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华读诗

2018-04-26庞华

诗潮 2018年4期
关键词:读诗诗意

庞华,南昌人。出版《一个梦的归宿》《呼吸》。曾入选《2004年中国最佳诗歌》《2012年好诗三百首》《新诗典》《自便》及其他多种选集。主编过《无限制诗歌》《赶路诗歌》。2016年在微信公众号《看诗岛》辟专栏日发“庞华读诗”及《诗推荐》专栏每周发“庞华精读”,2017年1月起在中国诗歌网连载“庞华读诗”。作品散见国内各种刊物,时被译成英、韩文。

向狗致敬 陈衍强

我的父母养了一条狗

白天拴在门前的梨树下

夜晚牵进屋

尽管它小时候没见过我

但我偶尔会回趟老家

次数多了就认得我

知道不是外人

看见我顶多叫一下就不再吭声

它现在虽然老了

仍在看冢

与我的父母相依为命

我最近回老家看父母

看见它向我点头我就想流泪

因为我远离父母

庞华读诗:狗通人性,此言不虚。狗的忠诚也是不需要多说的。本诗就是一首写得富有人性温暖的诗。就诗的写法来说,写得太老实了。唯其老实,令人心痛。关于狗,历来背负正反两面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人和狗之间的故事才源源不断,为什么?狗也是一面镜子,人可以去镜前照一下,瞧瞧自己是啥样的。本诗一个我比较因惑处在于“看见它向我点头”,估计是一种误会或者是一个幻觉,一般而言是“摇尾”。但我觉得丝毫不损诗人陈衍强要表达的“亲兄弟”的错觉感。诚然本诗不只是抒发人和狗之间的体认,更深一层的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体认。人不能没有“家”。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首小诗《你都得到了什么》,“最后/你都得到了什么∥回/家”。家永远在被人类体认着。家就是一切。诗中,诗人一直在写自己,突出主体感受,把客体——父母、狗、山村作为背景,因其笔法老实,竟然写得也充满零下感,这正是我一读便“打劫”而来的原因。诗的抒情本质无须赘言,只要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為什么不可以抒发?本诗完全符合我深以为是的“真情就是唯一的技巧”的标准。可见,老老实实地抒情永远不过气。

我的光棍二叔 沈浩波

有一阵子

谁说二叔是光棍

二叔就会辩解:

其实我在外面有女人

我在徐州

宿迁

盐城

和常州

都有女人

又过了一阵子

他甚至告诉大家

他在徐州

宿迁

盐城

和常州的女人

都给他生了孩子

但自从他打不动工

回到村里

一直到他病死

也没有一个孩子

上门来叫爹

庞华读诗:诗是回忆,也是历史,还是现实。一首写得结结实实的诗往往出自于诗人盯命运和内心的审视。当然,同时还必须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对语言的把控,让诗读起来真实可感,令人身临其境,或者刚刚经历了现场。沈浩波这首诗就有以上这些特点。“光棍二叔”的典型性在于异质性和共质性的浑然一体,相信聪明读者无不心领神会。“光棍二叔”的中国特性透散的“悲哀性”让我如坐针毡。

西安城墙 秦巴子

所有的防御工事

终将沦为风景

庞华读诗:老手就是老手。秦巴子一出手,短短两行,约等于一部《史记》。昔日一切,如今不说沦陷,也是面目全非。本诗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字“变”。一般说的“变则通”,在这里“通”吗?通不通全看自己个儿怎么想了。反正我通了——这事一首真正的赞歌——防御怎可比风景!宁为风景不作防御!我越来越喜欢七行以内的诗,它们易记,不占时间,瞬间逆袭我心,令人沉浸其中反复咀嚼。

