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周期内亚洲各国和地区竞技体操实力分析
——以2017年亚洲体操锦标赛为例
2018-04-27李凡
李 凡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017年亚洲体操锦标赛于2017年5月16—21日在泰国曼谷成功举办,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约274名男子及女子成年和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本次赛事,我国体操队共派出40余名运动员参与本次赛事。第7届亚锦赛男子、女子项目奖牌分布相对分散,极不均衡。男子共产生奖牌24枚分布于9个国家和地区,女子18枚分布于5个国家和地区。第14届亚青赛男子、女子项目奖牌分布较成年组集中,男子项目的24枚奖牌分布于6个国家和地区,女子项目的18枚奖牌分布于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东京奥运周期的首个洲际比赛,在亚锦赛及亚青赛中我国体操队虽然荣获20金,相对于里约奥运会2枚铜牌的成绩,赢得新奥运周期的开门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京奥运周期亚洲各国和地区竞技体操实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中国体操协会网站及中国知网等途径获得本届锦标赛的成绩册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1.2.2 录像分析法 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渠道,观看赛事及评论报道,记录相关信息,完善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 2007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年第7届体操亚锦赛整体奖牌分布分析
第7届体操亚锦赛共产生42枚奖牌,不均等的分布在9个国家和地区(图1),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台北5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男、女获奖运动员。
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获奖牌的总数量而言,中国队遥遥领先;其次是与中国队相差11枚奖牌的朝鲜队,此次赛事中国队和朝鲜队都是派出了一线运动员参赛,根据所获奖牌相差数量,可见两国竞技体操实力差距甚大;再次为韩国队和日本队。日本队和韩国队本应是该届亚锦赛中国的强劲对手,可惜与其国内比赛冲突,2国只是派出了国内三流运动员参赛,因此,本届赛事的竞争激烈程度减少。中国台北、中国香港、越南、伊朗、哈萨克斯坦都相差无几。我国在本届赛事上可谓是大丰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的竞技实力,但与世界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想要在东京奥运会上荣获佳绩,还需恶补短板,使优势更强。
图1 亚锦赛奖牌分布图
对于金、银、铜牌而言,荣获金牌的国家和地区仅有3个,即中国、日本和越南,其中中国队以12枚金牌荣获金牌榜首,虽日本队三流水平的运动员竞技实力和我国相差甚远,但也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较高下的机会,从侧面反映出次此赛事中其他参与国的体操发展相对落后。越南在此次赛事中男子跳马项目上力压我国选手获得冠军,说明越南在跳马项目上的单向型人才较为突出,而我国在该项目上还需加大力度提升。男女运动员共产生的14枚银牌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和中国香港4个国家和地区,依旧是中国以所获7枚银牌的数量居于榜首,稳居亚洲第一的宝座,朝鲜和韩国分别以4枚和2枚的数量居于第2名和第3名,同时中国香港在男子吊环项目上也有1枚银牌入账,实为可喜可贺之事。在总获奖国的9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有7个国家和地区获得铜牌,可见铜牌的分布最为广泛,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无铜牌入账,中国队由于实力超群几乎包揽了金、银牌,同时中国香港队也在亚洲小露头角。
对于男、女运动员而言,中国、日本和中国台北发展较为均衡,男、女运动员竞技实力成正比。韩国、越南、伊朗、哈萨克斯坦、中国香港这几个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一种“男强女弱”的局势,而朝鲜恰恰相反,呈现出一种“女强男弱”的局势,因此,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内情及体操的普及程度,对于现今的体操局势期待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较为困难,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运动员选材、后备人才建设、教练员团队等方方面面进行完善,所以对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出现的这种局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定会有所改善,但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2.2 2017年第14届体操亚青赛整体奖牌分布分析
第14届体操亚青赛较亚锦赛获奖国家和地区分布集中,其中中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和韩国4个国家均有男、女运动员获奖。
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获奖牌总数量而言,中国队仅以1枚奖牌之差领先于日本队,且2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和地区,说明2国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不相上下,后备力量相对强大,人才储备较充足。其次为获得5枚奖牌的韩国队,该国虽不及中国队和日本队,但相对于哈萨克斯坦、中国台北、菲律宾和朝鲜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亚洲地域内当属体操强国 。而哈萨克斯坦、中国台北、菲律宾和朝鲜显然是后备不足,人才储备量较少,较易出现人才严重断层情况,因此,在体操后备军力量的培养上,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人才储备,尽量避免人才断层的情况出现。
