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注入民宿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2018-04-26熹微
熹微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云雾缭绕中,不时一声鸟啼打破静谧。沿着碎石小径拾级而上,一座精致的小楼浮现眼前。这是炙手可热的网红民宿,预定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
“看日落、摘草莓、抓泥鳅,这是住高级酒店体验不到的原生态”“爬火山,去古村落骑行,有一种回到大学时代的感觉”……在各大旅行平台,总能看到云南各家民宿页面下的客人好评。
在云南,民宿、田园综合体等旅游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创客、资本等各方力量正给农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民宿客栈在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云南乡村旅游中的新亮点。不管是古镇休闲还是古村探秘,民宿,总能让游客发现不一样的云南。
民宿发展助力乡村旅游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地位日益明确,乡村旅游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市场对特色客栈民宿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民宿给游客提供了不同于一般饭店的多样化内涵,民宿产业带来的全新体验,成为云南乡村观光旅游的重要一环。
云南不少建筑风格独特、客房装修精美的客栈民宿,经常成为媒体杂志报道的焦点。近两年,云南的民宿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大多数民宿逐渐找到方向,向着中高端化和精品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转变,而客栈民宿的发展也助推着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德宏州盈江县松克村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下,传统的景颇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伫立着。用“火烧木”做的围栏,把整洁的道路和民居分隔开来。道路两旁,格桑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松克村位于中缅边境的山区,有62户人家,287名村民都是景颇族。村民杨国明回忆:以前村寨里面的道路都是泥土路面,房屋主要是以杈杈房和茅草房为主。近年来,松克村把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传统村落打造、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还原古村落风貌,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增加群众收入。
在村民杨和兵开的农家乐中,一群来自外地的游客正围坐在用绿叶铺设的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景颇族的特色宴席——绿叶宴。福建三明的游客严良强说,松克村这边的住房很有特色,很有文化底蕴。鸡肉稀饭、手抓饭都特别的美味。
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以前销路不畅的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也变得走俏,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卖个好价钱。“我们的农产品核桃、草果之类,还有老人用竹子编制的这些手工艺品,以及景颇族的织锦都不用拿去外面销售,以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只是一千多到两千,现在将近三四千了,翻了个倍。穷了大半辈子,我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村民杨斌说。松克村旅游业的红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客栈民宿发自云南。未来,结合云南特色,客栈民宿产业会越来越好,并能很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旅游劳模大师姜若愚教授说。
“我们的团队先后签下全国十个凋敝的空心村子,开始大规模乡村复兴。这十个空心村子遍布云南和江南,交织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上海世博会园林总设计师、乡伴创始人朱胜萱说。对于在云南长大的朱胜萱来说,发展云南民宿能让更多游客深入了解云南乡村,而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发展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最好的条件。他表示,从一个客栈民宿到十个乡村的兴建,大家将更多目光投入到乡村旅游建设中,未来将在元阳、临沧等地选些村落建设民宿,让更多的人能融入乡村生活,体验乡村旅游。
某大理民宿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胡小兵说,他们的民宿共有16个联合创始人,分别来自地产、景观、室内设计等各个行业,众筹460万元共同组建了科技有限公司,对农村土房进行改造升级并推向市场。
村民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山里人气更旺了。有“嗅觉灵敏”的村民,开始借鉴民宿的风格和模式。毫不犹豫地回家把自家老房也进行了改造,生意颇为兴隆。此外,村民们园子里的菜、养的土鸡,也可以拿到民宿来卖,价格比自己去赶集要翻个倍。
“都在说供给侧改革,民宿产业就是乡村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对我们来说,既能实现情怀,又是干事创业的机遇,还能带动乡村发展。”胡小兵说。
“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大理客栈协会会长杨鸿忠表示,大理很多白族古镇风系列民宿都建在喜洲等地,随着游客的到来,当地居民都成为旅游从业者,很好地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创新民宿模式,提升附加值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乡村旅游投资仍将持续升温。《2017年民宿短租发展报告》显示,受资本市场青睐以及民众对民宿接受度、认可度的提高,随着更多资本进入民宿这一领域,民宿迎来大发展,并给投资者创造更多机会。
