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研究※
2018-04-26石胜友袁义郎静宏张辉石倩
石胜友 袁义 郎静宏 张辉 石倩
(1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100048;2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94;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94)
三维协同研制是以三维数字模型为核心开展产品研制过程协同的研制模式,主要包括设计协同、制造协同、试验协同等内容,具有可视化、精确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研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维协同研制模式是对传统研制模式的深刻变革,数字模型代替传统的图样、文件,工程信息的表达、传递、处理和控制方式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因而对以往用于控制、规范设计制造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维协同研制软件的大量使用,涉及对传统研制流程、技术状态控制、信息表达与交换等方面的改变,新模式的推行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像二维工程蓝图作为几百年来工程人员能读懂的信息载体一样,新模式下工程人员都能读懂的信息载体的核心就是设计源头的三维模型及其标注信息。
航天企业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航天器进程不断推进,数字化标准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标准是实现航天器研制过程中数字化工程信息生成、集成、交换和共享的技术支撑基础,是全面提升航天器研制技术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数字化标准能够为优化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流程和方法提供重要途径,为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提供新的技术载体。
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化是三维协同研制模式推行的基本保证,而完善的数字化研制标准体系是指导新模式推行的科学依据,是开发制定航天器数字化设计、制造、测试试验标准及相关规范的基础。系统规划出航天器数字化研制的标准体系,为三维协同研制全过程提供一系列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定,有效地降低新模式推行风险,避免走弯路,确保协同研制取得成效。
1 三维协同数字化标准现状
纵观发达国家近些年在产品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上所取得的成就,他们在应用CAD/CAM软件系统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大多集中体现在标准/规范中。早在1997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在波音公司的协助下发起了三维标注技术及其标准化的研究,并于2003年形成了ASME Y14.41-2003《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标准。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借鉴ASME Y14.41 制定了ISO 16792-2006《技术产品定义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为欧洲以及亚洲等国家的用户提供支持。2009年,我国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46)以ISO 16792为蓝本,制定了 GB/T 24734.1~.11-2009《技术产品文件 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1]。
在技术应用方面,国外一流宇航企业在产品设计领域,都已实现了MBD(基于模型的定义) 技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战斗机和空中客车公司 A380大型客机的研制都是成功的范例[2]。波音公司作为MBD技术的发起者之一,它制定了基于MBD技术的应用规范——BDS-600系列,并在2004年的B787项目中大规模采用了这一技术,使得研发周期缩短了40%,工程返工减少了50%。近年来,波音公司在战神航天运载工具和C130中,采用MBD、MBI(基于模型的作业指导书)技术使得装配时间缩短了57%,引发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第二次浪潮。作为上游企业,波音公司在合作伙伴中也全面推行了基于模型的数字化定义技术[3]。
