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的歌者
——评刘鸿伏的《雨天三匠》

2018-04-26高维生

文学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瓦屋青瓦油纸伞

高维生

高维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诗集三十余种,主编“大散文”“独立文丛”等书系,现居山东滨州。

我们闻到泥土的气息,跟随刘鸿伏的文字走进大地的深处,倘佯乡村的世界里。他叙述的平静、清淡,内心却隐隐作痛。在这个仿真的时代,尽管散文变换诸多的称谓,精神匮乏,离心灵越来越远了,缺少思想宏大的力量。刘鸿伏的散文没有打上任何的标签,朴实的写自己的情感。如果把这篇文章称为大地组曲,再恰当不过的,而且是二胡独奏曲。

刘鸿伏的《雨天三匠》,选择朴素的材料,渗出庄严和深度的思索,作家笔下的三件物具,都是南方常见的东西,每一件和大地不可分割。它们有着自己的世界,和独立的空间,又有着藕断丝连的血脉牵扯。作家通过每一个物件,每一块材料的感受,表达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秘密,进一步走入物具,接近它背后的历史。

生活是作家的矿藏,贮存的材料是经历的积累,这些元素中所含成分的重量,决定创作的成败。以赛亚·伯林指出:“一个作家无论要说什么都必须通过他的艺术的作品来表现,而不是以一种额外的艺术附加物的形式加诸他的艺术作品,或在艺术家创造出的世界之外添加一些说教。”这些乡间普通的物具,经过时间的发酵,情感的浸泡,用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落于纸上。以赛亚·伯林说的作家的一切情感,是要依靠艺术作品的形象传达出来,而不是夸夸其谈,大放厥词,释放出一番假象蒙敝人们。艺术品不需要添加附庸条件,空洞的说教都是无能的表现,空谈理论,教训别人。艺术品必须是真实,让人物和事件本身说教。更多的写作,停留在景物描写的表象上,这样的散文毫无新意,流于浮浅,落于乏味。

刘鸿伏的叙述沉稳,构成他创作的风格。他笔下的一柄伞,一把瓦刀,触摸身体的温体,用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与大地的精神面貌。作家准确地把握住描绘的人物,还有物件的性格特征,不是过多的渲染,节外生枝的铺陈。作家的创作继承传统的写作手法,鲁迅曾说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鲁迅指出创作的秘诀,看似简单的手法,不但未随着时间老去,反而这种方法的难度越来越大,不是每个写作者达到的境界。

刘鸿伏的农家小屋,不是清闲的写些感慨,抒发无聊的心情。他的目光冲进历史中,被记忆的火焰燃烧,重生的时候,一种新的精神升起。他不会轻易地在纸上写下一个字,每一片青瓦都是沉重的汉字,它们排列在一起,形成漫长的史记。

小片青瓦以其美观、质朴、防雨保温的特点,终成中国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一块黏土经过工匠的双手,在窑中焙烧而制成。刘鸿伏赞叹道:“农家住瓦屋、茅屋,茅屋少,瓦屋多。那密如鱼鳞的青瓦,起伏连绵,向水边、山脚以及无垠的旷野演释扩展开去,构成村落与人间烟火气象,天地如巢穴,每个瓦屋下便是悲喜忧乐、死生爱恨的生命之巢了。”一片青瓦织成的屋顶,搭建成温暖的家。当初匠人将一片片青瓦铺覆屋上,他的情感和汗汁融合青瓦间,也留下梦想。

刘鸿伏是大地的歌唱者,不是囿于书斋中的写作,看一些自然风光的图片作文。散文是把人的情感、精神和思想,在心灵的容器里捣碎流出的汁液,最终是个体的生命向世界的倾诉。作家对事物有着敏感的描写,即使多少年后,远离家乡在外,追忆往事,将胸中所贮存的事情写纸上。阴雨中的山野,响起的喊声,这是生命的呐喊,带着血的温度,撕破黏稠的阴湿。“在烟雨连绵的青山绿水间,在田埂、村舍,挑了行头的蓑衣匠会用一种很缓慢很奇怪的声调喊:‘织——蓑——衣——啰——哪家——要织——蓑衣——啰——’听了喊声,在家躲雨的汉子或婆娘就会答一声:‘到家来,师傅!’”在呼喊的节奏中,随着作家的文字,走进绿野青山,来到秀水畔,这片土地上,蕴藉浑厚的生命历史,纤细的音枝,游荡大地上,生长出一棵丰富的记忆大树。

油纸伞是遍布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雨具,是一项传统的手工业。油纸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气息浓厚。雨天在伞下听雨,闻到了桐油味,望着骨架上撑开的竹条,古典的浪漫,呈现高贵的典雅。从大地砍伐的竹子,经过匠人的削修,在通过一道道工序的组合,一把伞制作完成。不同的人携带油纸伞,沾染种种味道,有了各不相同的意义。

“一柄油纸伞,撑开一天风雨,就如一片云彩,让生活有了许多的遐想与诗情画意。打着油纸伞的女人,走出瓦屋,走上窄窄的田埂,穿行在如慢板的乡村岁月中,亦穿行在乡村宁静温馨的旧梦里。”作家看到的油纸伞是一首长诗,读出风雨的气息,读出灿烂的云霞,在充满想象的伞下,人的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让人心动的乡村散文太少了,大多是伪乡村的写作,在大地上走一趟,呼吸一阵新鲜空气,听几声鸟叫,瞧几朵野花,回到书房里修整词语而已。人的心灵没有真正融入乡村,进入野地,体味苦难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随手写下的文字,没有门槛的高低限制,什么人都可以发帖子。这种随意糟蹋文字,对散文是巨大的损害。刘鸿伏不屈从于虚假的狂想,坠落公共话语的写作中。他守护心灵的最后一块地方,不让它受到污染。挣脱世俗的情感,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是两难的境地,需要作家的精神品质。

猜你喜欢

瓦屋青瓦油纸伞
青瓦
雪史
青瓦搭成梦
泸州油纸伞
青瓦上的乡愁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落在院墙上的白幕
油纸伞的守望者
山横瓦屋披云出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