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奶奶”岁月带不走梦想和勇气
2018-04-27李洪洲
◎文/李洪洲
吉林市68岁的李佳昕奶奶有一颗“飞天梦”,她从59岁开始爱上动力伞,近10年时间,她倔强开朗的性格,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极限运动爱好者。大家也给她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飞天奶奶”。
早年就喜欢户外运动
经历初春的一场小雨,吉林市的空气比往日变得清新。不过,对于李佳昕来说,春风宛如一个顽皮的孩子,让人摸不准的风向,不利于她的飞行计划。
李佳昕家住吉林市船营区。下午2点,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在松花江边游完泳。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一身户外运动服,活力十足,显得比同龄人要年轻很多。老人一口气上7楼回家,脸不红、气不喘。
说起动力伞的事,李佳昕打开了话匣子。她55岁从单位退休,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生活。女儿毕业后,去外地工作,她一个人住在60平方米的两居室时常感到孤独。
偶然一次机会,退休同事邀请她参与户外运动。于是,她买了山地自行车参加骑友会,跟大家骑行。后来,她又加入了冬泳协会,还玩起了漂流。常年的户外运动,让她的身体非常好,连感冒都很少得。
花3万元购买动力伞
2008年9月的一天,她在松花江边溜达,偶然看见几个人正在“逗伞”,这是让动力滑翔伞升空前,让伞翼张开的说法。操纵者快速助跑,身后巨大的“降落伞”飞向天空,随着两只手不停地拉动绳子,不一会儿,操纵者竟离地飞了起来!
李佳昕对这个“上天运动”很感兴趣,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一种名为“动力滑翔伞”的极限运动。见她如此感兴趣,对方留给她一个名片。回家后,她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并联系购买动力伞。“网上的人一听说我不会玩,竟然不卖给我。”于是,李佳昕向动力伞爱好者求助,在教练杨宝全的帮助下,她花3万元买了一把二手动力伞。
“那时候每月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3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我都没敢告诉女儿。”李佳昕说,但她觉得,这笔钱花得很值。
动力伞到手,李佳昕跟着教练到山上练滑行。通过助跑要把10公斤重的伞翼展开,伞翼兜风后变得更重,还要拖着伞翼飞跑起来,才能做到基本的低空滑行。
“说着简单,做起来难,控制不好平衡,就可能摔跟头。”第一次练习,她摔了不少跟头。多次快速奔跑,她累得坐在山坡上直喘气。但她不服输,休息后,在教练的指导下再次练习。
教练怕她摔坏了,不让她跑了,但她就是不肯松手。“摔了几次,总结出经验,是角度问题,还要学会‘借东风’才能达到动态平衡。”李佳昕说。
队友们帮她撑开伞翼,她疾速助跑,蓄满风的伞翼张开,随着她越跑越快,果然飞了起来!滑翔数十米后,她安全落地。“一阵风吹来,我感觉脚下所有的东西都一下子变小了,真像长了翅膀一样!”老人笑着说。
李佳昕说,滑翔伞分为有动力的和无动力的。前者可以在平地起飞,后者需要在高处滑翔起飞,她选择的是动力伞。
经过一年的“逗伞”练习,她渐渐掌握了要领。2009年国庆节期间,她在松花湖边的一处空地上,准备正式起飞。
随着教练的指令,李佳昕开始助跑,1米、2米、3米……“收脚、起飞!”教练喊着,指令也听到了,可李佳昕却没能飞起来,因为她收脚时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起飞时机,还摔了一跤。但她没有气馁,再次跑动起来,第二次随着疾风从耳边吹过,她身体拔地而起,冲上云霄。
“太兴奋了,感觉自己学会了腾云驾雾!”老人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李佳昕说,动力伞运动属于危险及高技术含量的运动,要求操纵者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有一次,她在飞行时把高度调整到离地面近400米。突然,一股强气流使动力伞直线上升,她猝不及防,一时心率加快,赶紧呼叫教练。教练安慰她不要慌,通过操控绳调整方向和高度,争取尽快逃离强气流区。
按照教练指点,她稳住心神,用力拽紧操控绳,一点点地向气流弱的地方移动。5分钟后,动力伞终于摆脱了强气流的冲击,她赶紧降低高度,飞回起点。
“算是有惊无险,但事后也感到后怕。”李佳昕事后说。
只要我能动,我就会坚持飞翔
2016年9月,李佳昕和几个伙伴受邀来到辽宁本溪的“万岁山”,参加滑翔伞飞行活动。上山试伞时,项目举办方的工作人员看到她的动力伞使用时间很长,且有破损,吓了一跳:“这样的伞也能飞?”对此,李佳昕则笑着说:“我用这把伞,每年都飞三四十次。”而实际上,她每个月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钱,没钱换,也舍不得换。
后来有人介绍,她是国内最年长的动力伞女选手,大家顿时肃然起敬。有一次飞完伞,准备返回时,营地经理拦住了她,和她说:“大伙想给你换把伞……”营地经理发起号召,得到了参赛选手们的响应,一天内有57人捐款,一共捐了2.28万元!
2016年10月22日,由选手们捐赠的滑翔伞,送到了李佳昕的手中。
李佳昕说,近10年的时间里,她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武汉等地方飞过,不仅开阔了视野,锻炼了体魄,更收获了快乐。
“只要我能动,我就会坚持飞翔!”李佳昕说,如果有人想跟她学习,她愿意无偿传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