远多于写意风格作品的现象,也是艺术境界难以达到的直接体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对于书画本身而言,相较于写意作品,工稳作品对感性思维的要求较低,且不像写意作品对线条要求较高,虽然耗工费时,却容易控制;二、对于书画市场而言,市场上的买者并非都是识货的行家,关注点可能更偏重于表面的美观程度,而非内在意蕴,有人将书画看作一般产品,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作品价值,也有丝毫不通者,将写意作品中惯用的留白当浪费,这些原因使得市场上对工稳书画作品的定价往往高于写意作品。由此观之,艺术境界择其次者反收益更甚,何乐而不为。
1.2 对书画家和购藏者而言都有着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文徵明之子文嘉应邀为项元汴画了四幅扇面,只从项元汴那里得到五钱银子和一块果饼的报酬,平均算下来每幅扇面只得1.25钱白银[3]。文徵明在当时富甲一方,但其财富的积累主要来自田产与教学,售书卖画只占一小部分。同为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可谓声振寰宇,最后却死于贫困。可见古代书画作品的价值并未出现虚高,收藏者购买艺术作品也多为实用、艺术欣赏之用,艺术家也并不能从中获取暴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书画作品的经营能够给作者与收藏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金钱的驱使下,也直接导致“倒挂”现象的出现。
书画购藏者的目的之一是获取书画升值的利益回报,如今这一利益回报已不仅体现于作品本身,更体现出其附加收益——广告宣传,这种与时俱进的发展也成为了 “倒挂”现象的推力。2016年12月4日,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以3.036亿元的价格够得元代任仁发所作 《五王醉归图卷》。就画作的升值空间而言,《五王醉归图卷》上次亮相是在2009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4658万港元成交,7年时间价格增长近7倍,相信在中国及世界经济没有大波动的前提下,该画依旧会继续升值。然而当我们跳出画作本身的经济价值来看,它带给苏宁集团的收益可能远不止如此。12月5日各大网络传媒便用头条争相报道了此事,随之而来的是网友的疯狂转载与评论,这一免费的UGC效应可能比苏宁花3亿元做广告所获得的宣传收益更大,这使消费者清楚地认识到苏宁有实力花3亿元购入一幅画作,同时也达到了广告最有效的用途——为产品提供高质量信号,并且这一正向广告收益,又为其品牌价值增值不少。可以说张近东做了一笔超值的买卖:
支出=3.036亿元
收益 =《五王醉归图卷》(可能高于3.036亿元)+广告收益(可能高于3.036亿元)
而当我们反过来思考并提出一种假设,假如张近东所购买的《五王醉归图卷》并不存在,他是否还会花3.036亿元去购买它呢?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幅《五王醉归图卷》本身的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到底是为了画作本身而购藏,还是为了得到其附加收益而购藏?
1.3 书画家崇高的社会地位使得名气重于作品
单纯的书画家在古代实际并不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如7世纪画家阎立本被召令在皇帝和群臣(包括官衔低于阎立本之人)面前描绘皇家苑囿中的罕见奇鸟,他俯首弄墨之时别人却在把酒聆曲,画家在蒙受这种侮辱之后,回家告诫儿子莫习画艺。郑燮在给他弟弟郑墨的信中写道:“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4]可见他们虽以书画为生,可内心却是抵触的。相比“书画家”的头衔,“文人”的头衔应更高一筹,这也是“文人画”更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随着“文人”与“书画家”关系的逐渐淡化,如今的书画家有着十分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书画家的名声地位而非艺术作品本身。我们知道,书画家的作品有一些并非得意之作,而是为了应酬和敷衍,这些作品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准,却被冠以高昂的价格,这是人们重名薄艺的结果。当今社会信息传播便利,经济发展迅猛,不少人看中了人们重名薄艺的特点,开始高价炒作各级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等“名家”作品,往往价格不菲,而一旦这些“名家”任期结束,其作品的价格往往会大幅跳水,甚至沦为废纸一张。更有甚者,一些政府官员打着“文人雅士”的旗号进入书协、美协任职,名为作艺实为敛财,一些不法之徒便高价收购其作品,达到变相行贿的目的。这些都是导致“倒挂”现象突出的重要原因。
2 “倒挂”是文化艺术匮乏的表现
19世纪的画家吴待秋早年卖画,但是当他的绘画地位确立后,就可以用画作直接换取一切必需品,此时画作表现出了货币属性。他在当地的一家餐馆用午餐,觉得自己做饭所耗费的时间不如用于作画更划算,便与厨师做交换,比率是一张册页换取一顿午餐。有一天,他对厨师说:“你近来的饭食真越来越差了。”厨师反唇相讥道:“吴先生,实在因为你近来越画越差了。”[5]这虽是一则逸闻趣事,却说明多年前一厨师尚可轻名声重画作,多年后的我们却因对书画作品缺乏基本的审视能力,才使得今日“倒挂”现象流行。
文化艺术教育的匮乏也使得“雅贿”这一自古便有的交换(易)方式如今变了味道。当我们来审视雅贿行为的接受者时,会发现多为官绅之类。在古代,官绅是经历过科举考试,博览群书的人,他们具备文化底蕴并懂得欣赏字画。而在今日,官员往往是通过硬性考试,没有经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训练的人,他们与字画所蕴含的文化属性无法达成共鸣。“雅贿”实则要投其所好,对于这种好,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说道:“(就书画而言)但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要之在人,岂可言价”[6]。王翚在仇英立轴《莲溪渔隐图》的题跋中记载:1675年春,经吴门,见到溪图,爱不释手,倾囊求易,可惜主人吴升却不应,无奈之下,竟动了仿效“米颠据船无赖”的念头[7]。王翚为得到仇英画作竟愿意以命为博,可想而知若以《莲溪渔隐图》来行贿王翚,何愁所托不成。而如今的“雅贿”更多的只是徒有其表,行贿者和受贿者可能更多的是以客观价值判断一件书画作品的经济价值,书画作品更多的被当做一种通往利益获取的桥梁(中间品),已与一般商品无异,故其艺术价值已毫无意义。
