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咸阳渭河滨水区生态驳岸建设研究
2018-04-27党天骄
党天骄
摘 要:由于我国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设计与开发现在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在前期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出现大同小异的状况,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模式,因而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严重的便是滨水区的驳岸设计问题,本文以咸阳渭河的规划设计为例,重点研究其驳岸的生态设计方法,以期能找到设计合理的滨水驳岸形式的方法,体现自然驳岸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滨水区的生态性的作用。
关键词:渭河;滨水区;生态驳岸
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但是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却很好的避免了这个矛盾,建设生态和谐的城市滨水区域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生态和谐的城市滨水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和谐。
渭河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东西走向河流生态廊道,西安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西咸新区发展主轴、带状绿色游憩空间。研究的纵向范围西起咸阳市区,东至泾渭交汇口,简称西咸段,横向研究范围包括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包括陵墓遗址群,渭河南岸至西安北三环区域。渭河干流河道长度约 50km,河堤外规划面积约为 150km?。
1.滨水區驳岸的作用
(1)防洪安全保护
滨水区水体有汛期和旱期,在汛期水位上升,驳岸可以起到防洪护坡的作用,保护城市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2)生态功能
合理的滨水驳岸形式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驳岸的植被与滨水区的植被形成一个整体,维护整个滨水区的生态平衡,保持滨水区的生态性。
(3)提供亲水空间
滨水区驳岸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水上活动空间,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有利于人们亲近大自然。
2.滨水区驳岸的形式
驳岸与水面之间的高差关系,还有驳岸的类型的选择是决定驳岸与水景观是否能形成连续景观线的重要因素。驳岸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斜式、阶式和复合式三种。按材质可以分为两类: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还有生态型驳岸,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使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循环。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三种:自然型驳岸,应用于坡度缓和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仿自然型驳岸,适应于坡度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通过种植植被,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人工自然型驳岸,适用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可采取台阶式分层处理或采用生物相容混凝土材料等措施,保证护岸的自然生态。
3.适用于咸阳渭河的生态驳岸设计
咸阳渭河规划设计中,保留了河道两侧原有的植被,河道两侧的草地、树林、灌木以加上岸边挺水和沉水植物,构成了自然原生生态系统,使其有了一定的自净能力,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了栖居、繁衍,形成良性的生物链。但是这样的修复方法,只适用于水流量小流速慢对河岸冲刷力弱的城市河道。咸阳渭河想营造自然驳岸状态但是景观效果不佳,很明显完全的自然驳岸无法适应该区域环境,要想提高该区域驳岸景观效果应采用自然人工生态驳岸设计,人工自然型护岸与自然原型护岸相比更具有抗水流冲刷能力,它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混合植物、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木材、等材料来确保护岸抗洪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其它生态护岸所具备的的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果。浐河流域由于水量小,流动性差十分适用于用自然原型生态驳岸。
(1)人工自然型生态驳岸具体措施如下
台阶型人工自然生态驳岸采用的材料有两种,木材或者是石料,整齐分层构筑起来,材料中填土,种植湿生植物,人工自然驳岸会随着季节性雨水变化,而时干时湿,为各种植物提供生境,同时也为花草、鱼虾等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不仅恢复水岸带植物群落,还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完善了水域生态系统,使其恢复自净能力同时也创造了自然景观丰富的滨水岸线形态,能够吸引更多的市民参,另外,结合人工自然驳岸规划设计,增加亲水平台、台阶和木栈道,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设施。(如图1.1)
来源:自绘
(2)自然原型生态驳岸的具体措施
自然原型生态驳岸将保持河道两侧原有的草地、树林、灌木以及岸边自然生长的挺水和沉水植物,形成自然原生生态系统,所以更应该重视植物选择,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植物与地域自然植物群落相结合来营造植物景观,根据不同的驳岸段位(如图2.1)选择不同的植物,尤其是要在原生滨水护岸种植,耐水湿且根系发达的植物来固稳堤岸。自然原型生态驳岸更有利于恢复蜿蜒自然的河岸形态,为大家提供更自然丰富的滨水岸线形态。
来源:改绘
参考文献
[1]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J],生态学进展,1988,5(1):22-33.
[2]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李胜功,赵爱芬,常学,科尔沁沙地植被演替的几个问题[J],中国沙漠,1997,17:25-33.
[4]藏玥,城市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研究[D].同济大学.2008
[5]陈婉,城市河道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6]李永祥,杨海军,河流生态修复的新理念和目标[J],人民珠江,2007,03-0001-04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