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青春骊歌!厦门儿媳接回法国妈妈
2018-04-27云儿
云儿
2010年9月26日上午,福建厦门鼓浪屿牡丹国际大酒店,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进行。与普通婚礼不同的是,新郎袁迪宝已经82岁了,新娘是来自法国里昂大学中文系的终身副教授李丹妮,83岁,而主婚人则是袁迪宝的三儿媳欧阳鹭英。
李丹妮是中法混血儿,青春岁月里,她和袁迪宝相互爱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到一起。此后,李丹妮为了袁迪宝一直未嫁。婆婆去世后,袁迪宝的三儿媳欧阳鹭英得知了公公的这段往事,辗转找到了失联四十多年的李丹妮,撮合了这对有情人,为他们举行了轰动整个厦门的世纪婚礼。
转眼7年过去了,李丹妮是否融入了这个中国大家庭?传奇之后,他们过得幸福吗?
儿媳为媒:找寻四十年前的初恋情人
2010年春节,外甥(袁迪宝姐姐的孩子)来家中给袁迪宝拜年,袁迪宝的儿媳欧阳鹭英见公公连胡子也没有刮,善意地责怪道:“爸,你平常不修边幅也就罢了,这大过年的,咋也把自己弄得跟叫花子一样!”外甥脱口而出:“舅舅年轻时可是个大帅哥,还差点娶了个外国人哩。”他告诉欧阳,那时候,有个外国姑娘常给舅舅写信,信寄到鼓浪屿他妈妈家,舅舅从厦门转福州再到鼓浪屿拿信。同时被珍藏的还有一段头发,一枚金戒指。可惜信件在文革期间都被烧掉了。
袁迪宝的脸微微地红了,有些慌张和难为情。欧阳鹭英心里一动:“难怪公公这16年一直独身,除了对死去的婆婆想念之外,原来心里面还存有一份不尽的情缘哪。”欧阳鹭英当时正在鼓浪屿为一些老人做口述史,顿时来了兴趣。在她的一再恳求下,袁迪宝讲述了他和李丹妮的故事。听完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欧阳鹭英久久不能平静——
1953年9月,高中毕业的袁迪宝前往杭州,就读浙江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在那里,他遇上了俄文老师李丹妮。
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李树化,母亲燕妮是法国人。她毕业于浙江大学英语系,精通英、俄、中等五国语言。
年轻时候的李丹妮
袁迪宝是俄语课代表,他想在俄语之外继续学习英语,李丹妮给他开小灶,一对一教授英语。每天学习完,两人会到离李丹妮家不远的西湖风景区去散步。李丹妮虽然是他的老师,但仅仅比他大一岁,时间久了,彼此心里有了朦胧的好感。有一次他们去灵隐寺爬山,袁迪宝先唱了首歌,她回了他一首俄语歌。他回去一查书,才知道歌词是:“田野小河边,紅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
袁迪宝明白了她的心意,甜蜜又纠结。原来,在大学临开学前夕,他已在家人的安排下和黄秀雪领取了结婚证。黄秀雪是一名护士,两家门当户对,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升入“大三”这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所在的系并入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要去成都完成学业。临别之际,他鼓起勇气将内心的痛苦告诉了李丹妮。
李丹妮不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位女人的痛苦之上。于是,她退出了,并和袁迪宝约定,此后只像兄妹一样保持书信联系。第二年,李丹妮辞了工作随父母回到法国里昂。同年,袁迪宝也大学毕业分配到厦门卫生防疫站工作。
刚到法国时,李丹妮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各方面的不如意让她陷入抑郁,甚至曾想过自杀。袁迪宝来信安慰她,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后来,她找到一份翻译工作,生活稳定下来。
回厦门后,袁迪宝向妻子黄秀雪坦白了这段过往,黄秀雪选择了尊重丈夫的感情。1958年至1961年,袁迪宝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生。当时正是国内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丹妮虽然自己生活困窘,但省吃俭用给袁家三个孩子寄奶粉、饼干、玩具和衣服,在她的帮助下,袁家渡过了难关,为此,黄秀雪还主动让三个儿子认丹妮做“义母”。
1966年,文革风暴来临,袁迪宝和李丹妮的通信中断,此后四十多年,再也没有彼此的消息。
1994年3月,黄秀雪被诊断出牙龈癌,10月便离开了人世。妻子住院期间,袁迪宝天天在医院陪床,将各种有营养的食物按比例配好、用绞碎机混合给妻子吃,尽到了一个丈夫的责任。
妻子走的时候,袁迪宝65岁。孤独的他对生活也没有了兴趣,留了长长的胡子,头发也是两三个月才剪一回。亲友劝他再找一个伴儿,他拒绝了,也只字不提年轻时的那段恋情。
一连几天,欧阳鹭英都沉浸在袁迪宝的故事里。一想到当时困难时期,李丹妮省吃俭用买奶粉、衣服等寄给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时,她就不能不被打动。李丹妮一点也没有嫉恨她的情敌,而是爱屋及乌。那是什么样的胸怀呀!
