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开启“准代数式”思维的钥匙
2018-04-26姚广宏杨海清
姚广宏 杨海清
“代数”,从字面看就有“以符号代表数”的意思。符号的理解与使用是进入代数思维的第一步,符号背后也是代数思想的形成。因此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入手,是培养学生的“准代数式”思维的一条路径。
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
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这种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知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笔者关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動,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如《找规律》一课中,课件出示:路边这排树有什么规律?生: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小树的规律表示出来呢?这样,我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有的摆,有的画,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拼音代替(生1:△□△□△□……;生2:●○●○●○……;生3:□■□■□■……;生4:121212……;生5:ABABAB……;生6:zǐ、lǜ、zǐ、lǜ、zǐ、lǜ……)多么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正是已有的符号观念在起作用,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又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的个数”知识点时,我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有的写数,有的画竖线,有的画图形,还有的画“√”……我继而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学生跃跃欲试,迅速找到好的表示方法。这种探索优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是一个感知意义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
笔者在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要求学生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在表格中表示出来,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自己表示的意思。此后,学生纷纷展示:①只有数字,没有符号②用文字表示(其中还有错别字)③数字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④数字前用左右箭头表示⑤数字前用“√、×”表示。⑥数字前用“+、-”表示。以上的表示方法哪个更好?经过讨论,大家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第⑥种方法更好:因为用“+”和“-”不但能表示出相反的意思,还能清楚地知道:用“+”表示增加,用“-”表示减少,这种表达方式是大家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数学符号。
在综合运用中巩固提升符号意识
数学教学中,符号间的转换及其转换方式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触发学生的符号感,在综合运用中不断巩固,帮助学生形成符号意识。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之后,可以引进字母n表示任意的自然数,让学生思考: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分别怎样表示?用2n、3n、5n分别表示2、3、5的倍数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与自然数n的一一对应,理解倍数个数的无限性,避免了“偶数的个数是自然数个数的一半”之类的认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明确2n+1表示奇数,3n+1一定不是3的倍数等,促进学生变量思想的萌发。在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符号化表达S=2πrh+2πr2之后,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公式的结构及内在联系的分析,发现另一计算公式S=2πr(h+r),再进一步寻求意义解释,从而体验到符号化表达所带来的代数思考优势。
总之,我们的学习或生活都离不开符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代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作者单位:姚广宏,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杨海清,广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