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公旦制礼作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梦”的精神渊源

2018-05-01邓笑然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

【摘 要】 西周初年,天下初定而未稳,周武王溘然长逝使整个王室和天下陷入巨大危机。周公旦临危摄政,文治武功,稳定了内外局势。在此前提下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中华制度文明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神走向,是中华制度文明的真正设计师。成为早期历史上一种“中国梦”的元典文化形态和精神渊源。

【关键词】 周公旦;礼乐文明;中国梦

周公旦,姓姬名旦,也称周公。西周初年王室重臣,中国历史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被奉为儒家正统文化的“元圣”。他最早确立了一套中华制度文明的范式,成为遥远的历史时期关于中国梦的一种渊源,在其之后诸多历代圣贤那里,周公及其礼乐文明的梦想都为他们所追慕。

一、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梦见周公”正解

梦见周公这个典故是来自儒家经典,最早说梦见周公的就是“至圣”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孔子的这一句感叹,表面是说自己的状况不好,但是含义很深,可以断定孔子“吾衰”之前,他是常常梦见周公的。然而孔子为何要梦见周公?“周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论语》这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经书中,有如此历史高度的人物并不多见。何以周公其人使“至圣”孔子都常常梦见?如此设定,恐怕是同样被孔子称为“其犹龙耶”的老子(李耳)都难以与之相较。否则,何以就不复“梦见周公”时,引发孔子如此慨叹。

从整部《论语》看,孔子多数言论都在作慨叹,从论语中比比皆是的语气词,或者在现代版本的《论语》中所加的标点符号中更是有大量的感叹号的使用。一部《论语》的几乎全部的慨叹和语气词都可以看做是“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句话的长长注脚。

孔子一生都在苦苦寻找为政的机会,宣扬贯彻“克己”、“复礼”来实现的西周以来的礼乐社会秩序,这是孔子宏大的政治理想。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充满了对西周初年美好的礼乐文明无限向往的心情。于是作为西周初年整个天下制度、文明规范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周公则必然成为孔子在梦中常见、口中常念的大圣贤。“梦见周公”其实就是孔子那时所追的“中国梦”。

二、以文治武功为先决条件的中华制度文明的创建

按照情景还原的思维,可以想见,孔门学生经常见到的一定是“言必称周公”的孔老师。那么,为什么比周公伟大、名气大的圣贤多的是,相比看来,周公的父兄周文王、周武王的名声远超过他,孔子却是如此重视和认可周公呢?这就是需要避开历史最热闹的地方,从一种独辟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历史的真实情形。

众所周知,文武二王伐纣灭商,功高千古,然而文王在灭商前十年已经逝世,武王继承遗志灭商,然而在灭商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留下幼小的成王还不能应付天下初定而不定的危局。周武王的逝世使整个局面陷入到严重危机中,周武王克商的历史合法性如果得不到舆论的持续维持和人心的继续巩固,很可能文武两代的基业就会付之东流。周公旦临危摄政能否处理好局面,直接关系到文武二王灭商的历史意义与合法性的被承认,乃至新朝代的延续、天下国家的政治新走向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等宏观与微观的历史节奏。武王伐纣,虽说符合历史大势,但在政治伦理的强大传统和惯性上评判,毕竟是以下犯上,僭越君臣之制。可以看到当时就有许多人仍然表示反对和不从。最著名的就是“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既然两兄弟以不食周粟为“义”,那也就是说明,周代商而立在政治伦理上就是不义之举。周武王去世后,殷商后裔、地方诸侯更是蠢蠢欲动者众。历史上遭两世而亡以及遭两世而遇重大危机的朝代比比皆是,似乎是一种历史必然律。秦二世而亡、汉二世吕后执天下、曹魏二世托孤不当司马氏篡权、蜀汉二世后继无人、隋二世而覆舟、唐二世出女主、宋二世有斧声烛影、明二世有靖难之役、清二世乱象横生等等。

周初天下看似平定,实则也是乱象横生。公元前1063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串通“三监”,联络淮夷,起兵叛周,大半个天下陷入动荡之中。加上周公摄政,履行天子的一些职责,这违备了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王室贵族内部的怀疑、猜忌。一时间内忧外患,周王朝有临深渊、履薄冰之忧。这时,周公不避嫌疑,经过耐心的解释和说服,很好地团结了王室,并力排众议,毅然亲自出兵东征,留在《尚书》中的《大诰》篇就是周公东征的动员令。[2]在征程中,周公杀武庚、诛管叔、逐蔡叔,贬霍叔;进兵东南,征服徐、淮等九夷;灭熊、盈,迁殷民,成洛邑;三年东征胜利结束。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里了解到,有一件官方名称叫“丰白鼎”的文物流落海外,目前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被考古学家陈梦家直接称为“周公东征方鼎”,它就記载了这次东征胜利回归的大喜事。正是这次东征,使周王朝的统治取得了决定性的稳定和巩固,人心进一步收服,其意义绝不亚于武王伐纣,只是由于周公的摄政地位在以王道历史为正统的格局中被淡化处理。

