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国学神童李尚容想到的……

2018-04-26王祥连

师道(人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学主持人语言

王祥连

偶然看到央视3套 《向幸福出发》其中一期播出时被命名为 《腹隐珠玑 心怀锦绣 六岁神童 世所罕有》节目的部分内容,让我认识了一位6岁国学神童李尚容。年幼的李尚容随口抛出大段大段四书五经中的句子,熟读国学经典且能活用,让主持人连呼佩服、自认 “没文化”。她称自己在父母的指导下读过 《论语》《大学》《中庸》《笠翁对韵》《三字经》等古代典籍,与央视两位主播对话时,自信、大方,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语惊四座……让人惊叹与感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熏陶与哺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一上场,她那出口成章的气势,就把两位主持人都震慑住了。只见她向两位主持人抱拳道:“小女子自天津来,常闻二位盛名,不曾相见,时常渴慕。今日得见,兄台气宇轩昂、温文尔雅。阿姊明眸善睐、绝代风华,果然名不虚传。不胜荣幸。”主持人现场考验她对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她简直是对答如流。

主持人问她 《易经》中最喜欢哪句话。她答:“我最喜欢的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她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以及一个人要能容忍别人。主持人李佳明闻此言评价她 “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她还从 《黄帝内经》中学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吃饭要吃7分饱以及小孩感冒要 “推天河水” (从胳膊肘向手腕推)等等。她称自己的偶像是李白,最喜欢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这些诗句她张口就来,随口吟出,颇具韵味,令人击节。主持人开玩笑问她白居易《长相思》的 “长相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很长的相思?她摇头说:“不对,是两个人非常思念对方!”

由此,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孩子年幼时的一些真实故事。我的小儿子刚入小学 (7岁),日常用语常常令我们吃惊 (实际上只要留心他的表达,每天都能发现他的 “惊人之语”)。随举几例,以作说明——

一天深夜,她妈妈起床带他上厕所小解,他望着窗外,轻轻说了一句: “妈妈,好宁静的夜晚啊!”(他没有用 “静”或 “安静”,而是用 “宁静”)

有些天,他的嘴角发炎红肿,我拍了照片传给医生朋友。过了一会儿,他问:“爸爸,医生有没有回音了?”(他没有用 “回话”或“回答”,而是 “回音”)

我烧好晚饭,他看到桌上的肥肉,说:“每当看到这道菜,我就难以下咽!何况你这今天烧这么多肥肉呢!”(他没有用 “吃不下去”或 “不想吃了”而是 “难以下咽”;他没有用 “而且”,而是 “何况”)

一天晚上,我敲开核桃给他吃,他欢呼:“坚硬的核桃开裂了!”(他没有用 “碎了”“开了”,而是很书面化的 “开裂”)

放学路上,他戴着头盔坐在我的电动车上,我对他说:“下雨了!”下车后,他摘下头盔对我说:“哦,的确下雨了!”(他没有用 “真的”,而是用了很书面化的 “的确”)

那天,学校组织秋游。早上,我骑电动车送他去学校,路上下起了毛毛雨。他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爸爸,这毛毛细雨应该没什么大碍的……”(孩子的心理是希望今天的秋游照常进行,不受天气影响,因为这是孩子一学期里最期盼的、期待已久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教过他 “宁静”“回音”“难以下咽”“何况”“开裂”“的确”“毛毛细雨”“大碍”等词语 (估计一年级语文老师也没教过),完全没有让他理解过这些词语的意思,更没有让他用这些很书面、文雅的词语练习造句、说话之类,然而——他却是那么自然、轻松、顺利地脱口而出——恰当、得体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何也?

幼儿园时,孩子就喜欢读书。我每天读 《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 《中外神话故事》等故事给他听,幼儿园大班时,孩子自己就认识七八百字。一篇简单的故事,80%左右的字,幼小的他都能认得,所以他自己读童话故事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只是偶尔问我一两个不认识的字。到了一年级入学时,汉语拼音虽然还没学,但课文大致读下来,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想,正是由于这样的日积月累,这些词汇随同故事语境完整地储存于他的言语系统中,一旦遇到相似语境 (生活情境)瞬间激活、点燃、唤醒并自然运用,不足为怪也!

阅读与积累,能够自然地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以下两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一个星期日,我带着他去乡下农村看望他的爷爷奶奶 (我的老父母),他提出要求到乡间田野小路上 “探探险”“考考古”(这些是孩子自己的用词)。我们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水塘边,他指着水边随风摇曳的芦苇问我:“那是什么?”

我说:“芦苇啊!”

他惊呼:“啊,‘只在芦花浅水边’!”(原诗为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年前,我骑电动车载着他也是去看望我的父母,他坐在车上,突然手一指:“爸爸,你看——‘栗熟大如拳’!”(原诗为唐代刘蕃 《状江南·季秋》:“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枫叶红霞举,苍芦白浪川。”)

这两句诗,孩子恰当地随口吟出,让我惊讶孩子的聪颖,也让我感悟与感慨平日的 “积累”对于“语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巨大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语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用”之枝总是生长于 “积累”这棵大树之上; “语用”之技能总是孕育于 “积累”的肥沃之壤。我的孩子早已养成每天诵读古诗词的习惯 (睡觉前都要读背十几分钟的古诗文),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可观的古诗句 (不下100首)。有了这样的“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也就指日可待矣!

再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讲述的这个真实的事例: “有一年,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会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并且,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老师名不见经传,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资深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发现:杨巧云老师六年来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不限。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六年来,杨巧云老师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日积月累,这就是创造这个语文教学奇迹的秘密所在。

清人陆世仪指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当代脑科学研究认为,2-l0岁儿童大脑神经功能分工不明显,其学习语言是全脑学习,因此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期;10-12岁以后,大脑神经分工逐步完成,右脑区域管语言,左脑区域管思维,半脑学习语言的效果当然不如全脑学习。

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把握孩子 “多记性,少悟性”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日有所诵,日积月累,让孩子从小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滋养与哺育,功莫大焉!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 《再论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一文所指出:重语言理解,忽视语言积累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亦正如于永正老师在 《也谈语言积累》一文中所言:“我们的学生没有多少对语文有兴趣的,他们的兴趣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无穷无尽的练习题消磨殆尽了。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按课程标准说的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去做,注意语言的积累,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希望了,我们的学生就有希望了。”

重视语言积累,强调多读多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忽视语言积累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忽视国学经典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传承更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失误。

6岁国学神童李尚容的成长,进一步启示我们:从小让孩子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滋养与哺育,孩子的精神世界与语言系统能够同构共生、相得益彰,实现人的更加和谐、完满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国学主持人语言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语言是刀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