英雄 老刀

小的时候

父母打我时

奶奶就在一旁量

你是头猪啊

打你都不会跑

我就是不跑

我不是猪

我是刘胡兰

黄继光、董存瑞

打算得了什么

他们连死都不怕

我要让父母打

看他们能把我打成怎样

我要让父亲

打到手软

让母亲打到自己痛哭

抱着我认错

庞华读诗:我们打小很少不挨父母打的。一般来说,会动不动打孩子的父母多是很底层的,他们没受过什么教育,尤其在生活维艰的年代,每天都绞尽脑汁多赚点多省点,好让一家人不挨饿受冻,基本无暇更多地陪伴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必须靠自己,这也给了孩子更多自由空间。那么,自由独立的孩子往往桀骜不驯,也往往会给父母惹来麻烦,太多“不听话”的时候,挨打就有点必然了。老刀这首诗,一读之下,我的童年经验便被唤醒了,读得亲切、辛酸,又读得哑然失笑。这是一首地道的口语诗,充分表现了我们小时候的“英雄”教育使得我们有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可怕的。一个孩子居然有大无畏英雄气概!这是对大人世界的绝对嘲讽,大人都干什么去了,要一个孩子挺身而出?当然,本诗另一层意味在于表现一个年代一个家庭可能是四口之家的一次生活状态。奶奶是可亲的,爸爸是真严厉的,母亲是假严厉的。但因为整个年代处境,孩子所受各方面的教育(必然含有一种潜意识中自我教育),产生了这么一段以后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的“英雄”事迹。我们都是被“英雄”事迹影响成长的一代,我也曾有过类似“英雄”的大无畏气概,真是“小儿不知生死门”!我还是这么说,这是可怕的。本诗口语叙述的事件不仅有事件的象征感,细品味还有人物上的象征感,层层分明又交织在一起,具备零下无诗意写作笔法,十分耐读,无疑是典范之作。

风 唐果

你来了

又走了

就像一阵风

吹过我的时候

是我的

吹过别人的时候

就是别人的了

庞华读诗:唐果诗风清奇,这首《风》也是。我喜欢吹风,尤其喜欢站在高处独自吹风。大风呼呼吹着,那种感觉是轻的。微风轻轻地吹来,那种感觉是舒服的。浑身大汗站在风中,凉爽。冰天雪地里吹着风,风如刀子。回到唐果的诗,所写的是什么风?是一个人。来了,又走了,吹过我,吹向别人。风是人,这是核心。人生就是各种聚合离散。情感题材是始终不变的,变的是如何处理。这是一首比喻之诗,有点零下无诗意,但抒情特征也比较明显,主体意识强烈,凸显“我”的孤独和无奈,甚至还有点“不甘”的意味。总的来说,本诗指向清晰无误,层次上虽短小,但用你我和别人构成了严密无缝的“独体性”,写得清新而又忧伤,有点宋词小令的悱恻意境。

语言的怒江 还非

背包早收拾好了,哪天离开?或日逃脱

或日归去:我一生险走于一条语言的怒江

耳边似有险水源头的咆哮

以及现实外之物的隐约哀鸣

我们往往在形而上的桌面无法谈

在通往意义的道路上无路可走

停住,拒绝轻率地回答

但是为抵达怒江

为不屈服的自己壮行

来来来,给自己倒满了

最后醉偎一次时间的腹部:好了,这一生残酒,收拾了吧

庞华读诗:很多时候,我一直稍稍改动一下巴特的那句话“文学本身就是政治立场”为“诗就是一个立场”,而四下“贩卖”。读到还非此诗,我知道我的“贩卖”非常准确。诗写的准确和概念贩卖的准确一样都是一个写者的基本良知和道德。还非的“怒江”既是他个人的,也是我的,更是读到此诗的读者们的。那是一条“语言的怒江”。就诗写来说,每一次诗写都必须必然是“身处险境”,随时有覆没的可能。任何一个诗人,初写的,写了一辈子的,都无例外。开始一首诗的诗写之初,我从不知道将写出怎样一首诗。但是写下之后,我必须反复去确认它是否成立,其次是否有“异质和共质”。我们与语言的关系在于互信度的大小。还非本诗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孤绝“勇士”,在与自己,在与语言,在与形而上,在与意义,在与时间……这现实和现实外的一切,进行一场“遗世独立”的“殊死搏斗”,这是什么样的诗意?残酷的诗意。注意诗篇开始的三个词语:离开,逃脱,归去。这三个词语有共质的地方,又有不一样的异质,需要读者详加体味。还非这首诗的抒情特征明显,拷问性强烈,我想归入“零上50度写作”的好诗,就像第一首我指认的沈浩波的《星空》一样。这是第二首“零上50度写作”的强抒情诗。也由此可见,我所提倡的“零下无诗意写作”的反面正是“零上50度写作”。

