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8-04-29张志娟刘楠程子煊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张志娟 刘楠 程子煊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和质量。提出通过拓展帮扶平台、注重成果汇报以及正确引导、加大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20-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05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转型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刻不容缓,经济的发展转型需要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高校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世界所公认的定义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所推行的创业教育对教育内涵进行了拓展,在其中加入了“创新”元素使之形成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态。至此,创业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属于经济领域了,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也均有涉及。它的核心内涵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指导高校在教育观念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革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三种模式

1一二课堂的结合

这一类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典型代表,主要强调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在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大赛活动的同时大力鼓励学生们參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2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实践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并同时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是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两所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了商业化运作的过程,通过校园结合创业园这一较为新颖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创业活动。

3创业实训服务

此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为典型代表,所提倡的根本内容是要求学生们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所以他们不仅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还为创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所需资金,必要时还会给予技术咨询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新意和创意,且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专业的系统指导。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缺少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支持,所以我国急需发展创新创业研究,将其上升至理论学科层面。

3虽有许多高校实行了产学研模式,但成果转化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该模式应起的效果和作用。

所以,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笔者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促进学生创业成果两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为衡量标准,同时结合行动序列理论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机制和成效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旨在探索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的规律。

(一)基本情况

本研究样本中被调查者涵盖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样本覆盖较为全面。25.22%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参与过任何创新创业活动,50.09%的学生表示自己正在积极筹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当中,而24.68%的学生表示他们已经有过相关经验。同时,有16.52%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60.70%的学生则坦言自己很少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而13.79%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说明本文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二)学生对教育因素的认可程度

本调研采用Likert量表法分析,设置从非常不认可到非常认可5个级别,变量均值在3及3以上即表明被调研者对变量较为认可,各变量情况汇总如下:绩效期望变量均值为3.77;引导模式变量均值为3.52;技能偏向变量均值为3.50;体系期望变量均值为3.51;方式偏向变量均值为3.67;帮扶偏向变量均值为3.72;成果情境变量均值为361。

由上表可知,所有变量均值、大部分问项均值得分大于3,按照Likert量表的意义设定,学生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在引导模式、创业技能、教育体系、后期帮扶等方面具有创造性建设,对在创业学生及团队具有促进作用。即现阶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们更愿意学习各种创业技能,并在创业后期接受导师在实际操作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各教育因素对创业成果的影响程度

数据收集完毕后,笔者对各教育模式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以“回归系数”这一分析结果说明各变量对创业成果的影响程度,以“显著性”这一分析结果说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

该回归分析主要包含绩效期望、引导模式、技能偏向等几个因素对成果情景的回归分析,其中标准化回归系数越大,表示该自变量对创业成果的影响力越大;而显著性在0-0.001区间时表示显著相关性最强,其数值越大代表相关性越弱。将各回归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得到各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参见下表格。

由各变量与行为意向的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分析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模式、技能偏向与帮扶偏向对创业成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体系期望与绩效分析稍差,显示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或是在创业后期对团队进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尚未能够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帮扶教育体系,或是为学生解读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在今后的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当更多的予以完善。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依照上述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结合各变量实际统计数据,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着眼绩效期望,拓展帮扶渠道

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培养平台较少、教育形式单一的缺点,因此,建立一个拥有多渠道多平台的创新创业体系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优势,从而培育健全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是要着眼绩效期望,完善培养体系。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绩效期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个人自身创业进程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关于引导模式的调查研究则表明,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知识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开展相关专题课程等形式,让学生们充分接触各个行业最新动态,感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了解国家帮扶政策,并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个人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加强技能偏向,丰富培养载体。技能偏向调查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而为了达到其根本目的,应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财务技能、创新性分析和创业规划等方面的技能,所以高校可通过采取建立相关社团组织并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的方式来使学生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技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与创业公司、社会机构联合举办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有利于学生了解到用人单位和當前社会的真正需求,锻炼创新思维,并从中学习如何将一个创业想法变成一个可实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创业项目。至于建立诸如创新创业学术类社团、创新创业沙龙等学生自行发展的社团组织则是依靠同辈之间互相进行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接受到与提高创新创业技能相关的培训。

(二)立足体系期望,注重成果回报

调查得出,创业者们基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授课,他们所追求的更多的是获取实践经历的机会,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都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地传授理论知识,实操方面涉及较少,各高校应打开思路,通过打造众创空间的方式来加速创新创业的进程。

一是要立足体系期望,建立高校众创空间体系。体系期望表明,如果创业教育被归纳入第一课程体系,这将有利于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高校应结合自身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第一课堂教学之中,更好地搭建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学习平台,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二是要注重成果回报,进行针对性指导。成果情景的研究结果表明,已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更多从创业教育中获得的是专业知识和团队建设相关经验,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思路,高校应针对创业与未创业两个不同群体来进行分类指导。对创业者加以组织建设的引导,对未创业者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使每个群体都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自己所缺少的部分,从而更专业的进行创业实践。

在提供众创平台的同时,还应注重成果回报,建立创新创业服务成果反馈体系,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情况的实时跟进,发现学生在模拟创业过程中的需求,从而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改进,实现创业者与高校之间双向沟通的众创平台的成功搭建,加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三)顺应帮扶偏向,探寻多维方式

一是要关注学生需求,进行正确引导。有关引导模式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措施,所以高校应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做好相关的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工作,使得大学生们在进行创业时不仅能够符合相关政策,更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高校还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动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多加探索,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和整合各种服务平台,从而全方位的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二是要明确帮扶偏向,加大支持力度。帮扶偏向中明确提到,学生对于资金帮扶和技术上的帮助非常迫切,技能偏向调查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大学生急需提升财务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技能。学生一旦形成具有良好操作性的创业项目,高校应当给予学生相应支持,帮助其进行创业项目的实践。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配备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并且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都给予充分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可以优化创业实践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

三是要探寻高效方式,注重校企合作。方式偏向的调查显示,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偏向实际操作、企业实践等形式。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实际操作中的探索与发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最终要回归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所以在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综合实力,更应该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因此,高校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创业公司、社会机构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平台、缺指导、缺团队、缺资金、缺扶植的“五缺”困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环境的同时,注重创造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有效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各项资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创业成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2] 林春民,王强.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3] 孙圣雅.网络时代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烟台市区职业学校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3.

[4] 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D].鞍山:辽东科技大学,2013

[5]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6] 薛媛.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7] 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35).

[8] 刘巍.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9] 陈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10] 王明安,刘旭芳.面向创业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3(01).

[11] 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

[12] 王越.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如何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J].才智,2014(23)

[13] 井月,彭云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研究[J].价值工程,2015(10)

[14] 古力米然木·艾则孜.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中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6)

[15] 馬德龙.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3(01)

[16] 施永川,黄兆信,李远熙.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17]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8] 严桥桥.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9] 商应美,方琳,马成龙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