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编办推进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4-29张夕功傅振玲
张夕功 傅振玲
近年来,诸城市编办按照中央和省、市编办的要求,扎实推进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积极完成了各项试点阶段性任务,在创新公共服务、科学配置资源等方面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仍存在着思维开放程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思考“互联网+”背景下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工作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一、三管齐下,建立“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阵地
(一)科学部署,做好前期准备。一是制定方案、明确任务。根据中央和省、市编办相关部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以编办文件印发了《诸城市“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方案》《诸城市“机构编制云平台”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以建设实用高效的管理平台、分析平台和辅助决策平台为主线,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平台建设为“先手棋”,按照“借力借势、统筹资源,高效利用、节约成本,一体推进、同步实施,信息共享、提高效能”四个原则,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探索建设“三定”管理、权责清单管理、行政审批事项监管、机构检索、机构编制综合评估等“五大系统”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需求对接、平台开发、系统试运行、试点评估、完善提升等五个推进步骤。二是搜集材料、夯实基础。统一收集整理各部门(单位)三定、历史和变更文件共3000余份,按部门建档,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所有涉及机构编制的文件资料扫描,实现了机构编制文件资料档案电子化管理,对照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库理顺各单位的机构编制信息台账,为集中录入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系统培训,实现数据录入一步到位。在潍坊市编办和前期准备工作的协同推进下,一方面选派1名工作人员到市编办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对从相关单位和科室抽调的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对“云平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操作演示,明确了录入要求、步骤、内容、时间节点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共录入了461个部门(单位)的三定信息,权力清单事项5071条,责任清单事项506条。
(三)部门确认,督促反馈整改。印发了《关于“机构编制云”系统基础数据确认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所有部门(单位)对“三定”信息、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相关内容进行确认,并填写信息确认表提出修改、反馈意见,共收到反馈问题87条,并全部整改完毕。
(四)实时更新,力求发挥实效。按照潍坊市编办电子政务中心的部署要求,积极完成了各项试点阶段性任务,并做好机构编制云平台的日常维护、数据更新工作。对各部门(单位)的相关批文,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将扫描件和三定信息变更情况录入机构编制云平台,方便查询使用,去年以来共录入三定信息100余条。借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关联对比分析,从而科学评估各部门和单位履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等情况,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二、深层挖掘,探析机构编制云平台的存在问题
(一)思维开放程度不够。当前,很多干部对机构编制云平台的认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浮于表面而未触及本质,相当多的人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解放出来,虽然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却还处于旧的观念支配下。有的干部只是将机构编制云平台作为信息数据存储的工具,而机构编制云平台的本质是应用和服务,以机构编制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之后应用起来,让这些数据在执政资源配置上发挥最大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系统建设与管理应用“两张皮”。虽然启用了机构编制云系统,也只是部分人员在专门从事相关信息的维护工作。因日常管理发生的机构编制信息变化,都是事后以信息收集的方式由专人录入到管理系统中,这严重制约着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正在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信息采集是必要的,但有相当多的工作内容是重复的,由于各部门自行开发的系统兼容性不够,无法有效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众多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例如机构编制云系统与实名制系统中单位的基本信息,机构编制云系统与省行政权力事项动态管理系统中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信息基本上重复,导致有些信息重复录入,因此,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共享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配套设施不健全,技术、人员匮乏。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公共服务日益普及,但在电子签章认证、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制度缺失。此外,系统建立之后,后期管理维护直接决定系统的运营和使用效果,这都需要技术支持和人员保障,而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三、积极作为,推进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步伐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战略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在机构编制云平台的建设工作中难免会困惑,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要适应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变化,就要有开放思维,直面自身的“本领恐慌”。一是要有“大数据”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人脑无法理解的复杂情况,大数据可以解读其中的含义;过去难以掌握的未知因素,大数据可以给出精准的预测;大数据还能帮我们克服以往依赖直觉和经验,拍脑袋决策的习惯,养成相信数据、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思维。二是要有“云计算”思维。通过云计算的普及,计算、数据、网络资源就像日常的水、电、气一样方便快捷,打开“笼头”、插上“插头”就能使用。这种便捷的背后实际上是多渠道数据采集和综合协调、快速处理的结果。在机构编制云平台工作中,如何多渠道收集机构编制数据,如何更便捷高效地访问、保管、应用、盘活机构编制资源,使其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发挥最大效能,这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云计算”思维。三是要有“互联互通”的思维。要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点”,只有融入“网”里面才能发挥“点”的最大价值,要学会通过共享、整合、精细化协作的方式开展工作。
(二)推进信息共享。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平台互通、身份互信、证照互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在系统建设的规划上既要自成体系,还要能够实现与相应部门共享信息的对接,强化顶层设计,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劳动和数据资源的浪费,针对编制部门内部及与组织、财政、人社等业务联系紧密的部门应尽快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机构编制从“割据式管理”向“协作式管理”转变。
(三)健全配套设施。一是要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統一数据标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信息整合规划,确保信息资源的整合指标口径、管理编码、传输协议的标准一致;三是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有关机构编制云和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培训,打造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机构编制业务的管理人员队伍。
关键词:机构编制管理 信息共享 云平台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