把一种好听的声音 小安

把一种好听的声音

传过来

一个孩子的声音

他究竟在说些什么

把那种声音

再传过来一点

我们想听听

那声音中的尖细部分

会不会穿过

大海的波浪

庞华读诗: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诗的想象必须控制在某个适度以内,也就是丸作考必须善于驾驭想象,才不至于让它犹如一头瞎眼狂兽四处奔突。小安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对想象恰好的控制。从一个声音的好听开始渐渐引出声音里的“尖细部分”。这是诗核所在。从结构来看,本诗应为上中下结构,首先确定好听的声音是一个孩子的,至于他说什么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这个声音还要再近一点,近到能听见“尖细部分”,因其“尖细”才产生了最后对“大海的波浪”的“穿过”。这很可能是一个幻觉,或者仅限于一次想象。但在我读来,确实那么真实可靠。诗写得貌似并不零下,但处理上又非常节制冷静,能够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镜头感很强,触发的是意外的诗意。本诗写得令人不由得心里冒出丝丝惊讶,口语特征明显,意味性强,完全符合零下无诗意写作的五项标准:准确,清晰,集中,辐射,意味,完全可以进入典范,尤其是對“声音中的尖细部分”的敏锐捕捉,显现了内心的精细感。

荒地 张玉明

人的一生也就是

几个平常的动作

瞄准。扣动扳机

瞄准。没有

扣动

扳机。靶子

被白痴兄弟

或者、靶子一直矗在那儿

白痴兄弟,没有把靶子扛回家

灰色的天空越来越低

亲人所剩无几

哑妹

梅花姐姐

白痴兄弟

靶场

是一片

荒地。远山远水般的荒凉啊

偶尔

麻雀,飞起

庞华读诗:本诗以其荒诞和冷色调(具有零下意味),让我青睐。但严格来说,对此诗有点小不满,也是一直犹豫读不读的原因所在。后来想开来,总体是很不错的一首诗,我个人以为瑕疵在开篇的“议论”和“结论”。开门见山的这两笔在说明什么。诗不需要任何说明。但又并不因此本诗就“坏”了。本诗像作者众多同类题材的诗一样,具有较强可读性,有文学必须的真实性。成功营造了一种荒凉气氛,又因其一定程度上的象征性,使得诗辐射开了。人生就是打靶。

缩骨功 李晓水

这些年,我在练

一种功,缩骨功

我不断地往后缩

往里缩

从以前的街道

缩到家里

从一瓶酒里

缩到一杯茶里

我想把自己缩得更小

小到,一个首饰盒

就可以装下,小到

一根绣花针,即可安家

我想把自己缩到

与这个世界无关

别人看不到

连我自己也看不到

庞华读诗:无疑,这是一首活出来的诗,是一首歷经人世沧桑后才能写出的诗。表面上,作右在退,一退再退——能退到哪里?这是、一首极其绝望的诗,绝望到我心里的诗。诗人对世界失去了信心吗?是。也不是。这也是一首充分自我认知的诗,一个人与世界究竟能有多大关系?又与自我关系何在?这肯定是一首非常厉害的诗,像一把刀子插在我心上。多少时候,独望夜空,我都有“与这个世界无关”的想法,更有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体认。我毫不怀疑作者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这底蕴不是非得来自哲学研读,我想更来自对人生和人世的深深感受认知。这样的诗正是我一直身体力行的零下无诗意写作。写得不动声色,诗全在空白处,冷酷,悲凉,痛彻心骨。我个人是这么感受本诗的,诗人越是写得失去希望越是在利用反作用力呼唤希望。我们诗写就是为了良知的闪现和充满希望,为了更美好地活着。诗人让自己缩到没有,几近于死的想法,不正是在激发我们对世界美好起来的一次唤醒?

