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时代新媒体的美感特征分析
2018-04-27毛威
摘 要: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发展,突破了传播的物质壁垒,降低了传播的边际成本,新媒体借助数字技术制造出真假其分,虚实难辨的奇特世界。这个时代,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导了断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强大的数字化革命洪流中,新媒体为我们的美学研究带来了又一次新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美学;数字化;新媒体
在这个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社会后现代化的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许多具有绘图、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在不断涌现,数字信息技术使文化传媒正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图像文化增殖方面扮演了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数字仿真与虚拟技术
虚拟世界是对一个世界的仿真,在物理学的意义上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给受众以真实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新媒体艺术大量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或者说数字仿真技术,能够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如利用“3Dmax”等一些3D软件制作出的仿真效果图,及通过一些具有“发布Flash格式虚拟漫游”、“全屏展示场景和地图”,“支持导入多地图”、“支持多种音频格式”、“发布视频漫游”等功能的“Flash三维全景虚拟漫游制作软件”,可以使房产楼盘、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校园风光等场景轻松的在网上展示效果,让观看者无需亲临现场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果说过往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招贴等是源于现实的物像仿拟的话,互联网上的“界面影像”、花样翻新的网络游戏以及数字技术的料幻影视作品等,则将“真实的虚拟”发展为“虚拟的真实”。2008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历险电影《地心游记3D》(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3D)-影片全部运用最新的3D立体影像技术,将儒勒·凡尔纳1864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从纸上的文字“活生生”的再现在银幕上,化为逼真的视听场面,观众带上特制眼镜后即可身临其境的体验地心旅程。在这里,数字虚拟技术创造出一种异质的虚构的现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真与假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数字艺术,电子传媒和现实体验三元合一。可以预见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人们获取某些真实体验的新手段。我们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真实”中享受到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的审美体验。
二、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与动态性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传统艺术活动中各要素间尤其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数字变革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高的感官信号。”我们会发现,新媒体不同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它实现了数字化集成与整合,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现在的数字照片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洗印照片,通过PE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数字照片可以被任意开合、修补、嫁接、变型等。另一方面,新媒体美学的交互式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背景,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就如人们可以把互联网上的数字照片根据个人美感体验进行修改或剪接等操作,新媒体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受众的积极参与程度,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新媒体艺术产生出与传统艺术迥然不同的新审美特征,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交互性的交流。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塞尔·杜(Marcel Duchamp)1919年摘了若干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在《蒙娜丽莎》的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就是《L.H.O.O.Q》,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而现在给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撇胡子不再是艺术大师的专利,互联网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动态美学,如尼葛罗庞帝描绘的那样,进入数字文化时代一那些“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将成为过去时。我们能看到许多人在互联网络上将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各种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扭曲。“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
三、新媒体的公共性与大众性
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艺术家们纷纷换笔。但是显而易见,各类数字化新媒体并不能帮助艺术家产生更好的创意和更多的灵感,而只是作为一个新型工具,减轻了艺术家伏案握笔、修改涂写之苦,给艺术家带来更大的方便。但是,工具的改变却使艺术生产、消费以及美感经验的范围迥异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使艺术性渗透弥漫日常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美感经验。新媒体把画廊、展厅、电影剧场、音乐厅、图书馆等艺术鉴赏的公共场所拉近到个人计算机的桌面上来,从而使艺术作品的影响范围得到惊人的扩大。现任阳光四通媒体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首席执行官和新浪网(全球最大的华语门户网站)董事局联席主席的吴征先生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闻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的这一基本特征使美学可以超越传统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意识形态,将全人类空前地融为一体。
我们从文化传媒的嬗变维度去思考人粪的精神发展史和美学进化史会发现,人类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媒介演进、载体延伸的传播史,美学经历的每一次转型都与一定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于历史而论,一部人类文明史,必然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创造史,于文化而论,它必然是一定媒介系统作用下的文化,一种媒介的创制与推广,往往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化或文明”。恰如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粪文明史一样,数字技术产生的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确实正在为我们的美学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性转型,不仅传统的或者现存的艺术作品正在快速地数字化,而且新媒体在艺术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展现的感官摄取情景,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新类型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新形式,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部分艺术家离不开的创作帮手和伙伴,美学研究理应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定家.新媒介文化研究现状与理论创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6)
作者简介
毛威(1995.6-),男,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视传),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研究。
(作者单位:大連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