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途径
2018-05-01吴子晨李翔宇
吴子晨 李翔宇
【摘 要】 本文认为,目前在地方危机管理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错误频出,效率低下,凸显了地方政府对于危机管理相关工作准备上的不足。探讨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途径:提升政府危机预防的意识,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进行技术更新;规范政府危机事件回应行为。
【关键词】 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方法
当前,随着改革进程进入“深水区”,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危机不断凸显的时期,社会矛盾在数量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统计,单就环保危机事件数量来说,自1996年以来,就常年保持着平均29%的增速,2011年重大危机更是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0%。[1]同时,公众媒体和自媒体不断发展,任何公共危机都会随着深入的报道和追踪,以最快的速度迅速传达至公众面前,并且迅速引起公众的不同角度回应和多种解读。客观上,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给政府对于社会危机快速处理和解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不足,会让地方政府在面对危机情况的时候陷入被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待危机难以形成长效的应对方案和应对心理,因此,强化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工作改进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危机管理对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性
政府危机管理的定义,在学界已经有了很多定义,曹现强(2003)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就是政府能够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危机,采取预防的手段,阻止危机发生,或者将其危害减少至最低标准。[2]王焕东(2008)认为政府为了避免或者减轻冲击和危害,需要制定一系列对应的策略和管理体系,不断学习,不断针对危机的解决进行调整。[3]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是将广义上的政府危机管理进行了地域上的限制,是指地方政府在其管辖区域内所进行的危机管理。 一般认为,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是将地方政府面对的危机破坏性减至最小,并且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方案,应该是一个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和回应的动态过程,同时具备了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有效性、长期性等多种管理特征。
总之,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提升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十分必要。首先,危机发生的时候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此时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的帮助,因此,地方政府就成为了社会危机下的保障与依靠,其处理危机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其次,危机发生后,负面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地方政府危机处理的水平高低,就成了扭转影响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的危机管理可以使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迅速降低,从而使当地的吸引投资能力、公众信心迅速回升,而低水平的危机管理,会使危机造成的负面危害和影响难以消减,这会使本地区的形象和吸引力持续萎靡不振,影响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对于政府形象至关重要,良好的危机管理能力可以使政府获得人民的称赞和支持,也会获得其他地区人民和官员的高度评价,在目前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下,这种正面的形象有助于地方政府其他方面工作的顺利展开,也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地方政府的评价。
二、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现阶段,地方政府虽然针对危机的管控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应急方案的设立、媒体声音的引导等,但是在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中前瞻性和科学性不强,危机管理的重心放在事后,与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尚存差距。
1、危机预防意识薄弱,准备工作不足
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工作中,普遍缺乏防范意识,地方政府往往都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才想方设法进行处理,忽视了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应该进行的工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的发生,往往会让人们陷入到恐慌和手足无措的情况中,此时的地方政府,只能被动的根据危机的发展进行补救性的工作,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危机在发生之前,会有着明显的迹象,而缺乏危机预防意识,会使地方政府忽视这些迹象,还会对危机事件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做出错误的估计,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让本来可以预防的危机发生,让小危机变成大危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危机处理协调机制落后
在我国目前应急协调机制中,政府是绝对主导,但是,在我国的政府中,对于危机的管理工作分配却是分散的,没有明确哪个部门是主要进行危机管理部门,对于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散布于不同的部门,由于政府内的协调机制还十分落后,这些部门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换,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才组成临时小组,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各部门并不明确自己的权责,他们瞻前顾后,一方面等待上级的指示,一方面都在等待其他部门的处理意见,这个过程中,就失去了最宝贵的危机处理时间,造成危机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之后,这些部门对自己的危机管理工作无法做出客观的总结,到了下一次危机的时候,处理水平也就难谈提升了。
3、危机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
尽管目前我国地方危机频频发生,但是相关的危机管理能力却十分落后。在理论界,关于地方危机管理的文章不多,而且学者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对政府危机进行探视,加上国内危机管理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低水平的理论难以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支持。[4]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危机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我国虽有公安、地震局、医护等应急单位和相关人员,但尚无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應急管理机构,专业的应急管理人才十分不足。[5]在职的危机管理工作者也缺少相关经验和定期培训,危机信息系统和联动系统尚未建立,危机处理技术十分落后,整体的危机管理水平因此受到拖累。
4、经济人动机下回应力不足
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地方政府官员由于经济人的动机,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这个事件对于自己“仕途”的影响,因此,他们经常选择控制危机事件的信息,减少负面报道,对公众希望知道真相的请求选择不回应或者少回应,力图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现在这个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里,没有哪种消息是能真正被隐瞒的,政府的这种做法,会使坊间出现许多臆测出来的传言,引发更大的愤怒或者恐慌,到最后,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负面的舆论和公民印象。
三、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途径
1、提升政府危机预防的意识,做好准备工作
地方政府首先要增强危机预防意识的培养,形成将危机消灭在潜伏阶段的认识,要做到这些,地方政府应该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准备好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应急和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危机预警方面的工作,强化危机感,主动在工作中进行危机的识别。要加大危机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迹象,并且对其进行持续追踪,不再忽视危机前的预兆,做到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提前部署,将可以提前解决的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同时,要定期进行危机演练,培养危机实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进行排查和防范,将危机应对准备放在危机发生前,这样有利于危机初期处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危机的发生往往都具有突然性和瞬间破坏性,能在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就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合理、顺畅的危机协调机制,临时拼凑的危机管理小组很难做到在危机发生初期就制定出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案。因此,机构设置是决定危机处理效率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将应急管理部门的设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可以将权力集中、信息集中、专业人才集中,增加专业性和协调性,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独立的做出反应,不再瞻前顾后,也不会贻误战机。同时政府内部应该就危机管理信息进行经常性的交换,并且建立起顺畅、有效的协调体系,这样在危机发生时才能迅速采取应急措施。
3、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进行技术更新
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必须在理论上有一个大的进步,好引导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实践,因此,需要学者加大跨界、跨学科的交流,多多关注微观视角下的地方危机管理,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危机管理理论。同时,要加大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高校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在政府危机管理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加强扩领域、跨部门人才的合作与联动,增强危机管理能力。引入危机管理分析与信息交流系统,借助电子技术快速进行危机事件的评估和原因分析,快速交换与传递危机信息,加快危机事件的处理效率。
4、规范政府危机事件回应行为
在发生危机事件后,地方政府要及时对危机事件做出合理的回应,而不是试图隐瞒或者回避,要做到这点,首先地方政府要创新自己的理念,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发生的危机,不再被经济人动机所左右,要明确自己的代理人身份,真正为人民负责。同时,针对危机管理行为和回应过程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并且利用法律和法规将其固定下来,在制度上做好保障。另外,要优化追责机制,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迅速确定危機处理和信息公开等详细工作的负责人,建立起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和大众之间顺畅、高效的回应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人为引发的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 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年均递增29%[EB/OL](201-10-27)[2013-05-20].
[2] 曹现强.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提升政府的反危机能力[J]. 山东大学学报, 2003(4).
[3] 王焕东.浅谈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预防[J].党史文苑,2008(5)67-68.
[4] 辛立艳,毕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及决策机制研究述评[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2(9)15-20.
[5] 王颖.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人才[J].国际人才交流,2004(4)8-9.
【作者简介】
吴子晨,湖南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化管理和行政管理方向.
李翔宇,山西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