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暨郑州市工业布局综述

2018-04-26杨晋毅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业区郑州市郑州

杨晋毅

(郑州科技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64)

1 调查概述

1.1 调查的意义

郑州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开始建设的重点工业区,有“一五”时期的五大纺织城之一,也是重要的机械工业区,拥有多个共和国第一。

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京广、陇海两大干线铁路的交汇点,是全国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在中国国民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郑州市周边,平原广阔,城市发展的条件超过洛阳、开封。早在3 600年前,郑州作为中国商代早期都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1906年,张之洞主持的卢汉铁路选线,因地质原因将过黄河处选在了郑州。随着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地位迅速提升,超越了开封和洛阳。“一五”计划时期,郑州市被确立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1954年,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郑,标志着郑州在当代河南核心地位乃至在中国国民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的最终确立。1980年,郑州市区人口由1949年的16.4万人发展到8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经济迅猛发展,新工业区不断涌现,2016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发展到500万人,并且制定了未来达到1 000万人的远景目标。

1949年,郑州市工业总产值不足1亿元,1976年为19.76亿元,1990年,发展到174.4亿元[1]。2016年,发展到1.56万亿元[2]。

“一五”时期,郑州是内地建设的五大纺织城中规模最大的一个[3],拥有40万枚纱锭,超越了北京(23万枚)、石家庄(31万枚)、邯郸(27万枚)、西安(32万枚)。“一五”期间及稍后时期,郑州又建设了纺织机械厂、第二砂轮厂、电缆厂、煤机厂、郑州铝厂等。郑州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2016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56万亿元, 27个省会城市第2位(仅次于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 215.43亿元(洛阳市201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418.7亿元)。2015年,郑州市制定了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郑州市的工业,正在以极其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2]。

半个多世纪以来,郑州地区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工业区,分布在郑州市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研究郑州地区工业建设的发展历史与分布情况、工业遗产的状况,对于我们认识河南省的工业遗产,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2 调查经过与方法

本研究组长期关注郑州地区工业遗产。1990年8月,笔者第一次到郑州地区进行郑州工业区语言文化及工业遗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了郑州市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布局、职工队伍构成情况。1998年,笔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工业区语言研究(中原区)》项目,多次到郑州工业区调研。2006年,笔者承担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一五时期156项目工业遗产研究》课题,再次到郑州工业区调研,详细考察了郑州市“一五”时期的工业遗产情况。

2017年4月,郑州科技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所成立。我们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郑州科技学院科研课题《郑州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研究》。半年来,对郑州工业区进行了再次调查。首先到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局、文物局、史志办等)以及郑州市图书馆,获得一批重要资料。然后,逐个考察了郑州市的各个工业区和重要的工业遗产。其中,对国棉三厂、二砂、郑煤机、郑纺机的工业遗存做了重点考察。此外,2017年4—6月,在郑州科技学院,结合《应用写作》课程的调查报告文体的学习,布置200余名学生,对郑州工业遗存以及河南省有关城市的工业遗存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总计获得200余份调查报告,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调查线索。

1.3 调查与研究重点

本文是这几次调查的部分研究成果。首先重点说明郑州地区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即主要工业区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郑州市“一五”时期以及“二五”时期的工业遗产。

2 形成、布局及基本情况

2.1 形成与布局——沿着陇海、京广两大铁路线布局,重点是城区西部

郑州工业区是在“一五”时期奠定基础,形成基本轮廓的。在“一五”基础上,“二五”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继续建设,逐步形成了中国中原地区最大的工业区集群——郑州工业区集群。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郑州市1954年开始做城市规划。与洛阳和其他“一五”时期重点工业城市一样,郑州市的城市规划,也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苏联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穆欣、巴拉金参加、指导了郑州城市规划[1]。规划图实施后,又听取了河南省第一书记潘复生的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4-5]。这次规划的最重要意义,是改变了郑州市主要在京广线以东发展的旧格局,突破了京广线,新建设的工业区重点向京广线西面发展,而将省政府行政区放在京广线以东,使郑州市成为铁路两侧均衡发展的城市,拉大了郑州市的城市框架和格局,奠定了现代郑州市的发展模式和基础。因此,这次规划,在现代郑州的发展史上,有根本性、关键性的意义,彻底改变了郑州市的旧面貌。

