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2018-04-26彭馨馨
【摘 要】 中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到中速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改变的同时,老龄化问题也席卷全国,带来了潜力巨大的养老产业的发展。由于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经济微利性、市场购买力不足等状况,产业成熟还需历经艰难,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资金缺口较大,融资困难。而与此同时,在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正在蜕变式地经历着金融模式的重组、碰撞与融合——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因此,如何在新常态下加大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反哺金融业界已成为金融业界与养老产业获得双赢的话题。文章对现阶段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瓶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创新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推进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 金融支持; 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7-0014-05
一、引言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非常快,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1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处于中等收入行列国家的时候就进入了老龄化,对全社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在养老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国家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但是从目前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非常突出,养老产业的发展往往受限于资金短缺的困境。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探索和创新更为合理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将成为破解当前养老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矛盾的有效路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 ]。
二、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动力分析
(一)新常态下金融业态的革新和发展推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三期叠加”特征,适应新常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金融体系需要更加开放包容,更加富有竞争性,金融业的“基因革命”必将势如破竹,而“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生态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不断融合,激励多元主体汇聚,是金融业态不断革新、补充和发展的结果。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业态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P2P网络借贷、众筹等,“金融基因突变”为缓解养老产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可能。
当前养老产业正处于成长期,社会各界更为关注的是宏观支持政策层面的问题,养老产业整体资金扶持力度相对产业发展需求而言有所不足,一方面养老产业对资金融通、市场开发运作等方面的活动正处在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受到的掣肘较多。新常态下金融业态的革新和发展有力地推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为养老产业融资带来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2 ]。
(二)养老产业特征与现有金融供给模式的不匹配性促进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
养老产业领域以中小企业居多,发展时间短,信用价值较低,单个企业的小额资金需求与传统融资“贷大、贷集中”的客户授信主导发展模式不适应,往往会产生融资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养老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高竞争性、投资时间长、微利性等多种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而开展此类融资业务的相关外部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多为空白[ 2 ]。
因此,尽管目前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效,包括“天使融资”和“过桥融资”等,但由于养老产业与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供给模式存在模式、风险以及融资期限、监管方式等方面的不匹配性,金融供给者只有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融通各类金融业态,创造性地满足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养老產业的健康发展。
(三)养老产业“蓝海效应”拉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
我国已然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带来一系列养老压力及挑战,必然大力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前后,中国超过60岁的人将接近5亿,老年人口总数甚至超过很多国家人口总数。中国养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吸引了国外投资者的目光,对我国金融业界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金融业态变革的推进也正需要实体产业的扩大接纳与支持。养老产业作为最富潜力的“投资蓝海”,迫切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本参与,拉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最终保障国家“老有所养”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在金融业界为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过程中,养老产业“蓝海效应”将不断反哺金融行业。因此,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将最终实现支持养老产业和金融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3 ]。
三、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高效运行实施瓶颈分析
(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方式与养老产业内部需求不匹配
养老产业作为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特殊消费需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产业群。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养老产业兼具福利性和市场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坚持市场性、盈利性为主导的经济目标原则,也需要坚持福利优先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我国现有的养老产业而言,应偏重社会效益的养老子产业,此类养老产业大多投入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不高,公益属性强,对金融支持性资金要求以支持长期发展为主。
