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尔第《铁砧之歌》的演唱分析及指挥设计

2018-04-27杨柳青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威尔第

杨柳青

摘 要:合唱指挥随着合唱的发展应运而生,指挥技术也逐步的完善,从最初的“打拍子”的任务发展成为合唱团或乐团的“灵魂”,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以威尔第《铁砧之歌》的为研究对象,从指挥的视角,通过对作品背景和曲式结构的分析,研究如何理解与诠释作品,通过对作品演唱分析以及指挥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探寻艺术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指挥手段来诠释音乐作品。

关键词:威尔第;铁砧之歌;指挥设计

前 言

合唱指挥艺术家马格顺先生说:“没有计划和准备,就不应该出现在合唱队员面前;对作品不了解或不熟悉,就难以指挥别人,也不应立即进行指挥”。 显然,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必须建立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而作品的表现要求又必须与具体条件相适合。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合唱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整合,使合唱声部的音响效果在整体上表现出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精神或境界,以达到合唱艺术所追求的协调、均衡、流畅的标准。

一、作品简介

《铁砧之歌》选自威尔第的四幕歌剧《游吟诗人》第二幕。该剧创作于1853年,脚本取自意大利作家卡马拉诺,是威尔第歌剧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故事以15世纪的西班牙为背景,叙述了在王室的专制压迫下,一段吉普赛人复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贵族欺压平民的劣行。歌剧的第二幕通过一群靠打铁为生、天空为屋,四海为家的吉普赛人拉开了序幕。天色渐亮,一群吉普赛人挥动着铁锥围坐在火焰旁开始工作,此时他们唱起了著名的《铁砧之歌》。他们虽然贫穷,但却怡然自得,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向往。此曲抒發了平民的吉普赛人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的赞扬,刻画了吉普赛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状态和潇洒的生活态度。

二、《铁砧之歌》曲式及音乐分析

1、曲式结构图

2、音乐本体分析

吉卜赛人,又称茨冈人。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等等。热情、奔放、洒脱是吉普赛人种的特点。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卜筮、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他们居无定所,内心却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这种特殊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天性异禀的音乐。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一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铁砧合唱》音乐选段,最显著地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装饰音,加之每分钟138个四分音符的速度,使旋律变得轻盈欢快,烘托出一个热烈欢腾的打铁场面。音乐结构是一个带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A段(1—20小节),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前奏。调性由e小调(ab)转为G大调(c 13—20小节)。颤音、前倚音、三连音、跳音多次出现,使音乐灵动有活力,生动的描绘出热烈的打铁场景。

谱例1:

B段(21—33小节),由加扩充的两个并列乐句构成。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用高度演唱相同的旋律,钢琴伴奏织体用相隔一个八度的音色跟随,力度从pp开始,随着音程的模进升高而渐强,描绘出由远及近、由明到暗的画面景象。扩充部分随着伴奏音乐“灵动”的推进,焕发出铿锵有力的下行音节进行以及八度下行跳进,是一种精神饱满的口号式的召唤。

谱例2:

C段(34—48小节),调性为C大调,明亮的旋律悠扬上口,伴奏织体是低音加和弦奏出的有力的“打铁”节奏。扩充部分(42—58小节),41—44小节经过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a小调—C大调的离调变化,和声色彩多变,忽明忽暗,44—50小节连续运用了带有推动力的后附点节奏型,以音阶式的模仿进行,最后结束在明亮的C大调上,表现出有淡淡忧郁、彷徨,最后结束在坚定有力C大调上,体现出对乐观的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音乐形象。

谱例3:

A1 乐段(49—64小节)本段再现A段,以伴奏为主体材料构成的伴奏与合唱的“二重奏”,表现热闹的打铁场景。

B1乐段(65—73小节)压缩再现B 段的音乐材料。

C1乐段(74—88小节)完全再现C段音乐材料。

三、作品演唱分析及指挥设计

合唱的主要工作在排练阶段,合唱团员良好的演唱技术、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因素是表现作品的根本条件。但一个好的合唱团并不是靠单纯的声音技巧来打动聆听者的心,唯有对作品进行细心构思、对音乐进行精心处理,用符合作品情绪的最佳演唱要求来诠释作品的内涵。因而,这就要求指挥在作品演唱分析上、表现手法上、指挥设计上等方面殚精竭虑。

