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
2018-04-28刘伟
刘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方法论上的突出特征,在于坚持贯彻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把握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对于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時代是出卷人”,而“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出发,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面 临的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面 对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新要求,对“发展”这一永恒主题的历史内涵作出了新的阐释。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系列挑战,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这是新时代我国实践“发展”主题必须处理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阐释的根本问题。我们应当成为时代命题的“答卷人”。
那么,应当以怎样的指导思想来回应这一时代的命题?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这是战略性、纲领性的,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思想内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逻辑展现。
二
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方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怎样的内涵?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坚持“一个主线”,推动“两个方面”,构建“七大体系”。一个主线,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此为基础带动其他各方面战略实施,使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切实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之上。推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推动发展,特别是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率、企业竞争力、产业组织效率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协同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企业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深化完善市场化机制的基础上推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及监管等宏观机制改革,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构建“七大体系”,即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同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系,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坚持“一个主线”,推动“ 两个方面”,构建“ 七大体系”,这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即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发展和改革两个方面工作,构建国民经 济“七大体系”,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
怎样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在总体上必须明确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原因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要求,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化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失衡和突出问题根本症结的要求,经济失衡的主要动因集中于结构性失衡;是新发展理念要求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根本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是生产者的效率,而不是需求端入手的消费者,包括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企业的创新力,企业与企业集合的相应产业的竞争力,产业与产业联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与产业相互聚集的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和宏观效应体现是结构优化,而不是需求端入手的总量效应,结构变化是效率变革的结果。既然出发点、着力点在于生产的效率,其宏观效应结果如何?当然是视其带来的经济结构质态变化。
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创造相应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进”的重点是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那么,如何实现“稳中求进”?重要的在于处理好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总需求管理,使宏观经济运行平稳。这就要求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与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既防止严重的通胀又适应就业目标要求,在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间实现协调。需要注意的是,宏观总量稳定并不能根本克服深层结构性失衡动因,必须在稳定运行的同时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否则不仅短期宏观稳定难以持续,而且国民经济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这就必须协调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这种协调,本质上是 短期与长期、总量与结构、发展与 改革间的统一。
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怎样的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总结发展历史经验教训,之所以有些国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在于在新阶段上缺乏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发展方式未能及时转变。而之所以未能转变的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制度创新滞后。一是经济制度创新滞后,政府与市场关系扭曲,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失灵,同时政府失效,甚至政府替代市场功能,集权越权,形成“寻租”空间,而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又严重缺位;二是法治体系建设滞后,对市场经济的法权原则和契约方式缺乏法制维护,对市场竞争主体的“私权”缺乏保护,对政府的“公权”缺乏规范。在“寻租” 空间巨大的经济制度下,法治体系滞后便使“寻租”的可能成为普遍现实,从而使资源配置脱离市场竞争 效率原则,遵从“寻租”强度,既无公平(权钱交易), 又无效率(脱离竞争效率原则);三是政治制度和治理机制落后,在政治上缺乏凝聚社会力量的领导核心,进而难以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市场化、法治化所遇到的种种特权和既得利益团体的阻力,使市场化和法治化受阻,进而阻断现代化进程,长期滞留于“中等收入陷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恰是针对这种“中等收入陷阱”威胁, 提出的深刻的制度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方案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有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制度保障。
五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何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共享”,更充分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逻辑的内在规律,进而不仅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