“一五”初期,经过详细勘探,发现郑州市西部比东部地下水位深,地耐力强,工程地质条件好,而且接近贾鲁河水源,因此确定了郑州市的工业布局主要向西部地区布置。为了铁路接轨方便,沿着陇海铁路线、京广铁路线展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后,各级政府都开始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工业,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步形成与电子工业、高新技术工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工业区沿着铁路线发展的旧格局。郑州市工业区遍地开花,目前,郑州市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工业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群。

下面简要描述郑州市的16个主要的工业区。其中涉及的各大企业1990年的数据,除注明者外,均来自《郑州市志·工业卷》(1999年第一版)。近年来的数据,均来自政府官方网站。

2.2 主要工业区的基本情况

2.2.1 棉纺路工业区(郑州纺织城)

郑州纺织城位于郑州西郊,陇海铁路南侧。各大厂的铁路专用线,依托陇海线上的郑州西站接轨。进出火车,由郑州西站编组,发行。西部的冉屯工业区(有郑州热电厂等),因与纺织城相连,也一并叙述。

“一五”时期,建设了5个棉纺织厂(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厂)、1个纺织印染厂及两个配套的热电厂;“二五”时期又建设了河南纺织机械厂、郑州水工机械厂、郑州柴油机厂及配套的纺织工学院、工人文化宫等。至1958年,开始形成了拥有40万纱锭的中国著名的纺织工业城。

其中,国棉一厂为中型企业(纱锭50 560),其余4个,均为大型棉纺织厂(纱锭85 000~95 000)。国棉一厂原设计职工定员为4 000余人,国棉三厂等为6 000余人。1980年代实行四班三运转之后,一厂发展到6 380人,三厂发展到9 475人,四厂发展到9 054人,五厂发展到9 624人,六厂发展到9 753人(各大厂1990年的数据,均引自《郑州市志·工业卷》1999年版,下同)。至1990年,加上其它配套企业、服务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纺织工学院等单位,郑州纺织城已经拥有七八万职工。加上家属,郑州纺织城总人口达十几万人,是当时郑州市最大的工业区。1990年之后,五大棉纺织厂大部分已经破产重组,目前已经全部搬迁到周边郊区。

2.2.2 华山路工业区(中国煤机城、砂轮城)

郑州纺织城西南,沿着华山路,安排了一批重工业企业。1954年也从郑州西站引铺铁路专用线,与各大厂先后接轨。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了:①郑州煤机厂,中国最大的煤矿机械厂(4 956人);②第二砂轮厂,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砂轮厂(磨具磨料厂,7 185人);③郑州电缆厂,中国三大电缆厂之一(5 974人)。其中,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煤机)1958年始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液压支架研发制造和全国领先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享有“中国煤机行业第一品牌”的美誉。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先后承担了国家多项煤矿综采装备重点项目的研制开发,引领了中国煤矿装备的发展方向。公司研制的ZY26000/40/88D型超大采高智能化绿色开采液压支架,创造了煤矿支护装备的世界高度,多项参数均创造并保持着世界纪录;公司攻克了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液压支架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郑煤机综合实力稳居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之首,入选中国煤炭工业100强、全国机械工业企业500强,是当之无愧的煤机行业共和国老大。1990年,煤机城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及家属,总计1万余人。

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第二砂轮厂,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一五”期间东德援建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磨具磨料企业,始终保持着磨料磨具行业首屈一指的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30%[6],也是当之无愧的磨料磨具行业共和国老大。加上国家级的三磨研究所,1990年,砂轮城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及家属,总计近2万人。

郑州电缆有限公司1959年始建,是全国三大电缆厂之一,行业的骨干企业,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最高技术水平。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能力和生产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工业500强、全国百家质量优秀企业、国家一级计量单位等称号年生产能力为30亿元。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技术专家7人,郑州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5名。华山路工业区,至1990年,发展到几十家企业,五六万职工与家属。在煤机、磨具磨料、电缆等行业,堪称中国行业重地,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3 南阳路工业区

南阳路工业区紧邻京广铁路线东侧,位于郑州市北部,依托京广线上的海棠寺车站,引出37条铁路专用线,连接了周边的几十家大中型企业。进出火车,由海棠寺车站编组,发行。“一五”、“二五”时期,逐步形成了以轻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拥有郑纺机、郑州面粉厂、郑州食品总厂、郑州冷冻厂、化学制药厂、啤酒厂、铸造厂、第一钢厂、起重设备厂、探矿机械厂、拖拉机厂粮食机械厂等企业。规模一般在几千人到几百人不等,沿着与京广铁路线并行的南阳路依次展开,逐步形成了拥有几十家企业、数万职工的南阳路工业区。