1、演唱分析

合唱的开始部分以一个分解和弦为发展动机,由六组分解和弦模进上升构成的级进式旋律,开始力度为pp,演唱时应该抓住和弦的骨干音,即每组分解和弦的第一个音,GABCDE这些骨干音做平稳渐强。弱音,要用强大的气息支持,不能懈怠,做到弱而不虚。整个乐句一气呵成,中间不换气。合唱与钢琴音色融合。

谱例4:

30—33小节要唱的干净利落,第二个八分音符不能随意延长。

C段(34—48小节),这段的演唱部分旋律铿锵,前四小节为男声的领唱,四小节后女声加入。有一领众和的效果。伴奏织体是有力的打铁节奏,钢琴左右的第二拍、第四拍要强奏。演唱部分的第一、三拍应当强唱,关键在于第一、三拍的咬字、吐字要紧张一些。44—46小节连续的三组休止符附点,可以把附点后的音符当做第四拍的前倚音处理,应当注意的是休止符只是短暂的声音上的停顿,而神秘的情绪要一直保持。用弱声演唱,直到第46小节女声加入,声音才豁然释放。

2、指挥设计

乐曲速度为每分钟138拍的快板,因此在指挥时多数情况下是采用腕部暗示动作。前奏部分,第一小节为弱起小节,前三拍休止,指挥可以先用小动作三拍,预示作品的速度,第三拍动作稍加大,提示伴奏准确进入。之后采用跟随拍。第20小节第二拍做出明显的吸气动作,提示合唱进入。

B段,ab两句是两个并列的乐句,用逐渐加大动作幅度提示渐强,可以用合拍的打法,用“挑”的动作预示,走在合唱的前面,防止越唱越慢。第24小节第二拍用有力的动作提示钢琴伴奏,第三拍随即缩小提示合唱团弱声开始。反射线要有“拖拽感”,提示演唱弱而不虚。第30小节,在钢琴两个小节的间奏后合唱从第二拍进入,要准确预示,此处几个小节打分拍,提示演唱吐字字字铿锵,富有弹性。

谱例5:

C段是作品的第一次高潮部分,是作曲家为吉普赛人的呐喊。调式:C大调;旋律进行:扬—抑—扬—抑;和声进行:I—V7—I;连续六拍在e2 的音高上進行,加之附点音符的推动,使音乐充满激情。二分音符用合拍指挥,附点四分音符用第二落点加速,准确挥出附点后音符。男声4个小节后提示女声进入。41—48小节用分拍,44—48小节动作由小变大,第47小节长音保持,第四拍点上弹起,有力的结束。

51—56小节,应当准确预示合唱的进入,气口明显,拍点清晰。

谱例6:

65小节开始再现B乐段,不同的是男声与女声一起进入。从音色和音量方面与B相比应该有所加强。

74—88小节是本曲的第二次高潮部分,为了更好的烘托出气氛,提示更强烈的力度,此段可以采用以“挑”为主的分拍指挥。

结 语

通过对合唱《铁砧之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演唱好一部作品,只从谱面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因为指挥技术已不是最初的仅为合唱或乐队“打拍子”,不仅仅是把总谱上的音符以及速度、力度、节奏等通过手势表达出来,而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门类。它运用丰富的音乐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揭示音乐的内涵,通过无声的指挥动作把各种复杂的感情、情绪传递给演奏获演唱者。可以说,指挥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合唱艺术的发展,而如何运用有效的指挥手段来诠释音乐作品则成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杨鸿年著《合唱训练学》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07.

[2]陈家海著《合唱名曲指挥设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03.

[3]姚恒著《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4]杨瑞庆著《实用旋律学初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02.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威尔第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六)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二)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三)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漫谈歌剧
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中咏叹调《你想要知道》的演唱研究
威尔第
歌剧聊天室:威尔第与莎士比亚的不解之缘(下)
意见簿上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