民宿与当地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虽然特色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带动当地百姓参与旅游活动。民宿发展好坏与否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真正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是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我们期待更多姓“民”的民宿。大理经历了民宿爆发式增长,其对于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的影响提醒我们,需要对这一产业加以规范和引领,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民宿发展模式树立云南民宿品牌。
云南民宿旅游将会持续升温,成为一种主流旅行方式。“云南发展民宿客栈有很好的条件,基本上客栈发展较好的都选址在古城、古县等历史文化丰厚的地方。云南有很多这样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提升云南民宿客栈的附加价值。”姜若愚说。
在云南,松赞系列民宿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享誉海外的云南名片,时常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其中,全球最大的旅行评价网站TripAdvisor连续9年把松赞列入“中国最好的25家酒店”,2016年最新榜单里松赞就占了三家。美国CNN将其列入中国风景最好的9家酒店。“这些年,我走过越来越多的民宿,发现做民宿,一定要纯粹,紧紧结合当地特色。”松赞系列酒店创始人白玛多吉说。像家一样的酒店该是什么样子?当你进到这里,被当地文化包裹,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就是你在这个地方的家。
丽江客栈商会会长王立东表示,丽江的客栈民宿包含纳西民族文化、民居式建筑,这里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客栈经营者,他们以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为蓝图,结合良好周边景观、配套设施、良好设计理念、当地特色美食,不断提高民宿客栈的附加价值。丽江作为客栈集中地,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为背包客提供简单住宿条件,发展到现在精品民宿、连锁民宿,许多游客已经把来丽江旅游住民宿当成是一种时尚。
以民宿为代表的乡村创客精英化模式准入门槛较高、不容易复制,且较难获得资本青睐。不过,成功民宿的发展轨迹,除了给乡村带来了知识和技术,更带来了理念和经验。
大理民宿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已经成功的民宿来说,走管理输出的轻资产之路,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胡小兵表示,“只要有意愿,村里甚至外地的农家乐都可以通过升级改造,达到一定标准后均可纳入我们的管理体系,享受统一的预订、营销等互联网服务。”
“乡村旅游升级,说白了就是让游客既能获得返璞归真的乡村体验,又能享受到现代化、个性化的管理服务。”虽然细分领域不同,但胡小兵和徐思光的观点颇为一致,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必将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廉价走向品质,在这片孕育着生机的山水间,还将萌生出更多新业态,涌现出更多新事物。
打造理智适当的情怀体验
在民宿客栈迎来大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业者也对如今云南民宿客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示担忧。情怀是民宿的灵魂,不过光有情怀是不够的。在打造民宿集群旅游区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民宿主的情怀出发,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乡村的民俗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为游客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同时也要理智地看待民宿情怀,从自身实际因素出发,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打造理智的适当的情怀体验。
“民宿民俗是客栈的落地载体,这是民宿有别于商务酒店的地方,开民宿首先要对当地文化深入了解,要个性化、差异化。云南民宿的发展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民宿客栈体系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之后创新,加入本地民族文化元素,将客栈做成小而精、小而美,打造专属于客栈民宿文化的小强模式,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杨鸿忠表示。
目前云南民宿中,丽江约有3000家(丽江古城2000多家),大理约3800家,西双版纳约300家,腾冲约300家。在云南许多地方民宿的数量已达饱和,甚至供过于求。“大理民宿已经达到饱和,接下来应该在这些客栈中打造一批有文化、有内涵的客栈代表,不要一味追求数量竞争,客栈市场应该留给有准备、有文化、有客栈情怀的人,只有将民宿客栈发展与当地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才能做得更好。”杨鸿忠说。
亲子庄园作为孩子们感受大自然情怀的课堂,已经成为休闲农业产业中发展最为突出、收效最为显著的细分市场之一。在原汁原味的森林木屋外,有这样一群可爱的朋友:毛茸茸的小熊猫、蜂猴、长臂猿、白鹭、犀牛,以及帅气绅士的鹿......它就是位于云南普洱的小熊猫亲子庄园!在庄园不能错过的还有传统原生态活动,例如:原始森林探险、热带雨林徒步、普洱茶园采茶制茶体验、少数民族表演等等,让父母和孩子零距离感受这片土地的热情。
亲子庄园的修建,首先获利的便是当地的村民。以往闲置的田地租给庄园,庄园提供众多的工作职位,餐厅的服务员、游戏协管员、清洁工,几乎都是经过培训后上岗的本地村民,劳动强度不大,目前已有30多位村民在园内工作。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小包工头潘小静去年回到社里,以自己承包的鱼塘作为资产入股,年底分红,成为了庄园的合作伙伴。
在弥勒东风农场内,山合水易为云南红打造了一个精品酒庄。通过浪漫文化与红酒文化的充分融合,从当地原有的葡萄种植产业,到葡萄酒产业再向葡萄酒旅游产业延伸,基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以酒庄集聚为特色,形成品酒、拍卖、储藏、节事等葡萄主题旅游,进而打造“葡萄酒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旅游促红酒,红酒促旅游”的发展模式,开发一系列婚庆休闲、红酒文化体验、主题度假、亲水休闲产品,打造了最具浪漫情怀的“云南红”精品庄园。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无论是小而美的民宿,还是大而全的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