南阳路工业区最大、最重要的企业是郑纺机(郑州纺织机械厂,7 100人)。该厂1946年南京政府筹建,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续建,定名为河南省农业机械厂。“一五”时期郑州纺织基地决定兴建后,1953年1月1日归属纺织工业部,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厂,确定生产方向为纺织机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四大纺织机械厂之一。

郑纺机在郑州也是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在全国纺机制造行业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企业。 1970年建成的“郑纺机俱乐部”,有近3 000个座位,是当时郑州市最大、最现代的大礼堂。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建成前(1980年建成),曾经是河南省政府召开大型会议的主要场所。郑纺机是中国纺机行业新产品研发试制基地。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清梳联设备制造基地和三大涤纶短纤维设备制造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黏胶设备和浆纱设备供应商。

2.2.4 二里岗工业区

二里岗工业区在郑州市区东南部,紧邻陇海铁路线,以郑州东货站为依托,引出各大中企业铁路专用线。“一五”时期开始建设,以机械工业为主,兼有化工、食品、纺织等行业。主要有郑州轻型汽车厂、郑州客车厂、郑州卷烟厂、郑州玻璃厂、郑州轴承厂等几十家大中小企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客车厂、卷烟厂,以及郑州东货站。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前身是“国民革命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十四汽车修理厂”,1948年被豫西公路管理局支前司令部接管,1949年初更名为“中原公路局汽车修配厂”。1969年更名为郑州汽车制造厂,1987年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经营,更名为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1990年有职工2 796人,年产汽车2 484辆。1993年,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合资经营,成立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是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企业定位是东风、日产双品牌轻型商用车(LCV)产品的主要发展基地,即专业致力于东风品牌中高级皮卡、SUV和MPV及其延伸商品事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日产品牌LCV商品线在中国事业的主要担当者。目前,公司本部位于中国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工厂位于郑州中牟城关镇,占地面积81万 m2,建筑面积28万 m2,生产流水线47条,年产量九万辆。2010年,经开区的第二工厂建成投产,第二工厂一期设计产能12万台。

郑州客车厂,原名郑州客车修理厂,1963年开始研制长途客车。1993年,郑州宇通在郑州客车厂的基础上成立,成为宇通发展的转折点。1997年,宇通客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大客车生产行业首家上市公司。1998年,宇通客车新厂区(南三环外)启用,成为亚洲最大规模客车生产基地。2006年实现营业额101.398亿元,成为国内客车行业首家销售突破百亿元的企业。2007年7月20日,《中国机械500强》暨《世界机械500强》发展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宇通客车以第82名的身份位居客车行业第一,全球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07“中国顶尖企业榜”。宇通客车首次荣登榜单,成为唯一一家入选的客车企业,是国内和亚洲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条件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郑州汽车工业由二里岗工业区的这两家汽车厂起步,目前已经成为郑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超过1 000亿元,正向年产100万辆的目标前进。

郑州卷烟厂一直是郑州市少有的利税大户。前身是1945年建立的利民烟厂,1948年郑州市解放后收归国有,改名为郑州市烟一厂,1953年开始合并了市烟二厂、新华、民丰、吉士等10多个小厂,1957年定名为郑州卷烟厂。1961年汉口印刷厂从武汉迁郑并入。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职工2 000余人,固定资产6.6亿元,总资产16亿多元,年销售收入20亿元,税利10.3亿元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郑州卷烟厂逐步发展形成了目前的“黄金叶、散花、彩蝶”3大牌号。是全国烟草29家大型骨干企业之一。

郑州东货站,是二里岗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洲最大的货运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2.5 郑州上街工业区

即郑州铝厂,位于郑州市西38 km的上街镇,紧邻陇海铁路,是中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1990年,拥有职工20 990人,年产氧化铝占全国总产量的近50%。曾经是中国氧化铝制造业的老大,不仅仅是中国铝城,而且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铝都。

