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阶段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2018-04-27张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危险度蛛网膜下腔

张宾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据调查显示, 我国每年脑梗死的新发数量可达到200万, 每年死于脑梗死的人数可达到150万[1-3]。并且, 约有5%~20%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会再次复发, 而多次复发则提高了脑梗死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本次研究以100例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阶段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主要对象, 其中男56例、女44例。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3]。以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和非暴露组(未服用), 各50例;进一步以不同年龄段为依据将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分为1组(年龄41~50岁),2组(年龄51~60岁), 3组(年龄61~70岁), 4组(年龄71~80岁),5组(年龄81~90岁), 各10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暴露组患者在二级预防中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 非暴露组则未服用阿司匹林。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患者中各年龄组的脑梗死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进行对比。此外, 对不同年龄患者阿司匹林收益与风险进行评估, 具体评估对不同年龄患者需治疗例数、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其中, 需治疗例数是指预防脑梗死或发生出血性事件需要接受治疗的病例数;相对危险度用于说明暴露与非暴露患者相比增加相应疾病的危险倍数;归因危险度用于反映暴露患者所患疾病风险的增加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级预防结果分析 暴露组各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均低于非暴露组, 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非暴露组(P<0.05);暴露组中3组、4组、5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均低于非暴露组(P<0.05), 但暴露组中1组、2组脑出血发生率0、10.0%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率0、0与非暴露组中1组、2组脑出血发生率0、20.0%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率0、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阿司匹林获益与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治疗的例数逐渐增加, 而61~70岁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最高, 81~90岁患者的归因危险度最大。见表2。

表1 二级预防结果分析[n(%)]

表2 阿司匹林获益与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抗血栓形成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 同时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类药物,可通过对环氧化酶和血栓素A2合成的抑制, 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此外, 阿司匹林也应用于改善血管内皮扩张, 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4-6]。但阿司匹林的血小板抑制是不可逆的, 长期服用该药物会对肝脏的正常凝血功能产生障碍, 引发出血症状。有报道称,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大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果显著, 但在发挥药效的同时,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7-9]。服用该药物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但长期服用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但不同年龄段患病用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一定差异[10]。本研究结果显示, 61~90岁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均低于未服药组(P<0.05), 年龄越大发生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越高。因此,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要定期对其血小板等各项功能指标进行检查, 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时调整用药剂量, 最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 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效果不一, 41~60岁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最小, 获益最大。

[1] 苏达京, 邓品瑞, 秦文军, 等.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研究.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 23(1):29-31.

[2] 马涛, 尹义国, 张鸿雁, 等.新泰市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应用现况及复发情况调查.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4):402-404.

[3] 张亮, 文子尹, 曾繁宇.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干预措施.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3):76-78.

[4] 孙毅鸿, 蒋辉, 吴竹兵, 等.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获益与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7(9):509-512.

[5] 李欣, 刘兰星, 刘意琼.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抵抗的原因分析及氯吡格雷干预效果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5(8):490-493.

[6] 吴学永, 卢常盛, 李上华, 等.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临床荟萃, 2016, 31(2):201-203.

[7] 谭杰, 李承晏, 俞小梅, 等.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00mg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疑难病杂志, 2011, 10(3):173-175.

[8] 徐敏丽.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应用现况及脑梗死复发情况调查.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7(4):123.

[9] 管姝轶, 何松彬.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医学研究杂志, 2014, 43(1):54-56.

[10] 左懿.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119-120.

猜你喜欢

危险度蛛网膜下腔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如何正确运用χ2检验——高维表资料相对危险度分析与SAS实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