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已发现11颗新脉冲星
2018-04-26
“中国天眼”已发现11颗新脉冲星
2018年3月1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观测基地发布,自200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共发现51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1颗已被确认为新脉冲星。“中国天眼”调试和试观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约20天的时间能将可观测的天区扫描一遍。
美国发射第二颗下一代气象卫星
2018年3月2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将一颗气象卫星送入太空。据美国航天局介绍,这颗“地球静止环境卫星”(GOES- S)是美国发射的第二颗下一代气象卫星,卫星将进入美国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完成天气趋势、气象观测、预警和长期预报等任务。卫星每30秒给地球拍照一次,以提供更快、更精确、更详尽的数据。
天文學家发现宇宙中最古老恒星的“足迹”
2018年3月2日,通过长达12年的观测,美国一个天文学研究团队利用设于澳大利亚的地面设备观测宇宙中的射电波,首次找到了恒星“老祖宗”活动的痕迹,发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的“足迹”。这些恒星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约1.8亿年,发出的光照亮宇宙中的氢气,在氢光谱中留下了特殊印记。这将加深人们对早期宇宙演化历程的理解,还可能有助于寻找暗物质。
我国专家发现神奇“点铁成氢”技术
2018年3月6日,我国专家从实验时的一次“偶然失误”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新方法实现低成本的材料加氢相变,发现了堪称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这对开发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及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预测揭示现象背后的电子-质子协同掺杂机理,发展了一种能更好兼容常规温和环境的掺杂方式,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中德研究团队发现迄今最早的淀粉化石
2018年3月13日,一个由中、德两国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在山西保德2.8亿年前的煤层中发现一种石松类大孢子,其表面被一团圆形颗粒所覆盖,这些颗粒是迄今发现的历史最为久远的淀粉化石。在成煤环境的特定沉积条件下,一些淀粉颗粒被泥土快速地包裹和埋藏,可以抑制水和其他细菌、真菌对淀粉颗粒的水解和破坏,从而能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得以保存。
肠道细菌“乱跑”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疾病
2018年3月12日,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肠道细菌会“跑”到其他器官,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消灭这种细菌可有效降低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这一发现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说,他们会继续研究鹑鸡肠球菌及其作用机制,希望将来能通过抗生素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以及疫苗注射等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德科研人员在地表最恶劣地方发现微生物
2018年3月4日,在地球最干燥、最不宜居的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德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顽强”的细菌群落,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10年。由于此地土壤与火星非常相似,这为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寻找生命带来了希望。阿塔卡玛沙漠对人类来说可能不适合居住,但对这些有机体来说,“这是它们的生态系统”。
新研究有望增强端粒酶抗衰老功能
2018年3月11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增强端粒酶抗衰老功能的途径,有望用于治疗先天性角化不良等相关疾病。人们都希望能永葆年轻,细胞中的端粒酶就具有让细胞“不老”的潜力。在正常细胞中,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细胞分裂次数越多,端粒磨损越多,寿命越短。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修复端粒,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