河南省西部、西南部铝矿资源丰富,储量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品位较高,质量优良。郑州铝厂1956年7月筹建,时称河南铝业公司,1958年5月改称郑州铝业公司,1964年9月改称五零三厂,1972年 6月改称郑州铝厂。1992年6月,郑州铝厂、中州铝厂、郑州轻金属研究院、郑铝矿山公司四家合并组建为中国长城铝业公司。

上街中国铝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为拥有10余万居民的工业城区。但是2000年以后,由于资源枯竭等原因,逐步陷入困境,目前已濒临破产。

2.2.6 巩义工业区

位于郑州市区以西70 km的陇海铁路线上,巩义火车站附近。西部和北部临近洛河,取水便利,地质强度高。早在1915年,北京政府就在此处建设了孝义兵工厂,工人最多时达到1 5000人,是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上海、沈阳、汉口、孝义)之一。抗战开始后,兵工厂南迁,留下的工人兴办了铁工、修配、卷烟、纺织等工业。1949年后,成为省、市、县工业基地,先后建设了郑州第二建材厂、河南化工厂、郑州钢铁厂、郑州第二拖拉机厂、第二水泥厂、制药厂等大中型企业。成为拥有上万产业工人的工业区。

2.2.7 新密煤炭工业区(郑煤集团)

位于郑州市西南40 km处,从京广线引出新密支线直通矿区。新密矿区含煤面积1 500 km2,地质储量52亿 t。1958年成立新密矿务局,逐步形成以采煤和煤炭综合利用为主的工业城镇。1989年改称郑州矿务局,拥有百里矿区,十余对矿井和数万职工。1996年改称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郑煤集团)。2010年,郑煤集团产量达到2 202.04万 t,资产总额发展到260亿元,成为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2.2.8 郑州铁路工业区(郑州铁路枢纽)

在郑州市,有一个线路纵横交错、客货运大小车站相连、庞大而又复杂的铁路枢纽,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郑州铁路枢纽。郑州铁路枢纽位于中国交通地理中心,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和京港高铁(世界最长的高铁线路)、徐兰高铁两大时速350 km高铁交通大动脉的交会点。郑州铁路枢纽位于中国八大铁路枢纽的正中心,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郑州铁路枢纽“一五”时期规划,1955年确定枢纽总布置图。枢纽的主体工程是3站:新建郑州北站,改建和扩建郑州火车站为大型客运站,新建郑州东站(原郑州货运东站)为大型货运站。1980年基本建成。近年来继续发展、扩大,目前郑州铁路枢纽包括:郑州站、郑州东站、郑州北站、圃田西站、郑州西站、郑州南站以及若干工业站、中间站、线路所等。

郑州站为亚洲最大的特等客运站之一。郑州东站为亚洲最大的高铁特等客运站之一,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圃田西站(拥有职工2 096人)即原郑州货运东站,是亚洲最大的货运站之一(2012年,为了避免与高铁郑州东站重名,改称莆田西站)。

郑州铁路枢纽在布局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中设置3个大站:①大河网等.大国印记,2009。大型编组站(郑州北站),统一办理两大干线的列车编组和通过作业;②客运站(郑州站)担当各线的旅客输送业务;③货运站(郑州东站),担负以零担为主的货运业务。这就体现了郑州枢纽集中作业的优点,可减少折角交换车、中转旅客换乘、中转行包和中转零担货物等的重复作业。除以上3个大站外,枢纽内还有配合城市工业发展,担当工厂企业专用线取送车作业的工业站,以及中间站、会让站和线路所等。全枢纽由18个车站、分界点和相应的进站线路及众多的联络线组成,线路总延长近700 km。是中国最大、最有名的铁路生产区、作业区。

众多的车站中,规模最大的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场,南北长6.63 km,东西宽0.8 km,占地达5.3 km2。有“十里站场”之称。郑州北站被称为全国设计布局最科学的编组站,被誉为“编组站教科书”。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八场,在下行调车场尾部设有辅助调车场。全站共有道岔898组,信号机828架,各种线路228条,线路总延长454 km。其中上发场五渡十交大型组合道岔是当时我国最为复杂的道岔,大大提高了列车编解能力。编组站规模庞大,布局紧凑,编解能力强,主要承担着南北京广线、东西陇海线4个方向货物列车和郑州枢纽地区小运转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及出发作业任务,日均办理36 000辆,是名副其实的巨型“铁路编组核心,物流中转站”,作业量和解编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