对于金、银、铜牌而言,赛事的金牌具有着绝对的权威性,14枚金牌不均等的分布于中国、日本、中国台北和菲律宾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队以8枚金牌的数量荣获金牌榜首,而日本队以2枚金牌之差位于第2名,充分展现了体操强国的优势。中国台北在吊环项目上和菲律宾在双杠项目上各有1枚金牌入账,说明其在运动员人才培养上抓住了单项突破,但缺乏对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银牌获得国说明该国运动员中坚力量较强,同金牌一样分布于中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和韩国4个国家,其中日本队以7枚银牌的数量居于第一,中国队紧随其后,不相上下。铜牌分布较金牌和银牌较为分散,不均等的分布于6个国家和地区,韩国队和日本队同为4枚铜牌位于第一,说明这2个国家在运动员培养中,优秀运动员居多,但相对缺乏单项型突出的运动员。因此,各国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全能型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适当注重单项型突破的运动员,以便增加自己的夺金实力。
对于男、女获奖运动员而言,哈萨克斯坦是男、女运动员及中国队优秀运动员发展相对均衡,而亚洲其他各国和地区发展都较不均衡,其中中国队青少年顶级运动员及韩国队和朝鲜队整体呈现为“女强男弱”局势,而日本队、中国台北和菲律宾整体上则是典型的“男强女弱”。因此,针对于青少年,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当注意男、女运动员的均衡发展,避免出现男或女运动员的人才断层现象。
2.3 2017年体操亚锦赛和亚青赛奖牌获得国家和地区对比分析
由以上亚锦赛和亚青赛所获奖牌国家和地区可知,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可谓是亚洲的体操强国,其中中国和日本2国无论是成年组还是青年组都较强,说明2国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相对较为完善;而朝鲜在本届亚锦赛成年组赛事中,成绩较韩国队相对较好,可在亚青赛中较韩国队却相差甚多,明显出现后备力量不足现象。韩国队相对后备力量较好,但缺乏优秀运动员量,应当及时改善训练手段及方法。
2.4 2017年体操亚锦赛各项目获奖国家和地区分析
图2 亚青赛奖牌分布图
由表1可知,在2017年体操亚锦赛中,中国队以男子7金、4银,女子5金、3银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榜及奖牌榜第一,是中国队继2016年伦敦奥运会滑铁卢之后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周期的第一次洲际比赛中荣获佳绩,且在竞技体操男子8项、女子6项的比赛中,中国队的表现显示出了我国男、女运动员发展较为均衡。在本次赛事中的男子项目上,中国均有金牌获得者,唯独跳马项目,金牌由越南运动员斩获,且在该项目上中国并无奖牌入账,说明在男子跳马项目上,中国依旧处于劣势地位,不及亚洲各国和地区,与世界体操强国和地区更是相距甚远。女子运动员同男子运动员情况相似,女子唯独在自由操项目上无缘奖牌。自由操为中国女子体操劣势项目,但想要展翅于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且在团体赛制修改为4-3-3后,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型运动员为急需人才,所以在此奥运期间,中国女子竞技体操必须狠抓自由操项目,恶补短板。
2.5 2017年体操亚青赛各项目获奖国家分析
由表1可知,在2017年体操亚青赛中,中国队以男子2金3银2铜,女子6金2银1铜的成绩荣获奖牌榜第一,同时我国女子运动员不仅是在本次女子比赛中奖牌榜第一,金牌榜同为第一,囊括女子所有比赛项目的金牌,实为可喜可贺之事。在本届赛事中,我国男子所获奖牌数占总奖牌数的29%,我国女子所获奖牌数占总奖牌数的50%,可知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中,女子运动员优势明显强于男子运动员。
亚洲各国和地区中,日本队是我国的最大对手,成年组比赛由于与其国内赛事冲突,日本队仅派出三流运动员参赛,竞技实力强弱对比意义不大。而对于此次青少年的比赛,强弱对比具有较大意义,可以明确对手国家和地区的后备力量强弱,对今后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体操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性。日本队以男子4金4银3铜,女子3金1铜的成绩位列次席,与中国队相差无几,但该国男子运动员所获无论是奖牌数还是金牌数量都位列第一,含金量最高,而我国男子却有所不及。日本男子运动员所获奖牌数量占总数量的45.8%,女子运动员所获奖牌数量占总数量的22%,可知该国在后备人才培养中与我国恰恰相反,男子运动员优势明显强于女子运动员。
表1 2017年体操亚锦赛、亚青赛各项目获奖国家和地区一览表
3 结 论
3.1 中国、日本为亚洲的体操强国,朝鲜和韩国紧随其后。且中国和日本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相对较为完善,朝鲜明显出现后备力量不足现象,韩国队相对后备力量较好,但缺乏优秀运动员,应当及时改善训练手段及方法。
3.2 对于成年组男、女运动员而言,中国、日本和中国台北男、女运动员发展较为均衡。韩国、越南、伊朗、哈萨克斯坦、中国香港这几个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一种“男强女弱”的局面,朝鲜恰恰相反,呈现出一种“女强男弱”的局势。
3.3 对于青少年男、女运动员而言,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中,女子运动员优势明显强于男子运动员。
参考文献:
[1]李凡,王文生.第34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运动员年龄现状分析[J].运动,2016(146).
[2]王美楠.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评析[J].运动,2016(145).
[3]王文生,张喆.从东京世锦赛走向伦敦奥运会——第43届体操锦标赛评述[J].运动,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