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018-04-26许凤丽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疏导关注寓教于乐

许凤丽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由于德育工作缺位,思想疏导不力,学生伤人或者自伤事件多发,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发人深省、令人担忧、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迫切需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有意的教学设计,去“暖学生,疏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育“人”,育“人格完整的人”。

关键词:德育渗透;疏导;关注;寓教于乐

近年来,各种校园事件惊人眼球,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2016年的日照一中王聪聪跳楼自杀案事件,无一不让人震惊。这仅仅是个例吗?不,这是一种现象。据《201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14-25周岁)犯罪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占50-70%。未成年(14-18周岁)犯罪已高达12%,这些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希望正在走向罪恶的深渊。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现在的青少年怎么了?不是伤人,就是伤己!也不禁让我们反思,长久以来我们教育是否忽视了“德育”这一最重要环节?现行教育是否该对上面的数据负责?如果是,那么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德育做得好,学生终身受其益,做不好,学生终身受其累。

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在教育界都在思考我们的德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报告的研读,结合教学实践的思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德育工作,跟不上社会转型期学生思想的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大了,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如贫富差距,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冲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对弱势群体关心不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产生极端思维。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工作跟不上新形势下学生思想的变化。

其次,德育工作,对“亲情缺位”的孩子,少了一点“关爱”。现在社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也逐渐显现,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因为缺爱,封闭的心灵将无法开启;因为缺爱,冰冷的心将无法融解。他们变得孤僻失落,性格乖戾,成为学生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傻孩子”“吓人的家伙”,让同学远离,使老师头疼。越是没有亲情,越是需要关注,而我们很多老师不是亲情教育,而是一味的批评或者孤立。

最后,德育工作,忘了给学生进行心理“减压”。目前学生受到的各方面的压力较大,既有学习上的压力,又有处理同学间关系方面的压力,还有前途不确定的烦恼。这些都需要正确的渠道去疏导,当我们不是去“疏”而是去“堵”的时候,学生内心的压力无法排泄,转而“求助于”网络,玩电脑、玩手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学生的这些行为屡禁不止,仅靠“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思考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上一两节政治课就能做好的,需要我们长抓不懈,人人参与。大家都知道,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学科教学,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重点还是靠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达到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普通的任课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在课前休息期间进行德育渗透。大多数学生课间的精神状态是最好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去渗透德育,效果也会立竿见影。我们都知道学生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看动画片、看小说,我们可以以此为入手点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选取电视剧中有德育内容的片段、法制宣传片、弟子归动画片等进行播放,既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减减压力。

在授课内容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是用来教学的,我们不能把学科内容的学习变成完全的德育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时,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附加一段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备课的时候多用心,结合学生情况,精选一些能够很好的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在授课方式上进行改变,把“简单粗暴”的“文字内容”,变成“喜闻乐见”的“图片、视屏内容”。

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互动要“暖”学生、而不是“晾”学生,在“暖”学生的过程进行德育渗透。大家都知道上课期间免不了师生互动、课堂提问,这就为我们的德育渗透提供了切入点。如何提问?提问后如何评价?对于德育渗透至关重要。其实不论是上课调皮的学生、还是默默无闻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注与关心,而课堂提问就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并可以借机帮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化解课堂冲突中渗透德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同学间争吵、推桌子、扔课本等。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正值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容易冲动,一点小事就可能争吵起来,甚至动手打人。另一方面他们愿意接受正确的引导,只要你说的有道理、方式正确他们还是会接受的。如采取引用历史名人的典故的方式加以引导,恰好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教。

总之,在中学生的德育渗透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公平公正;要以柔克刚,潜移默化;要功夫在课外,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有信心,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在随着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不断的德育渗透,德才兼备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学生的德育工作也会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方仁工,《学科教学与德育》,上海教育出版[M],2008年5月。

[2]何花,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文摘版》[Z],2017年01期。

[3]韦崇裕,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年01期。

[4]石修煜,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法制与社会》[J],2016年01期。

[5]馬尚智,浅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点滴体会,《中国校外教育:上旬》[J],2017年01期。

猜你喜欢

疏导关注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