电光火石间,欧阳鹭英破解了袁家兄弟姓名里的密码。袁迪宝给第一个孩子起小名“尘生”,之后的老二则有个小名叫“金星”。尘生就是李丹妮的中文名字。她出生在北京的春天,正是漫天风沙的季节。“尘”代表着为人的谦卑和低调。遥望“金星”来寄托相思,则是袁迪宝和李丹妮分离时的约定。这里面隐含着多少思念与无奈。他们对道德和责任的坚守,以及深深隐藏但从未泯灭过的爱,深深打动了欧阳。丹妮现在怎样了,她过得好吗?欧阳鹭英激动地说:“爸,你给她写信吧,不管她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答案。”但袁迪宝认为,现在四十几年过去了,丹妮的地址肯定变了。欧阳鹭英告诉他,法国人不轻易搬家,何不试试呢?袁迪宝沉默良久,那份久违的激情似乎又被点燃。
袁迪宝几个晚上睡不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又浮现眼前。他一连花了几个晚上,给李丹妮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丹妮,愿上帝祝福您健康长寿!请给我一信,永远思念你的迪宝谨上。”
他连续寄了5封信,每封信包括了一封给丹妮的中文信,还有一封给丹妮亲戚的英文信。这样房子即便是丹妮的亲戚在住,也能够转交给她。
多少年没有给他的丹妮写信了,袁迪宝握笔的手有些发抖,字也写得歪歪扭扭。2010年3月31日,他寄出了第一封信。
2010年4月17日下午,當袁迪宝打开邮箱看到一封外国信封时,他的手不由得颤抖了。拆开来看到熟悉的字迹,顷刻间,袁迪宝老泪纵横,他大声喊着三儿媳的名字:“鹭英,丹妮还活着!丹妮还活着!”
“我们要重生”:携手七年甜蜜时光
大洋彼岸的李丹妮这四十年是怎样度过的呢?
自从与袁迪宝失去联系后,李丹妮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事业上。为了能和中国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当教师的收入要比从事秘书工作的收入减少一半,李丹妮还是选择了到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的中文系教授中文。在53岁时,她如愿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成为中文系的终身副教授。
1980、1986、2000年,李丹妮曾三次回中国寻找袁迪宝,均无果而终。
退休后,因为这份感情,李丹妮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义务工作了二十年。法国政府为了表彰她对中法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她骑士勋章,为她出版了传记《混血儿》。
有很多人问李丹妮为何不结婚,她说:“爱一个人并不是那么简单。”闲下来后,她常去的地方是修道院、教堂。日子过得宁静淡然,她打算就这样终老。收到袁迪宝的信后,她激动得无以复加,很快给袁迪宝回了信。
袁迪宝用颤抖的手撕开信函,当他看到“修道院终老”这几个字,心痛不已。他告诉她,他如今也是一个人,过着退休生活,每天到海边游泳一个多小时,冬天步行四五公里。他邀请她来厦门度过晚年,常住或者一游。
欧阳鹭英发现,随着公公与丹妮恢复通信,他的生命似乎焕发了活力,话多了,人也精神起来了。她知道了公公的心思,于是召集全家开了家庭会议。几个子女都很孝顺,只是欧阳鹭英的先生担心老人来厦门后住不习惯。
在儿女们的支持下,袁迪宝鼓起勇气给丹妮写信:“我们要重生……如果你愿意,来厦门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媳、孙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的。”
看到这封信,丹妮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是啊,去看他吧,他的三个孩子还没见过呢,自己不还是他们的干妈吗?
6月15日,丹妮接到了从厦门打来的越洋电话,袁迪宝再次在电话里邀请她来厦门,丹妮握着电话筒,她一边听一边落泪。八十多岁了还嫁人?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会被求婚,而且是初恋情人,一连说了几声好。从这以后,两位老人每周通一次电话。
得知丹妮要来厦门的消息,袁迪宝激动得睡不着。最后,全家人商议,由欧阳鹭英前往法国接丹妮。
2010年8月底,欧阳鹭英探亲的身份得到领事馆批准,买好机票从巴黎转机到里昂,见到了丹妮。9月17日,她和李丹妮从慕尼黑转机飞抵北京。为了照顾李丹妮的身体,她们在北京停留两天才飞往厦门。
19日上午,两人抵达厦门机场。袁迪宝与三个儿子手捧五十一朵玫瑰在机场迎接。
“你好吗?”大嗓门的袁迪宝因为激动语音都有些变调了,他红着眼眶将一大捧红玫瑰递给丹妮,离别半个多世纪积攒的泪水在此刻决堤,站在一边的儿女们也在悄悄抹眼泪……
好半天,袁迪宝才缓过来。他给丹妮介绍说:“这是老大,这是老二,这是老三。”丹妮听着他们亲切地叫着自己“丹妮妈妈”,幸福而温暖地笑了。
2010年9月21日,见面三天后,袁迪宝和李丹妮在厦门民政局登记结婚。9月26日,欧阳鹭英为公公主持了盛大的婚礼。当音乐响起,欧阳鹭英问道:“新郎新娘有什么话想对嘉宾说?”丹妮微笑着看着大家,却不说话,默默地将话筒交给了袁迪宝。袁迪宝大方地接过话筒,高歌了一首《爱的箴言》以示情意。背后的大屏幕上应景地播放着袁迪宝和李丹妮这段爱情传奇。婚后,他们和欧阳鹭英一家住。吃完饭,丹妮去擦桌子,袁迪宝制止了她:“你来不是让你当老妈子的,是让你跟我做伴的,你伴我,我伴你。”
与袁迪宝的大大咧咧相比,李丹妮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刚来中国的时候,她还不太适应,凡事小心翼翼。有时候,袁迪宝闭目养神打坐,坐久了,不说话,李丹妮就会焦虑。她问儿媳妇欧阳:“迪宝想念秀雪了?”她还担心自己跟袁迪宝的结合对不起秀雪,有时还在心底问她:“我和迪宝结婚,你能接受吗?会不会生我的气?”
