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笋式讲读史传类文言文
2018-04-26袁丽霞
袁丽霞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重头戏,史传类文本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粗粗统计,仅高二上就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冯谖客孟尝君》、《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苏武牧羊》等七篇。这意味着一学期的语文教学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和学生一起研读文言文。课前的问卷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学文言文,为了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领会、去延伸,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了一套“层层剥笋式”的讲读办法,帮助学生越过语言障碍,积极主动地进入史传类文言文的曼妙世界。
一.层层剥笋式讲读与史传类文言文
什么是层层剥笋式讲读呢?就是根据所授文本的内容合理安排切入点,通过老师的层层设问,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地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思考、领会、讨论,从而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本主旨、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写作技巧的一套授课方法。这套办法适合史传文学的教学吗?
史传文学把严谨的史事和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密切结合,“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作品在叙事中注重刻画人物,描写细节,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1]所以史传文学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和戏剧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尤其是刻画人物时,史传文学截取典型事件,精准刻画,细腻描写,以此来突出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史传文学又围绕一个核心人物来展开叙写历史事件,一篇文章中人物不多,但人物之间往往有矛盾和冲突,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要放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从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这就为“层层剥笋式讲读”提供了有效的设问空间,可以在文内充分挖掘。
张中行先生认为,“文言和现代汉语是藕断丝连的关系”,[2]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史传类文言文是藕虽断丝却紧密相连。史传文学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历史事件学生早在这些小说、戏曲中见过,所以对文本也就不会太陌生。而且一篇文章往往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历史故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这也为“层层剥笋式讲读”提供了基础。
二.如何来层层剥笋
(一)结合注释阅读,整体感知
要层层剥笋首先需要学生手中有笋,而笋来自学生对文本的初步阅读。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情节、人物形象。
“读”是文言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众多的“读”的方式方法中,首推诵读,而且要整篇文章地诵读。“清末民初的国文教育方式是私塾教学,我们在鲁迅的散文及一些史料记载中可窥见一斑。一个国学功底深厚的先生,带一群孩子咿咿呀呀地又念又背,竟培养了群星璀璨的一代文化巨匠们。”[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课上可以在疏通字音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诵读,让学生手中有笋可剥。
(二)找准入手之处
有过剥笋经历的人都知道,粗大的笋要从笋的根部、笋衣片大的地方入手,一片一片地往笋尖部分剥,这样很容易就能让笋脱去麻衣,呈现出凝脂玉体来。而纤细的小笋恰恰要从笋尖部分开始,先揉搓,把笋衣揉软了再把它分为两部分,绕在食指上,随着食指的灵活卷绕,笋衣就乖乖地离开。而一旦入手之处没找准,那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所以要层层剥笋式讲读史传类文言文找准入手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地方入手,如:
1.文章的题目
史传类文言文在选入教材时,文章的题目大都是编者后加的,这些题目是历代教材编纂者智慧的结晶,其中一部分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信陵君窃符救赵》、《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一类的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谁、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内含丰富的信息,可以作为我们的入手之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可以抓住“窃”字做文章。“窃是什么意思?”“窃是不光彩的,那是谁要用‘窃’的方式来得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窃的方式?”“谁来实施窃这一行为?得手了没有?”“为什么选择让如姬去窃?”“谁给信陵君出的主意?”……
2.文章中的人物关系
史传类文言文都会围绕人物来组材谋篇,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史记》,以人物传记来再现历史,其中往往会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此类文言文篇幅较长,人物众多,看着复杂,而它的讲读抓手恰恰可以是人物关系。如《鸿门宴》就可以从“在鸿门的这次宴会是谁请谁”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整理出项羽和刘邦两大阵营中的不同人物,然后再结合文本的叙事顺序分析两大阵营内部和两大阵营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设问像笋衣,一层接一层,层层叠加,环环相扣
找准入手后,讲读过程中老师的设问要像笋衣一样,一层叠一层,帮助学生层层剖析事件和人物。
1.由浅入深
入手之处的问题宜浅不宜深。刚开始上课,一旦问题深了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第一个问题能把学生引导到将要讲读的文章即可。如:以题目入手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窃是什么意思?”;以人物关系入手的《鸿门宴》——“谁宴请谁?”只要看看文章或是注释,学生都能回答,可也离不开老师的设问目的。
当学生已经关注文章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文本,逐步加大问题的难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第二个问题“窃是不光彩的,是谁要用‘窃’的方式来得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窃的方式?”“为什么选择让如姬去窃?”阅读《鸿门宴》列出两大阵营的人物,分析并绘出《鸿门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如下:
设问时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难度上限是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或稍加点拨提示可以答出,通过学生的回答,一步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为什么会为信陵君出主意?”“怎么看待侯生自刎?”《鸿门宴》“为什么有人说‘没有一个人物是松懈的’?”
2.不断提问,环环相扣
不断提问,环环相扣,前后相连。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窃是不光彩的,是谁要用‘窃’的方式来得到什么”,当学生明确知道是“信陵君”要窃“兵符”后,可以追加一个问题“信陵君何许人也”,当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知道信陵君贵为公子后,再提问“这样身份的人为什么要用窃的方式”。当学生明白了是侯生给信陵君出了窃的主意后再抛出“侯生为什么会为信陵君出主意”,学生便会从文本中读出信陵君是如何善待侯生、礼贤下士的,也能初步理解侯生“士为知己者死”,问题前后相连,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向重点,为后面的延伸迁移奠定基础。
设问时目的要明确。提出的问题要带有一定的预期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把问题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呈现出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又不脱离文本,紧紧围绕重点,抓住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维开发和能力挖掘,体现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为学生自主性阅读浅易文言文奠定基础。
(四)老师重在导,学生重在剥
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剥,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可以提示、可以肢解问题,但一定不要替学生剥。学生剥的过程正是仔细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经历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穿越时空交流的过程,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想。不求统解,力求在整体上理解文章,层层深入地动手去剥,挖掘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层层剥笋式讲读能把学生逐步引导到文本中来,流传千年、久经考验的史传类文言文也决不会令学生失望——跌宕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雄辩的辞令能牢牢吸引住学生。只有把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在层层剥笋中发现美好,从而领略文言文语言的精妙、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鉴赏心得,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审美情趣、增长人生智慧、感悟民族精神的目的。
读之乐,赏之乐,得之乐,只有亲力亲为才行。
[1]韩兆琦.中国文学史·先秦汉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2
[2]李世中.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J].中学语文教学,2006,4(4)
[3]林青.刍议高中文言文研究性阅读模式[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