为了满足产品三维设计的需要,国内相关机构研究制定了GB/T 26099《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和GB/T 24734《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其中,一部分标准是对原有标准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修订、补充和细化,如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的4项国家标准规定了三维建模的通用要求、零件及装配建模的总体原则、总体要求、详细要求等规范化要求,是对 GB/T 17304《CAD通用技术规范》的更新和补充。另一部分标准则是在针对数字化实施和应用制定的新标准,如GB/T 26100《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从数字样机的分类、构成、模型要求、建构要求、应用及管理等方面给出规范要求;GB/T 26101《机械产品虚拟装配通用技术要求》制定了虚拟装配模型的总体要求、虚拟装配总体要求、装配过程规划以及虚拟装配结果的评定等规范化要求。GB/T 24734的11项国家标准,统一描述了对三维CAD应用中的数据集、设计模型、注释、模型数值与尺寸、几何公差、基准的应用等要求,给出了三维模型标注的一般方法和规定。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标准体系雏形。近年来,与三维数字化定义相关的重要基础标准已陆续得到制定和报批,在规模上已基本能满足我国机械产品三维设计的基本需要。这些标准如何应用于航天器数字化研制过程,提升航天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试验水平以及规范研制过程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与航天器协同研制所需的三维数字化系列标准还存在较大缺口。总体而言,已有的标准相互关系不明确,也不成体系、不全面,标准定位模糊。为此,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按照综合标准化工作的原则与方法来构建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
2 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
2.1 标准体系框架
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框架依据航天器研制流程制定,覆盖航天器研制方案、初样和正样等阶段,涵盖设计、制造、装配和试验等环节。为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提供数字产品定义、三维协同、虚拟仿真、数字化制造与检验、可视化预装配、数据信息传递以及技术状态控制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根据航天器研制流程,构建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所述标准体系框架由三层构成,底层是基础支撑层,包括企业基础、安全、运维等基础标准和综合管理、评价等管理标准;中层是标准体系的主体,由概念术语定义、信息分类编码等基础类标准和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试验及协同等应用类标准组成;上层面向航天器研制的方案、初样、正样等阶段,提供各类数字化标准应用。本文针对体系框架的中间主体层,构建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的标准体系。
图1 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框架
2.2 航天器数字化协同研制标准体系及其标准组成
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字化标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图2所示 (基于图1的中间主体层)。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标准体系由基础和应用两大类标准构成。“基础类标准”包含概念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元数据与数据字典、信息分类与编码等标准; “应用类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制造、装配、试验协同接口标准,数字化设计标准、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制造标准、数字化测试试验标准以及产品数字化归档标准等。
a)航天器数字化研制基础标准子体系。
“术语定义”包括数字样机定义、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制造术语定义、三维工艺数据集定义以及航天器虚拟试验术语等标准。
“符号定义”包括航天器符号定义等标准。
“参考模型”用于帮助各方认识和理解航天器数字化协同研制标准化的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与内在联系。
图2 航天器数字化协同研制标准体系
“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用于规定航天器设计、制造、试验等环节涉及的元数据命名规则、数据格式、数据模型、数据元素和注册要求、数据字典建立方法,为协同研制各环节产生的数据集成、交互共享奠定基础。
“信息分类与编码”包括航天器信息分类和航天器信息编码等标准。
b)航天器数字化设计、制造、装配和试验协同标准子体系。
“设计-制造信息转换标准”包括转换环境配置标准 (如三维数字模型转换环境配置要求)、模型转换要求标准 (如卫星电缆网设计与制造模型转换要求、卫星管路设计与制造模型转换要求、结构件三维模型转换要求)和BOM表转换标准 (如航天器BOM表转换规范)等。
“设计-装配信息转换标准、设计-试验信息转换标准”包括转换环境配置和模型转换要求等标准。
c)航天器数字化设计标准子体系。
“总体-结构-热控协同设计标准”包括模板定义标准 (如模板与配置)、骨架定义标准 (如骨架通用规范)、坐标系定义标准 (如航天器三维模型坐标系定义)、卫星总体-结构-热控协同设计标准和载人航天器总体-结构-热控协同设计标准等。
