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城市建筑保护的异同
——以意大利和中国为例
2018-04-26陈雅青余振江
陈雅青,余振江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回顾历史,审视现在”“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象征,古人留于后世的器物、场所无不包含着深刻的意义,这需要我们竭尽所能地加以保护。“有步骤、有条理的建筑保护”,即:人们在对其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复以及相关记录时,务必要把“合理”二字放在首位[1]。在20世纪末,建筑保护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盛行并达成了基本一致,规范了相关制度和做法。从中西方两种各有所长的建筑保护制度来看,城市和建筑保护的出发点、手段、成果又各不相同。
1 意大利的城市和建筑保护——以罗马为代表
1.1 以罗马为代表的早期建筑保护
仅有一项世界遗产项目的罗马城,包罗万象,时代跨度大,很好地表现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罗马历史中心位于城市文化积淀的核心地段,横跨罗马共和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千年时间。这里面既有今天能看到的大角斗场、凯旋门、公共浴场、神殿、陵墓、记功柱等,还有埋藏在地下看不到的、历史上知名的建筑遗址[2]。罗马早期的建筑保护是从罗马斗兽场开始的。为将这座敏感脆弱的拱璧建筑修缮复原,教皇和天主教专门制定了法律体系,由拉斐尔主持修建。后来在提图斯凯旋门的修建工作中,瓦拉迪耶的理念也为后来罗马建筑的修缮奠定了基础。他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存建筑的原貌,即使在不得不用到现代化建筑材料的时候,也要将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元素巧妙结合,毫无突兀之感。提图斯凯旋门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的原有部分已经损毁,风蚀残破。但是瓦拉迪耶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即使再小的细节也没有放过。今日看到的凯旋门,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瑰宝。
1.1.1 佛罗伦萨的争论
罗马城的修复运动,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了高峰。凯旋门修复留下的一些标准在19世纪奠定了基础,但是米兰大教堂的修复拉开了争论的序幕,针对是否用现代手段干预的问题,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辩论。19世纪末期,城市现代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历史中心地带的重新规划引发的争论。为了城市的现代化,有人提议将佛罗伦萨(图1)的古街加宽,或者干脆从中截断重建新路,植入现代化设施,这引起了罗马保护人士的行动。在佛罗伦萨,1885年至1895年,26个街道被毁,20个广场遭到破坏,21家公园被铲平,5 822人被迫外迁,原址被用作修建宽阔的街道和人造景观[3]。整个欧洲都在关注着这场现代化运动带来的后果,所有领略过罗马城的美丽的人士都不忍心其就这样消失。大型的抗议活动由此展开,也让佛罗伦萨免遭现代化摧毁。
图1 罗马佛罗伦萨大教堂(来源:作者拍摄 )
1.1.2 罗马政府的双刃剑作用
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政治统一固然给意大利的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帮助,推动了管理系统的重新组建和完善,但罗马政府的第二次考古行动却给古罗马广场带来了重创。考古挖掘破坏了广场上原有的景致,罗马斗兽场的去留成了辩论的焦点。但在192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后,下令开辟了一条把古罗马大角斗场和他的府邸——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威尼斯宫连成一条直线的帝国大道,以此表明他的权力可贯通古今,也满足了他追求与历史人物比肩的虚荣心。尽管这会破坏沿途的文物古迹,墨索里尼仍然大张旗鼓地干起来,最终对意大利的建筑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留下了千古骂名[4]。
1.2 罗马在20世纪重要的保护方法
1.2.1 重要的理论和组织
在这里必须提到意大利人古斯塔沃·乔万诺尼,他认为新旧工程在风格和材料选用上应体现出差别;所有修复工作都应该记录在案,并在实地做出标注以示区别;一些脱离原建筑而保留至今的部分应该就地向人们展示[5],并强调了城市中心区和一些城镇的“稀有建筑”的重要性,这些修复意见后来都被《雅典宪章》采纳。在1955年,意大利成立了最大的非营利性保护组织——意大利诺斯特拉,为了打击市政当局有计划地破坏罗马历史的核心。这个组织最新的概念——“保护的文化”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20年后,意大利遗产集体所有权的想法被人们所接受,足以促进意大利环境基金会的创立,以便为公众保护和管理意大利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1.2.2 意大利人民对于遗产的认同
