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的特点分析

2018-04-27蔡春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外周血肺结核细胞因子

蔡春荣

结核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病后, 机体内IL和TNF等多种细胞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细胞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机体免疫状态, 对患者治疗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2]。为分析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的特点, 本文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46例菌阳肺结核患者为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46例菌阳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经临床、X线、细菌检测、经皮肺穿刺涂片检查均为痰菌阳性, 确诊为菌阳肺结核。其中男26例, 女20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60.2±5.9)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 在参与研究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实施常规抗结核治疗, 使用0.3 g异烟肼, 0.45 g利福平, 0.75 g乙胺丁醇, 1.25 g吡嗪酰胺,0.75 g氧氟沙星治疗, 上述药物均1次/d。根据患者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在治疗的同时, 所有患者均进行保肝治疗, 连续治疗30 d。

1.2.2 试验过程 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抽取患者静脉血, 肝素抗凝, Hank’s液等体积稀释, 在22℃密度梯度离心20 min, 充分洗涤后, 得到PBMCs, 再使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 将PBMCs浓度调整成2×106细胞/ml。②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将PBMCs浓度调整成2×106细胞/ml在96孔培养板中培养, 200 ml/孔, 加入或不加入anti-CD和anti-CD28, 设置3个副孔, 培养板放在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 时间为72 h, 然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病灶吸收好转及痰菌转阴情况,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治疗后X线片检查, 病灶吸收好转标准:胸部影像检查肺部空洞缩小>30%或闭合, 病灶范围缩小, 病灶密度增加或钙化;痰菌转阴标准:痰抗酸染色3次连续试验均为阴性, 或者1次痰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实验室检查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查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 包括CD3、CD4、CD8。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液中的IL-4、IL-6、IL-8和TNF-α水平,试剂盒为Singa公司提供, 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病灶吸收好转率和痰菌转阴率 46例患者经过治疗病灶吸收好转44例, 好转率为95.7%;痰菌转阴41例,转阴率为89.1%。

2.2 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治疗前, CD8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治疗前后IL和TNF水平比较 治疗后, IL-4、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46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表1 46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时间 CD3(%)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0.55±0.09 0.46±0.07 0.35±0.02 1.31±0.12治疗后 0.69±0.08a 0.68±0.09a 0.24±0.01a 1.76±0.15a t 7.885 13.087 33.365 15.88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46例患者治疗前后IL和TNF水平比较, ng/L)

表2 46例患者治疗前后IL和TNF水平比较, ng/L)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时间 IL-4 IL-6 IL-8 TNF-α治疗前 0.87±0.21 0.82±0.15 243.5±46.8 48.5±6.1治疗后 0.53±0.16a 0.46±0.12a 165.8±20.5a 41.3±4.7a t 8.735 12.711 10.314 6.341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是一种全球性疾病, 近年来, 结核病的发病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感染结核杆菌后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仅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结果为阳性[3], 因此, 结核杆菌在进入机体后, 潜伏在肺部或其他器官,当机体免疫机制处在低水平遏制状态中, 对抵御结核杆菌起到了免疫保护作用, 诱导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4]。

细胞因子是机体都中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 与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出生物学作用[5-7]。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的免疫状态, 通过其变化特点能够作为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的判断依据。本次研究对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进行了分析, 发现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4、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仲维高等[8]的同类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分析原因, 肺结核细胞免疫主要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当菌阳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CD3、CD4下降, CD8上升, CD4/CD8比值下降, 就会减弱肺结核T细胞功能, 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 进而降低了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而IL和TNF因子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提示抗结核药物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9, 10]。

综上所述, 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明显,检测细胞因子变化可对菌阳肺结核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1] 周小妮.胸腺五肽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及对患者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22(4):343-345.

[2] 盛宇超, 袁立, 蒋伟利, 等.肺结核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上海预防医学, 2016, 28(3):157-160.

[3] 李丹, 杜德兵, 何建, 等.乌体林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 21(2):216-219.

[4] 张锦萍.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IL-10、IL-18、IL-23及IFN-γ表达的研究.哈尔滨医药, 2013, 33(4):271-273.

[5] 冯丽.肺结核患者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3):252-254.

[6] 程静, 马乐, 苏春芳.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意义.广东医学, 2016, 37(3):415-417.

[7] 杨朝晖, 刘东红, 翁明钢, 等.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及生命质量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2):230-234.

[8] 仲维高, 陈爱琴, 刘冰.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研究.中国急救医学, 2015(s1):41-42.

[9] 杨宇翔, 柯鹏, 曾洪波, 等.初治肺结核患者强化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4、IL-10、IFN-γ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3):334-335.

[10] 张锦萍.细胞因子在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液中表达的研究.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6):24-26.

猜你喜欢

外周血肺结核细胞因子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