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一盘棋”思维优化援外战略布局
2018-04-28苗绿
苗绿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方案,将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这是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往的机构改革,更多的是为应对国内变化所做出的应对措施,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组建表明中国注重以国际视野处理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
关于国际发展合作、外援专门机构等相关机构的组建,不少专家和学者在推动这一政策上建言献策,曾多次就研究和推动建设对外援助部门,向各部委递交建议意见,同时也通过媒体发声呼吁。
从历史和国际的经验看,单一的对外援助机构避免了“条块分割”,更容易形成“一盘棋”的思维,优化援外战略布局,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可以说这次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设立就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
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凸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将增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充分发挥对外援助作为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强对外援助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援外工作统一管理,改革优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等。这符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环,凸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将增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西方发达国家的类似机构成立已久,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都有国际发展署。以美国为例,美国国际开发署是负责对外援助的专门政府机构,由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设立。国际开发署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推广美国价值观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得美国的对外发展援助被认为是与军事、外交并行的对外三大力量。
如果说美国对外援助的整合得以更好地推广美国价值观并维护海外利益,那么日本援外改革的成功经验则是将经济援助和公共外交很好地结合起来。日本于2008年对主要负责派遣志愿性技术合作人员的国际协力机构进行改革。整合后的国际协力机构形成了以“经济援助”为先锋,再派遣官方志愿团体的“双轨模式”。国际协力机构的志愿者项目包括青年协力队员和年长志愿者两个类别,相对于“冷冰冰的钱”,当地民众更容易因为“活生生的人”而对援助国产生良好印象。
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是中国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支持并积极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其中一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将做出更大贡献。
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解决中国在对外援助工作上面临的实际问题
中国对外援助不附带政治条件,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然而,随着对外援助规模的扩大,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足与矛盾也逐渐凸显。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组建将解决这些困难。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解决庞杂的结构问题,把涉及制定对外援助政策与计划的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外援工作管理的十多个中央部委和机构及地方省市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等统筹起来,解决庞杂的结构给效率提升和综合规划、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及效果评估等带来的巨大困难。同时,中国对外援助在近年来加大对改善民生的关注,增加了减贫、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援助投入,并参与气候变化等国际社会共同面臨的挑战,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能更好解决、协调援助日益复杂、专业性较强项目的援助工作。
因此,此次改革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拟订对外援助战略方针、规划、政策,统筹协调援外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 推进援外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方案和计划,确定对外援助项目并监督评估实施情况等,这一举措将提高对外援助工作的管理层级,将对外援助的各项职能分工明确,避免了“条块分割”,更容易形成“一盘棋”的思维,优化援外战略布局, 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实施,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组建是为了“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因此,服务“一带一路”将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重要工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援外项目将有更好的统筹作用,优化援外项目,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也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更有利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人文交流,使援外项目和企业“走出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更好处理国际间发展合作任务,更好地履行大国职责、承担大国义务的一次升级。此举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同时也势必给世界发展和合作援助工作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