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与“变”在报道中的运用
2018-04-26王雨时
王雨时
【摘 要】在新闻实践中,须在“思”与“变”上做足“功课”,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运用不同的采写思维模式,这样的新闻才会主题鲜明、人物生动、有新闻价值。
【关键词】新闻报道 转变思维 转变角度 巧变采写模式 组织策划报道 主动求“变”
在新闻实践中,追求报道生动、深刻且富有新意,始终是业界人的课题,譬如:怎样让宣传的人物更鲜活;怎样才能为民深入解析社会热点发生的来龙去脉;如何使策划的新闻能全面地展现事件发展过程,揭示并挖掘事件的真相和规律。新闻报道,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成不变、固守一法的采写思维做出来的新闻必定是缺少信息量还死气沉沉。笔者以为,新闻报道,要在“思”与“变”上做足功课,这里的“思”,是指采写的思维方式,即,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采取不同的采写思维;“变”,这里指变化,就是转变看问題的角度,变换做新闻的技巧。本文将论述“思”与“变”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运用。
一、在纪录、专题报道中巧变思维
在纪录片、综合报道等题材中,运用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是比较适合的。在微观里,可以让观者看清事件的定格;而在宏观中,纵横捭阖间领略事件的演变,有了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广度,观众便会对事物的发展有更深且全面的理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碗面条,让我们领略一地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此为微观也;而编导并没有止于一地之面,而是将老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山西刀削面、延吉的冷面融汇在一起,一碗碗秀色可餐的面条,不仅让观众看到各地面条的演进与历史,更主要的是,编导意在指向祖国丰厚的饮食文化这一主题层面上,此为宏观也。不得不说,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的合理运用,是这部纪录片备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新闻调查、综合报道等题材中,采用动态思维与关联思维则是比较契合的。2016年,流经鞍山市区的杨柳河、运粮河、南沙河污染严重,危及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笔者历时3个月、行程300多公里,采写了四集连续报道《河之殇》。报道中,笔者的思路并没有仅仅止于河流污染这些动态信息上,而是将产生污染的关联要素一一深入剖析,即,动态思维与关联思维结合。在《河之殇》第三集《污染之河,谁之过?》中,笔者阐述道:从表面上看,三条河的问题,是我们这座城市在水治理方面的欠账,其深层面的症结在于,我市环境治理的机制和体制存在的弊端和漏洞,这弊端和漏洞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在哪?今后该如何去除弊端、堵塞漏洞呢?以及如何防止弊端和漏洞的再次出现?这些疑问,就是关联思维的作用。连续报道《河之殇》,就是运用动态思维与关联思维剖析河流污染原因的一个范例。若此报道不使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河流污染的原因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何谈深入剖析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动态思维与关联思维、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有时,在新闻调查类以及综合新闻等专题报道中,我们亦可以穿插使用诸如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
二、在报道中巧变角度
面对同一个问题,转变身份、换个角度,观察与体验自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在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是较难把握的,因为,人具有多面性、复杂性。现在,很多人物报道多是由材料堆砌而成,这样的报道“无色”“无味”。那么,怎样使人物报道“有滋有味”呢?笔者以为,在新闻实践中,巧变看问题的角度,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思维,帮助我们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譬如,大家都知道环卫工作很辛苦,然而,究竟这份工作辛苦到什么程度呢?没有体验就没有切身的感受。2016年冬,笔者体验了一次环卫工作。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4点到7点;上午7点半到下午4点。隆冬的一天,记者凌晨3点出门,下午4点下班。一天工作下来,笔者已经累得走不动道了,这些还不算,还遭到了不讲道德人的辱骂。这次经历,笔者真切地体会到了环卫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角度观察社会,与记者得出的结论是有区别的,于是就有了新闻特写《我当了一天的环卫工人》。
其次,在报道时,要变换报道技巧,比如,在人物报道中做“加法”,即给人物加故事,给故事加细节,给细节加情感,“调料”加进去了,人物自然就会生动、鲜活起来。纪录片《养老院的故事》中,养老院院长是一个有多面性格的人。在养老院的老人面前,他和风细雨;在记者面前他侃侃而谈;面对到养老院办事的人他又八面玲珑,而对家人却常常板起了一副严肃的面孔。这些带有不同情感的“面孔”,映衬出的是他的多面性格、处世之道,在这部纪录片中,笔者用故事推动事件进展,用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用情感强化事件冲突。有了“故事+细节+情感”这样的“加法”,片子内容丰富了,人物也生动了。
三、在时政新闻中巧变采写模式
作为记者,笔者经常报道会议新闻,这类报道的格式多是领导出席会议,领导讲话。但这样的新闻“官话、套话”多,一些观众常常读不懂其中的信息而不愿意看。于是,笔者转变采写方式,站在观众的角度,逐字逐句“翻译”“官话、套话”,进而形成观众能听懂的、有信息量、有新闻价值的报道。2016年9月,我市召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工作会议。笔者以接地气的文字,从领导讲话中解读创业政策、优惠项目和扶持条件。这样的报道,通俗易懂,观众自然爱看。
四、在策划报道中主动求“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就必须进行策划,尤其是主流媒体,更须未雨绸缪,由被动等待新闻发生,“变”主动出击,从而占领思想高地,扩大宣传阵地。鉴于此,目前,媒体策划报道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了。笔者以为,策划作为新闻报道的“重武器”,在重大会议、重大事件、社会热点以及典型人物报道等重点宣传领域,需不断变换思维模式、手段和技巧,交替使用长消息、短新闻、新闻特写、纪实、专题报道等新闻体裁,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为党和政府扩大舆论宣传的阵地。
笔者以为,在新闻报道中的“思”与“变”,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有“思”才有“变”,“变”让“思”更深入。在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若要新闻报道吸引更多的关注,必须摒弃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灵活运用不同思维和技巧,让“思”和“变”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观点、有价值、有味道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