如此多的艺术遗产得以保存,在这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意大利的当地社团。社团的地方认同感必须源自内心深处,因为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凝聚力越强,保护才会更有效。社区与其历史之间的深厚渊源产生了一种称为“乡土观念”的现象[6],这一现象在意大利尤其明显。乡土观念使意大利有一种强烈的内部认同感,而不太乐意与外界合作。遗产的良好保护意味着双重心理感受的存在:一方面充满被改变的担心,另一方面具备了在不否定历史的前提下创造未来的能力。
2 中国对于城市和建筑的保护——以北京为代表
2.1 北京近代文物保护概况
北京(图2)是世界名城,历史悠久,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3 000多年前的周代初期,这里就出现了被称作分封诸侯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首都蓟城的所在,此后一直是中国北方的经济和军事重地。自公元10世纪起,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均在此建都,城市规划、建设日趋完善,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1925年紫禁城从一个封建帝王的宫殿转变成了公共建筑——故宫博物院,标志着直至目前为止,将古建筑作为展览展示用的博物馆是,古建筑保护利用最合理的方式之一。对于中国来说,文物的保护和破坏是同时存在的,文物的破坏包括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其中人为破坏是中国古建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改朝换代中,出于风水和政治需要,对前朝宫殿的拆毁、焚烧或废弃另建,使北京的留存更显珍贵。元大都废弃了金都城,另选址重建;明建都,将元代宫殿尽行拆毁,并在旧址上建了一座镇山;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烧毁了紫禁城。这均是破坏前代宫殿的例子,但清代巧妙地原物利用“改换门庭”,将李自成烧毁的宫殿重建起来。这使得清京城保留了明京城的格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园囿和行宫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平得以和平解放。但在古都城市保护和新首都城市建设关系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拆除历史建筑为前提的,对传统建筑和整体风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失和影响。但一大批重点文物古迹,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图3)等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修缮。改革开放后,明确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工作方针的贯彻和实施,进行了两次全市文物普查。21世纪后,借奥运时机,市政府对保护文物的力度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图2 北京紫禁城一角(来源:《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图3 雍和宫万福阁,左为清时影像,右为现状(来源:《当代北京古建筑保护史话》)
2.2 “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
2003—2008年,北京启动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与之前的单体修缮不同的是,此次重点是整治和改善环境,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风貌。其内容包括整治“两线”景观——中轴线、朝阜线;恢复“五区”风貌——什刹海、国子监、琉璃厂、明清皇城、古城垣;重现京郊“六景”——西郊、长城、帝王陵寝、京东运河、宛平史记、京西寺庙。计划确定的保护方针是“保用并举、恢复景观、成片整治、形成风貌”。这是中国历史上自乾隆之后,对旧城修缮力度最大的一次,也为北京古都风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变化。
3 结束语
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对于建筑保护的观念开始的时间都较早,虽然其中经历了破坏和拆毁,但大的趋势仍然是以科学保护为主。在保护理念上,都秉持了保持原貌,保用并存的观点。在保护的方法上,由于木质结构和石制结构的区别而各有千秋。此外,西方更注重社团和私人保护,中国则以政府保护为主。在建筑保护这条路上,有艰辛、有困难,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各取所长,去粗取精,将中国文化和建筑保护好,同时也要发扬时代精神,将建筑遗产以一种更贴近时代的方式展示出来。
[1]李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2]单超.北京与罗马: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及比较[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3]李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4]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5]约翰·H斯塔布斯,艾米丽·G·马卡斯.意大利:建筑保护的先行者(中)[N].中国建设报,2016- 06-27(004).
[6]彼得罗·瓦伦蒂诺,兰伟杰,胡敏.意大利文化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