一方面,养老产业的这种特点必然导致养老产业内部对获得金融支持的方式出现不同的要求,然则运行时融资主体机构在融资流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养老产业的优惠和差异化标准,这不仅体现在融资管理方面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激励管理等方面,还体现在融资产品创新方面,例如贷款期限、利率水平、额度安排等,在融资模式设计、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一般倾向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政府政策和市场难以弥补社会福利性带来的盈利性差的问题。尽管目前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已经在进行有益探索,但都还处于碎片化、辖区化状态,一般与当地政府引导积极性成正比。
另一方面,养老产业中越倾向于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子产业的企业相对规模越小,从信贷投向看,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指向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化产品生产或服务性企业,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养老企业、高端养老医疗装备制造、高端养老基地等,而大量中低端的养老服务、基础保健等子产业的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二)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政策出台密集,缺乏落地对接平台
随着老龄化人口快速攀升,我国老年消费市场亦将释放出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老年产业中来,为解决养老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等问题,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指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养老产业的建设,在税费、用地等方面给出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也积极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独立或合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政府保基本的前提下,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建设养老产业。
然而,由于缺乏具体制度和落实机制的保障,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对接平台,国家及地方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政策在下发基层过程中很难落地到位。为应付上级检查,各级部门往往只能再通过下达政策“落实”上一级政策,到了基层及企业层面,往往就是面对一堆“原则”性政策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从总体上看,养老产业中福利性高的子产业的资金支持仍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政府金融支持鼓励政策的推进落实受到明显制约。
(三)养老产业格局低端化导致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整体上呈现向好态势,但老年产业的子产业还未能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老年房地产炙手可热,老年用品产业整体开发缓慢,老年金融产业正在觉醒,老年服务业不断扩大,而产业内仍然存在技术内涵不足、产业核心技术特别是高端核心技术及其研发匮乏严重、产业格局低端化等现象,例如养老服务业主要还是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缺乏养老所需的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老年智能穿戴、养老食品药品、老年服装等产品及老年金融服务开发滞后,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资金血液的供养。
从金融支持现状看,尽管当前宏观调控部门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但实际运行中,金融机构信贷依然是养老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推动养老产业金融支持运行机制的创新,必须改进信贷融资模式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虽然政府政策大力鼓励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养老产业已经作为优先支持的项目类别,但在实际操作中,囿于养老产业格局低端化的特点,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的评价基本是高成本、高风险,提供金融支持的动力明显不足。纵观目前备受关注的金融创新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现实案例,大多还是缺乏后劲,其项目投融资的推进往往能看到在政府政策引导约束下的被动策略或者为获取一种宣传效应的影子。一般而言,养老产业获得的融资信贷政策与一般项目没有太大区别,信贷机构并没有在其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等实质性方面进行支持。
但从长期来看,民间资本和外国投资者将会持续进入养老产业,养老产业必然会成长起来,金融支持成为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支持的中坚力量是大势所趋,不但能改变目前养老产业靠政府的不合理的局面,同时也为金融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共同发展打下基础。
(四)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风险机制不完善,资金风险控制能力差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格局还处在低端化的布局阶段,发展较为明显的养老服务业、养老房地产业等难以规避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低、市场风险大等特征,因此民间资本在参与投融资时顾虑很多,缺乏积极性,其发展主要靠财政性资金投入[ 4 ]。究其原因,除了养老产业福利性导致盈利性弱于其他产业外,更主要的是资金风险分散,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既不愿意也无实力针对养老产业进行投融资。
尽管我国政府在养老产业财政支持政策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但包括财政资金在内的政策性资金相对于急需大量资金支持的养老产业整体而言覆盖面很低。这在财政较为宽裕的沿海地区也不例外。除养老服务机构以外财政资助资金对养老产业的申请门槛相对较高,而养老产业领域高新核心技术等自主研发落后,知识产权等软资产界定困难,此类质押贷款难以大规模发挥效用。此外,养老产业本身正处在困境重重的成长期,未来前景及盈利预期尚不明朗,在融资过程中,融资担保体系及政策性信用保险体系亦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拓展养老产业业务动力不足,养老产业风险高、盈利低、周期长等经营发展特点与金融机构稳健优先的经营原则大相径庭。
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外,对养老产业最有力的金融支持手段应该是风险投资。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现实情况看,应该说风险投资市场的整体规模能够满足我国养老产业“蓝海效应”所需的大量资金,但是除了从资金总量上能够弥补养老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巨大缺口外,国内风险投资发展无论是理念还是行动均存在明显不足和滞后。