在当今社会下,“雅贿”催生了一批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不符的商业作品出现,这些作品也正是“倒挂”现象靡然成风最好的证明。当我们分析整个书画市场时,可以通过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图来加以说明:艺术价值越高,经济价值就越高,二者属正比例关系,由于书画作品的经济价值涨幅是倍数增加的,所以曲线C1表现为前半段缺乏弹性(弹性<1),后半段富有弹性(弹性>1),即低层次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只带来少量的经济价值提高,高层次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带来大量的经济价值提高(图1)。
图1 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关系
“倒挂”现象的出现,表明如今书画购藏者文化艺术水平较之从前有所降低,这使得原本某一艺术层次的书画作品中包含的艺术价值相对提升,其经济价值会相对提高。因此,曲线C1整体向右移动(表现为向下移动)到C2,移动距离表现为整体文化艺术水平的降低量。由此可以得出三种结果:
(1)艺术价值含量一般的书画作品,其经济价值会提高。直线L1表示某一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L1交C2的点a即为当下该书画作品的经济价值,可见该点的经济价值高于L1交C1的点b。这是“倒挂”最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2)艺术价值较低的书画作品(可能根本称不上书画艺术)现在可能会有市场。直线L2原本与C1无法相交,即根本无人愿意购买,如今L2与C2相交于点c,c点的经济价值含量即为该书画作品的价格。
(3)艺术价值很高的书画作品(超出市场的认识接受范围)如今可能无人问津或是要以低于其本身经济价值的价格出售。直线L3交C1于点d,表明这一优秀的书画作品本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如今的购藏者认识不够无法交易(表现为L3与C2不相交),书画家唯有将其作品主观降低归于L4艺术价值水平的作品方能促成交易,L4交C2于点e,点d价格减去点e价格的数值即为该书画作品的无谓损失。
其实“倒挂”还有第四种结果,那便是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反而没有艺术价值低的作品卖得贵,这种现象与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无关,主要是因为书画市场的其它运作手段造成的。
3 “倒挂”的利弊与修正方法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中说过“存在即合理”[8]。“倒挂”虽然是一种不好的市场现象,但它的出现及存在必然有着相应的原因与基础,我们应该正视“倒挂”这一现象,并深入分析其利弊,对维护书画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倒挂”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正常的市场状态,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倒挂”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整个书画界而言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正常的市场状态下,一些具有天赋但尚未达到一定水平的年轻艺术家是很难受到市场与收藏者的青睐的。但在“倒挂”现象流行的情况下,一些艺术品经销商会对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进行商业操作。这可以给仍在进步中的书画研习者相应的物质保障与支持,间接激励年轻艺术家继续艺术创作从而有取得更高成就的可能。但是,“倒挂”毕竟是不健康的市场形态,它的出现更多的造成了市场混乱,这会扰乱书画家的心性,使原本单纯追求艺术的初心有所偏离。更严重的是在“倒挂”背后导致的腐败与社会风气的影响。
修正“倒挂”现象给书画市场所带来偏差,需从书画家这一源头出发。书画作品出自艺术家之手,没有书画作品便没有书画市场。如果书画家能够守住寂寞,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那么“倒挂”现象一定会有所控制。书画家好比一个工厂,书画作品像是工厂所生产的产品,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工厂需得投入大量的沉淀成本,这之中包括设备的升级、人员的培养、制度的完善,这需要工厂从固定的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部分划分给后期投资而非前期消费。书画家想要绘制出流芳百世的作品,需要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技法训练、文学修养、识古通今等方面,更多的关注书画的“艺”而非“利”。书画创作与欣赏本应是高山流水知音赏的高雅活动,然而在现代书画市场中做到这点却非常困难。因此,社会与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为艺术家提供较好的保障,才能使他们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艺术创作,这样才能有优秀的作品出现。
4 结语
“倒挂”作为新时期书画艺术市场的一种突出现象,集中体现了当下社会对书画艺术品及其市场认识的偏差,是艺术作品在人为炒作下价格虚高,艺术水准却难以与其匹配的直接反映。经济发展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但艺术生产的过程难以跟上经济的过快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倒挂”现象愈演愈烈。虽然“倒挂”现象在某种角度可以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些经济支持,但总的来说仍是弊大于利,对于书画艺术及市场发展影响极大。从书画家入手可以从源头缓解“倒挂”现象的蔓延,政府制定相应机制引导、维护书画市场秩序也是重要手段。当然,这仅是对“倒挂”现象的尝试性分析,关于如何更好抑制“倒挂”现象的措施与手段尚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64.
[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00.
[3]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6.
[4]阎安.金农的绘画题材及其选择原因初探[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3:7-8.
[5]田一平.民国时期上海书画家社会生活(1912—1937)[J].史林,2009,(5):73-74.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35.
[7]宋姿莹.论仇英绘画艺术[J].新视觉艺术,2012,(6):48-49.
[8]徐喆.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7,(Z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