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传》中的哲学问题窥探
2018-05-01高校梅
【摘 要】 本文对《康德传》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康德的思想对哲学界产生的影响,重点对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两个世界划分的积极意义以及真、善、美哲学体系的建立进行思考与解读。
【关键词】 康德传;哥白尼式革命;哲学体系
读完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以后,对康德本人及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具有开创性。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研究康德著作的人没有资格对康德发表任何评论。康德的思想及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正是因为这样,他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先天综合判断”、“哥白尼式革命”、“实践理性”、“判断力批判”等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哲学范畴。康德的哲学体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所提出的思想具有哲学思辨性,引起了哲学领域的大讨论。
一、“哥白尼式革命”的完成是了不起的哲学思维革命
“哥白尼式革命”即“对象应依照知识”,这是康德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的假设。康德借鉴哥白尼考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时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出了“对象符合知识”的逆向思维观点,主张在知识形成之前,首先要对主体的认识能力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十二对范畴”等开创性的哲学范畴,进行了一场认识论的革命。今天看来,这似乎十分荒谬,正如黑格尔评论的那样:康德是在下水以前就想把游泳技术搞清楚。但是,细想一下,今天又有谁能拿出有力的例证把这个“荒谬”的结论驳倒呢。如果人不是有先天直观形式,不是先验地具有十二对范畴,那么,我们的认识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当我们看到一个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能力使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哥白尼式革命”的问世,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推动了人类认识论的发展。首先,“哥白尼式革命”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其次,“哥白尼式革命”集中体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并在系统考察认识能力和認识过程以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哥白尼式革命”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一环,它的完成是了不起的哲学思维革命。
二、两个世界的划分是积极的
两个世界,即“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世界,一个是无法到达的彼岸的“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中”,只有科学的存在,而没有神学的存在。上帝仅仅属于彼岸世界,不可能出现在“现象世界”中,所以是不能被认识的,也无法用理论来证明它的存在。康德在知识领域进行了彻底的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批判。他考察了数学和一切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人拥有认识“现象世界”的感性和知性直观能力,人通过这一能力可以认识现象,并产生对其的知识,而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人不需要怀疑他们存在的真实性。因此,只要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这一观点为知识大厦的建立找到了根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象世界”固然使人有一片栖身之所,经验知识也使人对外在世界有一定认识,但康德认为这远远不够,因为在他眼中,“现象世界”本身是一个无根的世界,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的根在“自在之物”存在的世界,即“本体世界”中。所以,由现象产生的知识不能揭露事物内部情况,不能给人揭露本身不是现象但能给现象作最高的说明根据之用的东西。换言之,人在知识性领域是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是没有自由可言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划分了两个世界,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人的自由重生,达到“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的目的,从而使人在信仰的领域又作为一种“无限的理性存在”。在康德的心目中,他不仅仅容许本体的存在,还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虽然人们可以用理性来认识现象、整理现象,但却不能成为在现象背后支撑现象存在的本质。所以他才提出两个世界划分理论,至此,康德的目的达到了,既为知识大厦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又为人的自由找到了栖身之所。尽管人们对康德的设定提出了不少质疑或批判,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康德的划分是错误的、毫无意义的,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好或坏去评论,至少,两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给哲学界注入了新的力量,从这一方面看,“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划分是积极的。
三、真、善、美哲学体系的建立
很多学者对康德的哲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弗里德里希·保尔森和亨利·西季维克根据康德的早年书信把其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两大组成部分;约翰·沃特森则认为康德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凯德主张把康德哲学划分为理论、实践、审美和宗教四部分;克莱门特·威博则主张把康德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宗教哲学三部分。上述学者的划分都有一定的道理,而笔者更倾向于约翰·沃特森的观点。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后,他认为他的哲学体系还没建立,因为知性与理性和实践理性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康德着力于寻求连通两者之间的“桥梁”。于是写了第三本著作《判断力批判》,对人的判断力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从而打通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至此,根据三大批判的主题,康德的哲学理论体系真(自然)、善(自由)、美(艺术)的和谐统一真正建立起来了。
总的来看,康德的思想是深刻而丰富的,三大“批判”涉及当今社会的学科和问题,感性和知性的思想——认识论;重视道德,强调义务的高度作用——伦理学;《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分析——美学;永久的和平论——国际关系理论。这一些宝贵思想的提出都值得后人借鉴。
【参考文献】
[1]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张启森.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J].新西部,2016(20).
[3] 任倩.简述康德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J].安徽文学,2007(12).
[4] 马彪.如何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J].社会科学,2010(12).
【作者简介】
高校梅(1987-)女,汉族,广东肇庆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