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校园文艺节目评价方法

2018-04-26曹国强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王二小日本鬼子文艺节目

曹国强

近十年来,由于地方上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展演工作,我有幸参与其中所见所闻较多,自然就对校园文艺节目优劣程度有所拙见,归纳起来可共勉。

校园文艺节目因受空间地域范围限制,参演人员又局限为师生,所编演节目的形式大致有舞蹈、唱歌、器乐演奏、朗诵、情景剧、相声、小品、双簧、快板、快板舞、歌伴舞、表演唱和音诗舞等等,姑且把它们称为艺术作品。对于艺术作品,既往的价值评估尺度主要是“两个标准”。所谓“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前者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估,而后者是对作品艺术形式的评估。这种“两个标准”的评价方法是否为最佳评价方法?如果这样去评价形式多样的校园文艺节目能否评价到位呢?显然不是、不能。更何况校园文艺作品的创作具有依据师生爱好、特长“因材施教”的特点,还有校园生活、社会现象“有感而发”的随意。在这个意义上,“三性统一”取代“两个标准而成为对校园艺术作品、文艺节目的评价方法,倒不失为一种更为恰当确切的表述。

所謂“三性统一”,是指艺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和谐完美。从具体的提法来看,“三性统一”有别于“两个标准”之处,是强调了“观赏性”并将其等列于思想性和艺术性。怎样理解在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之外的观赏性?我们有两个相关的说法可以作为比照:其一,人们在谈到创作艺术精品时提出,所谓“艺术精品”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作品。“三性统一”与之相对应,其中的“观赏性”似乎主要是针对“制作精良”而言。其二,还有一种从受众心理期待角度的分析,认为领导重思想性,专家重艺术性而大众重观赏性。由这一视角来理解“观赏性”的被强调,可以认为是强调我们的艺术作品要关注大众视点,贴近大众生活。针对校园艺术作品、文艺节目运用“三性统一”评价方法能够全方位且全部覆盖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评价,是较好的评价方法。

校园文艺节目的“思想性”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主题就是思想性,也就是灵魂。不论什么门类、什么内容、什么样式的文艺作品都应该有思想性、有灵魂,也许在不同的作品中思想性和灵魂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是必须有。思想性好的作品,倡导好的社会风气,让人积极向上,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凡是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内容健康向上的,就拿歌曲《少年先锋队队歌》、《团结就是力量》、《常回家看看》、《今天是个好日子》等等来说,让人百听不厌、热血沸腾,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有的作品《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等,它能起到什么积极的社会效应?校园文艺节目中也出现诸如此类元素,真令人无可奈何、摇头叹息、倍感担忧。

校园文艺节目的“艺术性”评价。纵观近年来涌现的各类形式的校园文艺节目,不同程度融入创作和编排者的技艺。好的节目总是能够看出创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把诸多为这个节目主题服务的艺术元素渗透进来并尽可能发挥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歌舞类声情并茂、语言类有趣儿有范儿、曲艺类有模有样、器乐类荡气回肠……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还有就是感觉,表演者的感觉是尽情的、放松的,观众的感觉是自愧不如、全神贯注的。这样的节目可谓彰显了“艺术性”,也是校园文艺节目“艺术性”的奋斗方向。反之,没有经过构思、生搬硬套“扒带”模仿的节目却破绽百出,让人感到煎熬难受。例如,名家郭冬临等演绎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被对口型模仿得支离破碎、手忙脚乱;还如,百人大合唱曲目《阳光路上》也被前期录音叠加合成,装模作样登台表演,结果是很多演唱者不知道歌词好像和尚尼姑念经一般,因为自己不知所措还左顾右盼时不时低头偷笑,台上一片混乱,台下哄笑一片……诸如这类,何言“艺术性”?怎能做评判?校园文艺节目“艺术性”何等重要可见一斑。

校园文艺节目的“观赏性”评价。校园文艺节目也应该立足于大众视点来论“观赏性”,大众已有更口语化的说法,叫做“好听、好看、好玩”,实质上是追求观赏过程的精神参与和娱乐效果。首先,文艺节目的“观赏性”应该以“思想性”作为前提和背景,通过观赏强化“思想性”主题;其次,“观赏性”建立在“艺术性”基础上,是“艺术性”的进一步延伸和呈现;再之,“观赏性”以服装、道具、灯光、音效为依托得以发挥和突显。三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否之,作品或节目就会让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例如,某学校老师给学生编排了课本剧《英雄王二小》,根据课文内容在班里挑选了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饰演王二小,又选了两个身材高大的男孩连体饰演老牛,还选出五六个身材小、模样俊的孩子饰演儿童团,然后再把男孩分两拨,一拨饰演八路军指挥员和战士,一拨饰演日本鬼子和汉奸,剩下的女孩饰演众乡亲。这个老师还简单地写了一下剧中人物的对话,还运用《共产儿童团》、《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配音。孩子们情绪高涨,在教室里演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搬上了学校艺术节晚会的舞台。课本剧的前半部分基本上合情,儿童团站岗放哨、八路军战士和老乡军民鱼水……舞台上呈现出不合理的也仅仅是“屁股朝前脸朝后、半场人多半场空”等站位问题。但是,当日本鬼子和汉奸上场后不合情理的画面就多了……首先,“日本鬼子和汉奸”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地长时间占据舞台中央,“王二小和牛”神色慌张、唯唯诺诺站在舞台边角;其次,“日本鬼子和汉奸”大肆淫威、拳打脚踢“王二小和牛”,之后王二小带领“日本鬼子和汉奸”进入“埋伏圈”;再之,“日本鬼子和汉奸”遭受伏击气急败坏用刺刀多人次反复挑刺“王二小”;接着,“八路军战士”冲上来和“日本鬼子和汉奸”又长时间肉搏至最终胜利……观众哄笑地看完了节目。带着问题随后采访这些孩子时,扮演王二小的小朋友说“他再也不当王二小了”,扮演八路军战士、日本鬼子和汉奸的小朋友们说“真好,真过瘾”……这何谈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呢?作品“思想性”的初衷实实在在背道而驰了。

综上所述,校园艺术作品、文艺节目运用“三性统一”评价方法能够全方位且全部覆盖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评价,而且,一个个具有“观赏性”的校园文艺节目必须把握“思想性”,通过编导别具匠心彰显“艺术性”,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啧啧称赞,也才能真正体现“好听、好看、好玩”的效果。

猜你喜欢

王二小日本鬼子文艺节目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小英雄王二小
传承王二小精神 争做新时代少年——“王二小中队”风采录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向小英雄王二小学习
小林清:“日本鬼子”如何变成“日本八路”
1948年解放军为何还能抓到“日本鬼子”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