2009年9月27日,郑州北站成功入选“大国印记”①郑州北站的现代铁路工业景观,不仅仅是郑州大地上的一个靓丽的风景线,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壮丽景观。

位于郑东新区的郑州东站,高速铁路新客站,是世界上第一座时速超过350 km高速铁路十字交通枢纽,为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综合交通枢纽。郑州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为郑州铁路枢纽打造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十字"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作出贡献。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服务,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复兴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除了上述8个老工业区之外,郑州市80年代之前形成的工业区,还有规模较小的3个:冉屯工业区、铁炉工业区、熊耳河工业区。兹不赘叙。改革开放以来,又陆续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业区。

综上所述,郑州工业区内涵非常丰富,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工业区。郑州工业区,蕴含着丰富的工业遗产,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3 郑州“一五”、“二五”时期工业遗存保护历史、方法与现状

3.1 概述

郑州市目前存在的比较重要的工业区中,可以分为新老两类。郑州市近年来新兴的一些工业区,规模巨大,有许多将来是会有工业遗产价值的。本文主要讨论郑州市1980年之前形成的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其中重点是50年代特别是“一五”时期的工业遗产。

8个老工业区,均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随着郑州城区的扩大,基本都已处在城区中心位置,根据新的城市规划,除铁路工业区之外,均开始退二进三,目前基本都已经搬迁或者等待搬迁。它们留下大量工业遗存,在城市大发展的高潮中,这些遗存都在急剧消失中。这些工业遗存,哪些属于工业遗产,有保留价值或者纪念价值,以及保护范围,保护力度,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郑州市规划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以及有关高校,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成果,并出台了一些保护规划和保护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郑州市文物局编印的《郑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发现》,记入了许多重要的工业遗产(国棉三厂、二砂、郑纺机等)。2010年版《郑州市总体规划》中,要求加大保护近现代工业遗产(包括棉纺路沿线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的力度。但是,在规划落实过程中,“遇到许多严峻的挑战,保护效果不佳。”[4]

在各种保护规划中,最新的是2017年3月郑州市规划局编制的《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名城规划》)。这一规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映了郑州市文化遗产、工业遗产领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郑州市工业遗产做了比较全面的保护规划。

3.2 郑州市工业遗产保护的3个范畴与具体内容

郑州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分为3个范畴: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3.2.1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2006年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文物部门工业遗产保护开始启动。2009年开始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把工业遗产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郑州市在这次普查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遗产。

“双主体”。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是以“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培养人才。

2009年,郑棉三厂办公楼、13456厂生活区大门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二砂旧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种保护方式中,文物保护单位是最严格的。一般来说,取得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号,就等于拿到了“免死牌”,除非极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允许拆毁或者损毁。

3.2.2 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2004年,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2011年,郑州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公布第一批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共32处,其中工业遗产有国棉三厂办公楼和大门,国棉三厂部分居民楼,二砂部分厂房,郑纺机武装部办公楼,国棉13456厂生活区大门、郑州铁路局北院办公楼等6处(群)工业遗产,全部是50年代建筑。此外,还有一批与工业发展相关的市政建筑,如政府大楼、宾馆、大学、等,基本都是50年代或者60年代前半期的建筑。

2017年3月指定的《名城规划》中,将近现代优秀建筑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3类。其中,郑棉三厂办公楼、大门、郑州13456棉纺厂生活区大门被列为特殊保护建筑;三棉居民楼、郑州铁路局北院办公楼被列为重点保护建筑;二砂部分厂房、郑纺机武装部办公楼被列为一般保护建筑。

2017年3月的《名城规划》中,还提出了“拟增补郑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包括郑州新力电力有限公司、黄河机械厂、金阳、郑煤机、郑州铝业集团、宇通重工(原工程机械厂)、嵩山机械厂、第二面粉厂、金星啤酒厂、货运东站、卷烟厂郑纺机、油脂化学集团等13处工业遗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与“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是何种关系,《名城规划》未做说明。过去郑州市并没有公布过“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3.2.3 历史文化街区

1994年,国务院批准郑州市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郑州市开始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年,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2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4年6月,郑州市正式启动新一轮《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的编制工作。2016年10月,通过郑州市规划委员会审查,2017年3月编制基本完成。《名城规划》中,规划了“二砂历史文化街区”和“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两处工业遗产街区,均为“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街区。二砂厂区共计26.7 hm2。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4.2 hm2,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12.5 hm2。核心保护区主要是砂轮制造车间和办公楼等10栋建筑。规划要求严格保护核心区内的工业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观与结构”“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改建建筑按照原有建筑的风格控制”“高度不得超过3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5 m)”。