莲 莲心儿

没有一支傲骨化成舍利

庞华读诗:一首一行的诗。一行一样可以是好诗,只要具有了诗的特质和克整性无疑,从题目到诗,显然这是一首咏物诗,别具一格的咏物诗。莲,出污泥而不染,是为“傲骨”所谓,但并不因此,终将得成“舍利”正果。这个发现正是本诗令人醒目的地方。是在瓦解还是在说出真相?对一个老意象“莲”的新发现和不一样的认知,让我们读到了一种悲剧性的意味。

万岁 未来

嬴政登基

称万岁

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建完秦陵后

一次巡游中

果然猝死

享年47岁

庞华读诗:这首诗来自于历史带给我们的荒诞事实。既然万岁,何以建陵?既已建陵,果然猝死。真是令人不由一笑又不由紧锁眉头。人的欲望概莫更大于此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对长生不老之药孜孜不倦,为什么?不就是人生苦短吗?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此诗亦如“朝露”,一滴圆体晶莹的360度的镜子,人人可鉴自己。

惊鸟 书香

暮色暗淡了下来

窗外有些寂静

不知谁向树林里

丢了一块石头

我抬头向窗外看去

一群鸟儿被惊飞了

庞华读诗:诗写写的是什么?依我浅见,无非万物,尤其人的状态、处境,总而言之,是人和万物在时间中的存在感和此在感以及自在感。本诗的“我”几乎毫无诗意,毫无抒情色彩,但在我读来,却极具个人与外物的相互映照。关键词:暮色暗淡,寂静,丢……石头,抬头……看,鸟儿惊飞。诗的结构由此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提示:主体我与暗淡、寂静、丢石头、鸟儿惊飞,无不构成对映和互为流转,乃至读到的都是客体之间的彼此呼应。本诗的零下特征不在于冷酷,而在于高度冷静节制,至于其无诗意特征则在于井不所求“高大上”的虚假意义,始于呈现,止于呈现。本诗必为零下无诗意写作的典范,里外甚合我意。

门牙 南人

许多年后

我遇见我童年时掉落的

门牙

它长大了

静静地矗立在荒野之中

上面写着

我的名字

庞华读诗:诗一开始,就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开篇叙述,但南人来得更有速度感。整首诗洋溢着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氛,或者说超现实感。本诗上下结构,从遇见到长大,彻底写掉了人的一辈子。关键词就是“荒野之中”。这当然令我又想起艾略特的《荒原》一诗。口语诗的修养所达到的高度由此完全可以让一切知识、大词、以辞藻逞能、意象繁复转换的诗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本诗完全符合零下无诗意写作标准,其所闪现的亮度、深度、高度、浓度,堪称现当代诗的杰作。

清明 黎重梅

今年和以往一样

我又站在父母坟前

地上一些灰烬

应是哥哥们昨天留下的

父母地下有知

还有一串下地去的牛蹄印

庞华读诗:年年清明年年诗,这一天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的“生死”交流节日。生者祭拜亡者,寄托哀思。本诗妙在有一个“好屁股”。暗合我常说的,不懂屁股的不懂诗。全诗的写实性完全符合“事实的诗意”,但有不止于“事实”,直接的呈现源于诗人黎雪梅对生命的直接领悟,我们可以跟随那一串牛蹄印看见一片田野的。笔法零下,诗意扩散在联想中,深谙“勾引”读者。由此可见,写清明,动不动去号啕大哭,去说出所谓的哀思和痛苦,的确太俗套了。选读此诗,正是在于诗里表现的生与死的交织性。

猜你喜欢

读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读诗的窗口
被耽搁的诗意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