回顾武王伐纣之事,目标单一,即是诛杀暴君,而各路诸侯共襄义举而已。但是,对于来自天下各方几百路诸侯的浩瀚人心,刚刚取得武功上胜利的周天子,其文德之薄恐怕短时间难以真正有效赢得人心。刚刚树立起来的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实在太弱了,以致于才有了大范围的反叛动乱。这次东征则使周天子真正树立了威严,展示了雄厚的力量,保全了文武二王半个世纪的功业。也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有制,新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空前巩固,天下制度在周公这里才有了确定的新走向的可能。

有了这个以军事胜利为保障的前提基础,才能确立在经济上的“井田制”,使中国社会即便在尧舜以后几千年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仍然保留了“天下为公”的理想火种,也基本决定了中国人按照集体聚居方式,围绕一个公共的核心(可以是人物、物体、地域、象征)从事劳动和生活。在这个经济制度的运行平台上,周公比起武王时更加有力地实行分封诸侯的办法,以屏藩周室,政治上著名的“封邦建国”制得以建立,在此生出了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封建”制萌芽。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最后才能制礼作乐,推行社会人际层面的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言行,教化民众,德服天下。这一套立体的制度体系几近完美,每一层都是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一步步实践探索建立起来的。曹操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世赞誉记载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周礼》一书是和《理想国》相媲美的人间乌托邦理想经典。于是生活在周公以后的中国人的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在这场消音于历史远处的重大战争之后,被周公确定了下来。即便是三千年后汹涌的现代文明浪潮冲击它,也会被它强烈地拍回几个浪头,在强大的文治武功为先决条件的天下国家中,制礼作乐的文明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以超稳定的结构形态影响到今天的国家政治文明建设,周公的礼乐文明范式几乎就可以看作是“中国梦”的在民族历史早期的精神渊源,历代文化传承者都以延续和恢复这一文明范式为精神导向,孔子、王莽、张载、康有为乃至孙中山等无不如是。

三、周公制礼作乐的文明范式是中华民族梦想意识自觉的起点

自从周公之后,历史几乎成了定向发展的路径。一治一乱,一乱一治,不管历史混乱到什么程度,礼崩乐坏到什么程度,最终人们还是选择走回到周公的理想国那里去。难怪乎孔子梦见的是周公了!周公创制的“理想国”不仅是孔圣人的梦,而且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是形态最早的“中国梦”,虽然历史绝大多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地实现它,但是历朝历代的仁人义士都在不断舍生追求,延续着孔门“道远”“弘毅”的士子精神。哪怕仅仅是模仿、是靠近也是极为可贵的。

周公的理想国在他的时代也没有完完全全实现过,或者说仅是昙花一现,但那毕竟是中华民族梦想意识自觉的起点,它告别了殷商时代的神巫主导的黑暗,试图建立“人本”的现实家园,上追尧舜之风。只是尧天舜日的光景太过虚幻,只有风影,周公旦以思想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魄力将关于尧舜的梦幻般的美好社会生生设计成可落实的蓝图。其功至伟,千古历史仅此一人。

人们都知道,儒家尊称孔子为“至圣”,当在中国宝鸡市岐山县的周公庙实地考察时,就会发现作为晚辈的孔子的“大成殿”也只能位列在周公庙东侧和哪吒三太子“哪咤殿”配在一起“玩耍”了。而在位列周公正殿左右的是先贤召公(姬奭)殿和太公(姜尚)殿。究其原因,儒家尊称周公为“元圣”,也即“第一圣人”的意思。在《論语》中孔子梦见周公,《论语》就是孔子在慨叹周礼制度文明的崩坏和美好时代的一去难返,这一论断绝不为过。世事艰难,不论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还是历代的风雨如晦,最能照亮前路的只有仁人义士梦中的周公——中华制度文明的真正设计师。

四、余论

当下的中国人在历史和自我生活的迷途中失去航向,不知道该怎样以“中国人”的身份与民族精神特有的方式生产、生活。周公的“理想国”和他精心为人们设计的中华制度文明范式在经书躺着,为人们所弃绝、荒废,于是后现代精神迷失的病态症候就愈发显现。当然,历史迷途中总是有如孔子一样不放弃追溯文明范式的贤达,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当代“中国梦”的理念正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与周公礼乐文明这一早期伟大民族梦想的最为洪亮的当代回响。

【注 释】

[1] 绍南文化:学庸论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68.

[2] 金兆梓 .尚书诠译(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60.94.

【作者简介】

邓笑然(1991.08-),陕西汉中人,任职于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以及融媒体时代下人才发展模式探究.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