个体与群体如何共赢
国家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指引方向。针对乡村旅游投资和从业者最关注的土地供给问题,政府落实了乡村开发的用地政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提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用地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的方式与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开发乡村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2017年,云南全省乡村旅游投资预计超过210亿元,接待游客1.8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600亿元,累计直接从业人员46万人、间接就业135万人,带动18万贫困人口脱贫,32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出列。
如今,大大小小的县镇都在发展旅游产业。然而,红火的背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排斥农民的主体地位,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建立在本地乡土文化之上,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持续丰富大众文娱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透过乡村旅游的火热,同质化、挤占农民利益等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昆明某旅行社资深导游杜光说,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给城里人带来新鲜感。因此,不同地方的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特色,这样才能带来长久的效益。如果只是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时间一长也将影响乡村游的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随着旅游消费人群的变化,乡村旅游也需要从原有版本逐步升级。“我们应该全方位、全产业链地审视乡村旅游的产品业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戴斌说。
李金早表示,乡村旅游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要转变。国家旅游局要从加强组织化入手,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扩大乡村旅游综合效益。比如,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预计2020年全国将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然而,有些地方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少专家表示,在资本注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题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上表示,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同时,要警惕乡村旅游建设进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分追求城市化、公园化。戴斌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生态。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的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视保护好农村的人情味、乡土味。
“乡村旅游的根本魅力在于乡土文化。”有专家表示,别墅取代农舍、修饰过重的马路取代乡间小道,乡土元素被现代化元素取代,乡村本身的自然感被抵消,对游客难以构成吸引力。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乡村游都很注重环境生态,乡间步道几乎不用水泥,全用渗水比较好的鹅卵石、石子或者就地取用天然、环保材料铺就,给人的感觉非常自然、舒适。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就不得大兴土木,大肆拆旧建新,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遗存,随意改变乡村风貌。
云南红酒庄
“办出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就一定有人来,也一定能让村民赚到钱。”戴斌说。
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当下及未来最大的刚需,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体验感已经取代过往对物质的需求,乡村旅游刚需时代全面拉开序幕。“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十九大中最具有分量的话语之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美丽田园、消费升级、审美升级、度假刚需等关键词,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将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整合当地资源,进入高端农业、精品民宿、休闲观光、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拉动当地就业,振兴乡村,整体提高当地的税收和GDP,这也正是国家鼓励文化旅游度假产业发展所希望看到的结果。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综合效益,在绿色、环保、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企业、原住民、政府、生态环境多方共赢,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