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2018-04-28罗蓉 王丽
罗蓉 王丽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联八省、外邻蒙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对内蒙古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发展是第一要务,习总书记亲自为内蒙古把脉问诊,开出良方,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培育新兴产业、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指明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2016年内蒙古人均GDP 达到74069 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8:48.7:42.5,在经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原始积累后,内蒙古已经与全国同步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宏观环境、经济内涵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地区经济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然而,与大多数资源型地区相似,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產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内蒙古产业以“羊、煤、土、气”(农畜产品、煤炭、稀土、天然气)为特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排名前六位的主要是资源资本依赖型和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些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因此,内蒙古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动力从资源资本依赖型产业向技术知识依赖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地追求数量向高效地追求质量转变,形成优势突出、创新驱动、结构多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
内蒙古能源优势十分突出。煤炭、天然气资源富集,分布范围广,全区累计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超过全国总保有储量五分之一, 2016年原煤生产量约占国内总生产量的四分之一;鄂尔多斯有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风力发电条件好,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大风天气多,2016年风力发电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一般都大于2700小时,2016年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的13.52%。目前内蒙古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初级资源利用和简单加工层次,迫切需要挖掘和提升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产业的生产能力。未来,内蒙古应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进一步拓展煤炭、天然气资源转化的深度和广度,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高分子材料,推动煤化工与氯碱化工、硅化工等产业融合,探索发展数据存储应用型产业,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让现代能源经济成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挥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
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接壤, 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决定了内蒙古在联系中蒙俄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内蒙古对外开放口岸分别承担了中俄陆路运输货物总量的65%、中蒙货运总量的95%。为更好地发挥内蒙古的区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
内蒙古未来应以跨境通道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运载能力,重点推动“满洲里-俄罗斯-欧洲”的海陆联运大通道、“二连浩特-乌兰巴托-欧洲”的运输大通道、“临河-哈密-中亚-欧洲”的铁路大通道建设。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与京津冀、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国内通道建设,在重要口岸所在城市,因地制宜建设内接外联的产业集聚区。
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内蒙古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任务十分艰巨,治理效果也非常显著。近三年鄂尔多斯的降水量稳定在350毫米左右,沙尘天气基本消失。今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是内蒙古生态修复的主旋律。要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阿拉善盟为重点,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动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阴ft北麓草原保护工作;加强额尔古纳、达里湖、乌拉盖等湿地保护;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探索保护区与受益区互惠共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此同时,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能力,以工业园区集约化、循环化、高效化为突破口,整合各地园区布局、合理选择和发展产业,充分发挥经济的集聚效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建项目的环境保护准入红线,完善环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内和产业间循环合作,全面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全面建设好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
内蒙古生活居住着55个民族近2500万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占五分之一,2015年底统计贫困人口为80.2万人。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自治区未来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健全劳动技能培训体系,让年轻群体通过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脱贫。鼓励耕地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地下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农牧民易地搬迁,选择资源环境较好的城镇落户。鼓励区位交通较好地区的农牧民发展适宜产业脱贫致富。落实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地区农牧民的生态补助。完善农牧民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塑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生活家园,加强乡村牧区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罗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王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