建筑控制地带,新建、改建建筑高度应控制为40 m以下,“建筑形式与风貌应与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风貌相协调”。

国棉三厂街区保护范围核心地区包括三厂办公楼、大门以及部分家属楼及院落,共计14.9 hm2。周边的建筑控制地带,共计21.6 hm2。两者合计,共计36.5 hm2。

核心区内,“重点保护三厂办公楼、大门和部分居民楼”。核心区范围内,按照原建筑高度控制,改建建筑以底层为主,不超过4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2 m);

建筑控制地带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不超过6层(檐口高度不超过20 m)。新建建筑应与保护范围内建筑风格和色彩相协调。

3.3 现状

2017年5—10月,笔者再次到郑州工业区调研,重点考察了棉纺路工业区和华山路工业区的工业遗存情况。

3.3.1 棉纺路工业区(纺织城)

棉纺路工业区的五大纱厂,除五厂外,目前已经全部迁往郊区,原址均已经建起了高层商住楼,纺织城已经不复存在。但最典型、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国棉三厂的厂门(图1)、办公楼(图2)和两个对景街坊,经过努力,终于保存下来。2009年,郑州市规划局明确表示了保护三厂工业遗产的决心。2011年,三厂办公楼被确定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2月18日,某开发商出动推土机,欲推平该楼。在推掉西配楼后,被三厂职工发现,及时制止。开发商被罚款40万元,并被责令恢复西配楼。根据笔者2017年6月的实地调查,破坏现场一片狼藉,草木旺盛。

图1 郑棉三厂大门(来源:作者自摄)

2010年11月郑州市发改委立项,规划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并列为郑州市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工程(保护范围31.79 hm2),目前还没有动工。居民街坊区的保护与改造,情况复杂,难度很大。洛阳工业区的3个居民街坊,已经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棉三厂的居民楼,虽然质量不如洛阳工业区的3个街坊,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看上去也很有魅力。

纺织城的5个生活区牌坊,多数为民族形式,极富特色,成为郑州纺织城的著名景观。郑州纺织城最典型的建筑物,还是郑棉三厂的办公楼和大门。办公楼正面为西方古典建筑“三段式”构图,建筑细部则有许多中国传统装饰符号,非常精美,有较高的建筑审美价值。与大门一起,形成了郑州纺织城最优秀的历史景观。

3.3.2 华山路工业区

华山路的3个重点企业,电缆厂已经搬迁,原址作为商品住宅区开发,如今和纺织城一样,高楼林立。煤机厂老厂区,目前还在继续生产,尚未搬迁(新厂已经建设)。煤机厂大门区经过改造,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

砂轮厂大部分已经搬迁,只有个别生产线还在运行。厂区宽阔,花木葱茏。二砂主厂房砂轮车间(图3),即德国设计的圆弧锯齿状厂房,规模宏大。内部十分宽敞,光线充足、明亮、柔和。细看这座厂房,设计讲究,工艺精细,无论外貌和内部,都有特殊的魅力,动人心弦。砂轮厂大门经过改造,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办公楼仍然是原貌,灰色3层,红机瓦坡顶,焕发着历史的魅力,是一处较好的20世纪50年代工业区特有的景观。

图3 二砂主车间(来源:作者自摄)

4 “一五”时期工业遗产评析与保护建议

4.1 理解与评析:多项中国第一与历史传承、来龙去脉

(1)认识和理解郑州工业遗产的多项中国第一。郑州工业遗产拥有多项全国第一。二砂,煤机,郑铝以及目前的许多领域,无论从企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都是中国第一,甚至是亚洲第一。郑州纺织城,是“一五”时期建设的中国最大的纺织城。363电厂是“一五”时期家喻户晓的156项目中第一个竣工投产的。纪念、宣传这些中国第一,对留存共和国的一份历史记忆对唤起郑州人的骄傲与自豪,对培育郑州市民的荣誉感均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2)深刻理解来龙去脉的重要性。来龙去脉也就是历史传承,不说清来龙去脉,不说清历史传承,常常无法使人理解事物的重要性,也就难以唤醒人们的共鸣,难以引起人们的感情激荡。