四、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也较快,同时还伴有“未富先老”等现象,因此,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都为“老有所养”带来严峻的考验,尤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传统养老模式正遭遇瓶颈。其中,养老产业市场供给缺口大,专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要,老年产业急需发展,而发展重要的一环就是获得资金“血液”。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尚不能提供覆盖养老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财政性支持相对于养老全产业链发展来说更是杯水车薪。在国家财政支持方面,对子产业福利性和市场性之间比重的认定又缺乏足够的制度判定和价值衡量标准,加剧了财政支持方向的不精准性,而通过金融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配置成效尚未显现。包括养老服务业、养老房地产业、养老用品业、养老金融业的养老产业链[ 5 ]正处于起步期,技术力量薄弱,发展也极不均衡,推进养老產业链均衡化、高端化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整合不同金融机构、部门的力量,创新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才能促成我国养老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双赢。
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应以解决养老问题为终极目标,以养老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为中期目标,以呵护脆弱的养老产业萌芽为短期目标,加强投融资统筹管理,有效整合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政府资助、风险投资,打通完备的养老产业链和养老金融服务链的循环圈,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老年市场发展特点和投融资现状,本文提出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该机制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的初级模式,其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进行统筹规划,“金融—产业”双向沟通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平台技术建设涵括多个子系统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综合交互服务平台”,整合政府资助、社会资本、风险投资、金融机构、养老金融等线上、线下资金资源,采用“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业态模式,对接养老产业与金融产业需求,建立政府、老年产业融资主体、投资主体和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多方联动机制,让养老产业及时有效获得有利于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全面推进金融产业新增长点的发展建设,进而使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逐渐进行“被动投资”—“主动投资”—“投融资自循环”的演变。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综合交互服务平台”是智能化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服务系统,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提供服务,是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的智能服务信息交换中心节点,整体分为支持层、资源层、应用层、访问层四个层面,将投资方信息、融资方信息、政策信息、投融资规则、风险系数、发展预期等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并提供信息公信力保障功能,通过大数据扫描,为投融资双方需求对接提供最优选择。
(一)国家金融支持政策及产业政策落地分解为运行机制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运行机制的创新要求以政府扶持为引导,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动金融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配置和倾斜,加强金融支持与养老产业发展各类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寻求重点领域突破。国家金融支持政策及产业政策落地分解要求加强产业和金融主体之间的政策协调和信息沟通,形成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合力。例如制定并定期完善养老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健全养老产业项目数据库和推荐机制,通过“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综合交互服务平台”向具有投融资需求共同点的投融资双方提供优质养老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配对建议,使得金融主体能及时获得优质的养老产业客户,养老产业内企业也能获得拥有共同发展理念的金融合作伙伴,提高承贷能力和偿付水平。
在运行机制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大数据收集对养老领域金融业务变化和发展情况进行统计与监测,并有效反馈给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地区政府结合区域实际,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鼓励和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将中央政策进行地方细化,修订和调整“落地方案”,例如积极运用财政贴息、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政策工具,加大对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和扶持。
(二)高效的数据集成及信息安全监控为运行机制创新提供技术屏障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就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方式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寻找更为合适的金融主体与养老产业之间的合作互助方式,并特别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一方面,在大数据收集利用的过程中相关信息确实会存在被泄露的风险,且有关信息泄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证据的锁定及获得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投融资主体提供的信息存在失真可能,数据信息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因此,通过引入高效的技术手段、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引进高水平管理及技术人才等方式提高数据集成及信息安全监控的水平成为重中之重,为运行机制创新提供了技术屏障。
(三)投融资需求对接为运行机制创新提供效率保证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将投资主体与融资主体的需求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提供可供参考的投融资建议,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促进线上线下的金融主体资源与养老产业企业的对接,使双方利益要求尽可能接近,使金融支持从“扶持型”向“互利型”转化,使投融资形成良性循环,使参与各方都能从金融活动中获益,运行机制提供的“服务”成本费用将由各参与方均摊。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综合交互服务平台”不但对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投资收益要求、投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对融资主体的融资期限、融资项目、融资目标、经营风险、技术指标等数据进行分析,还将国家地区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养老产业政策进行数据量化分析,通过比对就不同来源的资金、不同状况的企业进行最优化配对,最终尽可能使养老企业通过运行机制平台获得更对症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金融支持主体通过运行机制平台实现投资期望和效率;政府通过运行机制平台更顺利推进改革,优化养老产业结构,促进金融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四)养老产业格局调整为运行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金融支撑力量