“总体设计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标准 (如总体数字化设计一般规范、设备模型轻量化规范、总装直属件三维设计规范)、数字化分析标准 (如质量特性分析要求、模型分析要求)和数字化仿真标准等。
“结构设计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标准 (如面向制造的航天器结构零件模型通用规范、面向制造的结构蜂窝板、壁板、结构框三维设计规范、面向制造的卫星结构部装设计规范)、数字化分析标准 (如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分析一体化)以及数字化仿真标准等。
“热控设计标准”、 “电设计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分析和数字化仿真等标准。
“设计数据管理标准”包括设计数据技术状态管理等标准。
“其他标准”包括通用件、标准件设计标准、三维模型审查、着色标准、设计接口规范 (如电缆接点表格式规范、总装孔表格式规范)、数据包规范 (如结构蜂窝板电子数据包规范、结构壁板电子数据包规范)等。
d)基于数字化产品的航天器制造标准子体系。
“设计输入检查标准”包括三维设计数据包完整性检查等规范。
“数字化工艺设计标准”包括:三维工艺规范 (如总装直属件 (机加、装配、焊接)、管路快速测量工艺规范、工艺文件编制标准 (如三维检验规划编制规范、蜂窝夹层结构板三维工艺文件编制要求)、工装模具建模标准 (如基于 Ug/Solidedge的工装模具建模要求)、数字化工艺仿真标准 (如卫星产品数控加工几何、物理仿真要求、卫星产品结构焊接、复合材料缠绕仿真要求)等。
“数控加工标准”包括数控编程要求 (如卫星零部件数控编程通用要求、航天器壁板类零件数控编程技术要求、数控编程质量控制程序)、数控加工工艺要求 (如航天器绕线机数控加工工艺要求、航天器钛合金、铝合金结构件高效加工工艺要求)、系统建设应用标准 (如航天器集成分布式数控系统建设与应用要求)等。
“数字化检测标准”包括数字化产品检验要求 (如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检验程序设计规范、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检验程序管理规范)、数字化测量标准 (如基于三维模型的坐标测量机、激光跟踪仪、三维扫描仪测量规范)、检测数据管理标准 (如基于三维模型的检测记录保存与管理规范)等。
“数字化产品交付标准”包括三维信息数据包管理等规范。
“生产制造管理标准”包括三维工艺系统接口规范、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与使用要求、产品数字化标识标准 (如卫星产品数字标识管理要求、结构产品数字化标识)、数字化制造标准 (如管路、电缆网数字化制造标准)、三维信息车间应用规范、三维工艺生产检验规范等。
“数字化产品装配标准”包括装配三维工艺文件编制规范 (如三维装配工艺编写要求)、装配工艺仿真要求 (如卫星结构装配工艺仿真要求)等。
“制造数据管理标准”包括航天产品质量保证要求、航天器产品工艺文件完整性要求、三维工艺管理与应用管理要求、三维工艺技术状态管理等。
e)航天器数字化测试试验标准子体系。
“虚拟振动试验标准”包括航天器虚拟振动、虚拟噪声试验方法、航天器虚拟振动试验模型接口要求、航天器虚拟振动试验大纲编制要求、航天器虚拟振动试验输出数据格式要求等。
“热试验标准”包括航天器数字化热试验要求、试验方法、数据包管理要求、模型接口要求、工装数字化装配接口要求、工装数字化装配要求以及热试验数据格式规范等。
“磁试验标准”包括航天器虚拟磁试验模型要求与试验方法、航天器磁场仿真方法、磁试验数据格式、磁试验数据处理等。
“力学试验标准”包括力学试验要求、试验方法、力学试验数据采集、存储与传输规范 (如整星、部组件力学试验数据格式规范)、力学试验数据分析方法等。
“环境试验数据包管理标准”包括热试验数据包管理标准 (如航天器部组件常压热循环试验电子数据包管理要求、航天器系统级真空热试验数据包管理要求、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污染数据包管理规定)、泄复压试验数据包管理标准 (如部组件泄复压试验数据包管理要求,部组件展开试验数据包管理要求,太阳模拟器试验数据包管理要求)等。
“试验数据管理标准”包括虚拟振动试验数据管理、热试验数据管理、磁试验数据管理和力学试验数据管理等。
f)航天器数字化产品归档标准子体系包括技术数据归档格式和技术数据归档细则。 “技术数据归档格式”包括数字化产品归档数据格式要求等标准。 “技术数据归档细则”包括技术数据归档细则等标准。
g) “其他标准”包括以选用为主的信息安全标准以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中应用而应遵循的标准。如远程运维标准、工业云标准、工业互联网标准、工业大数据标准等。
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的标准体系框架及其标准体系已在航天器研制单位实施和推广,满足了星、船、器等不同航天器产品三维协同研制的共性和个性化标准需求,为进一步制修订航天器数字化研制标准规范明确了范围和方向,为航天器三维协同研制模式推行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使得新模式的推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潘康华.基于MBD的机械产品三维设计标准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M].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06.
[2]范玉青,梅中义,陶剑.大型飞机数字化制造工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绍文.从管理视角看数字化制造 [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