郑州市工业遗产,有哪些重要的来龙去脉,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传承,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第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来龙去脉。城市和工业区的规划设计建造,都是谁做的?主持者是谁?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历史上究竟应该得到何种评价?比如二砂,设计的主持人是谁?在勘探、选址、建设的过程中,哪些东德专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纺织城的规划与设计,主要是哪些部门,哪些专家?第二,156项目的来龙去脉。我们已经知道,作为156项目中第一个竣工投产项目的所在城市,郑州市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怎么纪念这个历史地位?就需要我们对156项目有深刻的理解,对其重要历史性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3)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纪念。深刻理解郑州市工业遗产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人物的价值与关键性作用,让遗产注入灵魂与生命,让遗产“活起来”。通过参观各地的工业遗产保护范例,常常感到遗憾;不光是工业建筑遗产的损毁与缺失,更多的是这些遗产总是没有人物的存在,没有说明这些遗产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人物起了最关键的作用。让人总是感到,这些物质遗产是没有灵魂,缺乏生命力的因此它们就很难真正打动人心。

4.2 郑州工业遗产保护的若干建议

(1)“一五”时期郑州城市规划遗产的保护与纪念:记住几位主要人物的贡献。郑州市的几个老工业区的布局,以及今天郑州市的基本布局,是“一五”时期第一次现代城市规划奠定的基础。这个城市布局,基本是合理、科学的,是郑州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起点,与郑州市工业遗产有密切关系。《名城规划》中,应该考虑建设纪念性广场或者公园,树立穆欣、巴拉金、潘复生,以及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郑州市王均智副市长的雕像,以纪念郑州市“一五”时期的第一期城市规划。

(2)“一五”时期苏援156项目第一个竣工项目的纪念:建设363电厂遗址公园或纪念性广场。363电厂——郑州市唯一的156项目,也是全国第一个竣工投产的156项目,这是郑州市的光荣与骄傲,应对此高度重视,应是郑州市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是一个欧洲国家对一个亚洲国家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奠基石,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而且家喻户晓,名气很大。郑州工业区的156项目——363电厂(郑州第二热电站,即南阳寨电厂,郑州火力发电厂。第一期工程装机1.2万kW),据笔者研究,是全国最早竣工投产(1953-10-24投产)的156项目,有非常特殊的纪念意义。363电厂为郑州工业区的早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后来的郑州热电厂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但是,我们2009年赴郑州调查时发现,363电厂已经夷为平地,片瓦无存,原址“退二进三”,盖起大棚,成为了“中原果品批发市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令人惋惜。对363电厂这个郑州市唯一的156项目,在各种资料和研究以及郑州市的各种志书、保护规划中,都不见踪影,似乎郑州人已经把它完全遗忘了。原址应该考虑建设一个小型广场,树立新中国156项目第一个项目竣工投产纪念地石碑,成为一个旅游点与纪念地。

4.3 重视铁路编组站景观,建设郑州北站观景台

郑州铁路枢纽,是“一五”时期开始规划,1955年动工的巨大的铁路建设项目。其中的郑州北站,1955年开始建设,分为5个工期,历时30年,1985年全部竣工投产,是当时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编组站,也是巨大恢宏的工业景观。笔者多次实地考察郑州北站,每次都被它壮丽恢宏的景观所震撼。2009年,郑州北站入选“中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作为重要的工业景观遗产,郑州北站景观有全国性意义,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考虑列入郑州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和旅游开发规划。郑州工业遗存中,企业大门区工业景观一般,远不如洛阳市那样突出。厂房景观、街坊区景观也远不如洛阳工业区。唯有郑州北站的铁路景观,雄伟壮丽,是中原一景。中国这样的编组站景观,大约已经有8个,而郑州北站,是其中最早、最有名的一个。

5 结束语

郑州市工业区,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工业遗产。保护好,宣传好这些工业遗产,对提升郑州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自豪感,更深刻地了解郑州,以及对河南省工业遗产的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郑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1999—2000第3分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2]郑州市政府公报[Z].郑州市政府官网,2017.

[3]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编辑室.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8:181.

[4]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年)[M].郑州: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7.

[5]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目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6]第二砂轮厂厂志编辑室.二砂厂志[Z].1986.

猜你喜欢

工业区郑州市郑州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郑州市
郑州市建委立体停车库项目实施方案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