我国政府应通过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监控和引导老年产业格局的调整,推动老年用品业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老龄房地产业规范发展,推动老年金融业发挥后发优势,使之成为未来中国老年产业的核心引擎,可以为发展老年用品和老年服务两大子产业进行产业融资。而老年用品和老年服务是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老年金融不仅有利于老年产业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力度的加大、效率的提高,中国老年用品业将逐步形成中国老年用品产业体系,包括跟踪需求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商,建设销售物流网络的销售商,依托老龄服务网络构建的销售网络,外加核心技术开发的旗舰型老龄产业集团。老年服务业是发展整个老年产业的基础依托,形成网络提供服务是市场利润的增长点,但依托服务网络则是增长极。随着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老年产业带将逐步形成以老年用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的实体产业带和综合性老龄服務产业带,因此可以说养老产业格局调整为运行机制创新提供了可持续金融支撑力量。
五、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养老产业运行机制推进建议
(一)发挥国家扶持资金在养老产业金融支持中的支撑引导作用
针对日益加快的老年化趋势,我国应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把老年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吸纳各类社会资本介入养老产业,使国家扶持资金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促成投资目标各异的多元资本能够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进而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和格局的调整,完善养老产业链,与此同时还需出台一系列如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将这些政策具体落实到位,激励养老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投融资“热土”。
(二)建立完善的养老产业融资信用支持体系
发展养老产业,实现养老社会化,需要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但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养老产业也不例外。养老产业获取金融支持不能依赖于金融主体的“扶持”和“弱势倾斜”,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必须逐渐纳入“投融资信用体系”中。养老产业融资信用支持体系建设要依靠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发挥协会、商会等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推进养老产业内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推进,加大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和监管,减少金融支持过程中由信用缺失带来的金融风险,提高投资主体对养老产业的融资信心[ 6 ]。
(三)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拓涉老业务
除非营利性金融主体外,对金融主体面向养老产业的贷款出台鼓励政策,包括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措施鼓励其开展老年产业发展业务,参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优惠政策制定养老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将涉老贷款的比例和贷款额纳入金融机构考核制度等。另外,为减少金融主体进行投资时的资金风险顾虑,增加其信贷信心,政府、金融机构可以共同分担信贷风险,对涉老项目给予资金担保支持,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政府还可以利用“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综合交互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提供专业化程度高的建议,向金融机构推荐业绩好、信用度高的养老企业或科技含量高、缺乏资金、预期向好的养老制造业企业等,鼓励对其进行精准扶持。加快构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政府部门通过与金融主体机构签订支持养老产业的授信协议,要求金融机构给予养老产业或其细分产业或某技术领域一定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在允许的范围内经过专业评估授信条件可适当降低,额度可适当增加,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贷款期限应以中长期为主,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适当增加此类贷款的风险容忍度[ 7 ]。
(四)通过促进养老产业内部结盟提高融资吸引力
养老市场的潜力和特点受区域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单个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才能获得较为详细的一手信息,此时商业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发展受到较大局限。各地区养老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加大信息沟通的频率和合作的深度,综合评估企业间在硬件设计、软件设置、服务配置等方面的条件,促进产业内互补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等进行内部结盟,加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提高在投融资博弈中的砝码,同时通过企业结盟促进养老产业规模化、连锁化和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最终确保融资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黄葵华.养老产业金融支持乏力[J].中国金融,2015(21):102.
[2] 黄葵华.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面临的問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6(6):27-28.
[3] 王国锋.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状况及投融资路径探讨[J].金融发展研究,2016(6):84-85.
[4] 彭馨馨,潘冬.养老基地互联网众筹融资创新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7(3):79-82.
[5] 张郧,吴振华.产业链视角下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63-64.
[6] 唐珊珊.浅析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金融模式:以广东省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63-66.
[7] 汤丁.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配套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