有一次,袁迪宝早上出门游泳,没和丹妮打招呼就从后门走掉了。丹妮一直等着他吃午饭,急得直掉眼泪。欧阳知道后告诉了公公。这之后,袁迪宝每次出门都要跟她告别,在她的脸颊上亲一亲,丹妮这才安心。
在儿子儿媳的照顾和袁迪宝的爱护下,李丹妮渐渐适应了厦门的生活。每天早上9点,夫妻俩去环岛路上散步。每次出门前,丹妮笑着说:“我来打扮打扮你。”袁迪宝去换衣服,丹妮便给他递来报纸和老花眼镜,然后手挽手出门坐公交车到海边散步,一起用英文唱起年轻时唱的歌:“当我们不再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永远的“丹妮妈妈”:跨越海峡共写人间大爱
丹妮的到来使得袁迪宝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乐呵呵的,这让儿子儿媳十分欣慰。袁迪宝的三儿子在海沧盖了一栋别墅,装修有点法国的味道,门牌竟然是“朗诵山阁”。丹妮里昂家的那条路就叫朗诵路,“山阁”是法语5号的意思。当她表示惊讶时,三儿子笑着说:“我们特意取这个名,就是为了丹妮妈妈你。”丹妮十分感动。
2012年4月17日,里昂十四位法国朋友集体飞到厦门来看望丹妮,丹妮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欢迎宴会上,法国朋友合唱了丹妮最喜欢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厦门大学请李丹妮给法语系的学生讲了一次课,此后,便经常有学生到家里来请教她。丹妮也乐此不疲,讲起课来仍然神采飞扬。这时候,袁迪宝就在一旁编辑和润色李丹妮的法文传记《混血儿》的中文译稿。
工作的时候,两个人话不多,各忙各的。但即使都沉默,也很美好。晚上吃过饭,袁迪宝要和李丹妮在院子里散步。袁迪宝的听力很差,凭借助听器,才只能听见依稀的声音,因此控制不好自己的音量,声音大如洪钟。丹妮嗔怪说:“旁边楼的人都能听到你在讲什么!”袁迪宝大笑:“那就让他们听!”爱情将他变成老顽童。高兴起来,袁迪宝会对着李丹妮唱歌,只不过他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调儿都跑到天边了,李丹妮笑倒在他身上。
到了春天,丹妮觉得厦门气候太过潮湿,也想念在法国的同事朋友们,便想回法国住一段。之后,她每年都要回法国一次。每次刚一离开,两位老人便开始互相思念。
2014年3月,丹妮在法国期间意外跌倒了,头部缝了四针。袁迪宝得知后,心急如焚。他派大儿子袁维群和三儿子袁维红前往法国接丹妮回中国照顾。可是因为丹妮身体的缘故不能坐飞机,老大和老三就在医院陪伴丹妮度过了八十七岁生日。
2014年10月,丹妮身体好转后,在欧阳鹭英夫妇的陪伴下回到了厦门。在袁家晚辈们的细心照顾下,丹妮身体慢慢好转。
2016年,欧阳鹭英将两位老人多年来的书信整理,和作家袁雅琴合著《用爱等一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传奇之后,这种爱就化为了两人相伴共度余生的绵绵深情。
2017年11月19日上午,在和丹妮度过了7年快乐的岁月后,袁迪宝带着幸福的笑容去世。在他离世之前,所有的亲人都环绕在身边。他对家里的每一位亲人都做了交代,尤其是要孩子们“照顾好丹妮”。
此时,李丹妮因患老年痴呆,小脑萎缩,记忆时好时坏。袁迪宝去世后,李丹妮非常难过。难过一会儿,过5分钟就忘记了。
父亲去世后,孩子们担负起照顾丹妮的责任。在接受采访时,欧阳鹭英说,因为丹妮没有儿女,他们履行儿女的责任,为她养老送终。孩子们叫她“丹妮妈妈”,欧阳鹭英则干脆叫她妈妈。
年轻的时光渐渐淡远了,记忆开始休眠,她的背驼了,走路慢了,眼睛花了,皱纹深了,美丽的丹妮也老了。这时的丹妮偶尔会不太清楚自己身在何处了,天天坐在客厅里晒太阳,望着阳台前的海说那是西湖。
错把海水当西湖,大概在她心里,唯有西湖,唯有他的爱。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