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畲族彩带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018-04-26钟银英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钟银英

摘要:畲族彩带编织艺术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精湛的工艺、意味丰富的纹饰、奇妙多样的功能,凝结着历代畲族妇女的智慧与心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畲族彩带作为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着畲族的历史变迁,同时见证了畲族文化内涵逐渐演变的的历程,笔者出生于老竹畲族镇沙溪畲族村黄兰自然村畲族世家,对彩带编织技艺自幼耳濡目染,如今致力于对畲族彩带的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畲族彩带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对于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些许见解,与大家共同讨论。

关键词:畲族彩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畲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畲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多元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越来越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社会进程,畲族彩带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编织技艺,正渐渐陷入消亡的危机。

畲族彩带是畲族女性服饰上系扎在腰间的带子,也是畲族男女的定情信物,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编织的精致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畲族将文字编织于彩带之中的工艺,在其他民族传统工艺中极其少见,这种独特的文字编织使畲族彩带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又因其传承历史久远,为人们了解畲族民族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畲族婚俗规定:姑娘定亲日,男方把“定亲礼”送来时,女方的回礼之中一定要有姑娘亲手编织的两条畲族彩带,叫“定亲带”。畲族姑娘与小伙子平时通过对歌建立感情之后,也往往把彩带作为定情的信物送给心爱的人以定终生。彩带作为畲族婚礼中一项重要的物件,也作为畲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配件,既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的彩带一般出现在闽东福安、霞浦、福鼎一带,浙江景宁、丽水一带。虽然同是彩带,但不同地方彩带的特点不近相同。闽东地区彩带一般长30~130cm,宽215~6cm,纹样宽约1cm。,浙江一带编织的彩带在515~6cm之间,比闽东一带的彩带短,宽度则稍宽。其作用也不一样,福建闽东地区福安、福鼎一带畲族妇女腰扎围兜(畲语称拦腰),再在围兜外绑上一条织成不同纹样的彩带;霞浦地区的畲族妇女也扎围兜,围兜上绣上牡丹、凤凰、八仙等故事、图案,外扎白色彩带,少有织带纹样,也有以纯白色彩带而无纹式作为彩带的式样。浙江景宁、丽水的彩带是作为围兜的带子束于腰部,浙江畲族彩带配色鲜艳,有红、绿、黄、黑、白、紫等各种颜色交织,不但图案复杂,而且还有祈盼吉祥的文字,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年好和,五世其昌”等。畲族彩带,主要的图样纹饰有“十三行”、“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紋、“蝙蝠纹”等。根据现有资料的比较和实地调研的分析,两地畲民所织彩带上的古老纹样有着相当接近的相似度。彩带是一种既有物质存在,又包括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地域、人文、自然、历史文化信息,在传承的过程中积累了历代传承者的智慧、技艺和创造力。所以,保护和传承畲族彩带的文化内涵,弘扬畲族文化,通过彩带上呈现的古老纹样研究畲族演变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浩劫,畲族的服饰和彩带制作工艺已经鲜有人传承,从60年代起,畲民身上完整的畲族传统装束已经少见。只有一些老人还保留着穿畲衣、梳传统头式的习惯。由于时代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畲族人将彩带用作订婚带的习俗几乎不见了;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畲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相应的改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畲族的服饰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彩带的实用功能消失,制作方法未得到传承,彩带和畲族服饰一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发达地区的畲族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牺牲文化需求,以求尽早脱贫致富。畲族聚居地区对彩带等服饰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未将彩带这种集工艺性、技艺性的项目进行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保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彩带艺术不仅装扮了畲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较高的美学价值、民俗研究价值。我们今天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去记录它、挽救它,唤起更多的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知和热爱,为明天少留些遗憾,使畲族彩带工艺等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得以更好地保存、传承和发展,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传承下去,抢救性地保护好畲族民族文化遗产。

当务之急,要加大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的宣传与培训,保护现存于世的彩带,将彩带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珍品保护下来。把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当做一项紧迫任务,以弥补文化断层或缺环。将彩带重新定位,对彩带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度包装,使之商品化、品牌化。对彩带的文化意义进行提炼,着重宣传其定情功能,对彩带的内涵进行包装和宣传,借助七夕情人节等推广彩带品牌。可以将彩带的编织工具简易化,将彩带变作商品,为消费者免费提供棉线和编织工具,使彩带像十字绣、编织围巾一样受到情侣的欢迎,让大家都乐于尝试彩带编织,都乐于编织一条爱心彩带送给心上人,将彩带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推向市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彩带的编织技巧、彩带纹样编为乡土教材、进入学校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增强民族情感。学校应成为畲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将彩带做为旅游纪念品开发,以畲族风情旅游带动彩带文化的推广。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使广大畲族群众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家底,看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当畲族文化渐渐没落与逝去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失去自己重要的一环,因为民族文化与畲族文化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遗产失去了就无法再现,作为畲族人,我们有责任将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的传承下去,通过与新时代的审美结合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余海珍,邱慧灵,陈晓琴,许兵.畲族彩带文化传承与保护[J].装饰,2009(12):133-13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