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大学生“低头族”教育引领的路径探索

2018-04-25牛家丛

科技资讯 2018年31期
关键词:低头族路径探索高校

牛家丛

摘 要:当前,高校“低头族”素养参差不齐、理性认知程度不高、交往淡漠等特征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家庭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整体效益;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性明显、手机持有率极高、手机消费金额较高。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素养参差不齐、动机偏差、交往淡漠倾向明显、理性认知程度不高。大学生“低头族”的行为偏颇不仅干扰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危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还会干扰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甚至危及社会公共安全,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校“低头族” 教育引领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a)-0-03

1 高校 大学生“低头族”的成因剖析

大学生“低头族”是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来深入剖析,并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找寻正确的方向和方法[1]。

1.1 学生自身的维度

当今大学生主要是由“95”后学生构成,他们正是从不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他们敏感、好奇,喜爱追逐新鲜、刺激、好玩的事物。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具备时尚新颖、功能强大的特点,非常契合大学生的审美及交往等多方面需求,这些强力的需求与喜爱恰恰成为了大学生“低头族”形成与发展的重重隐患[2]。与此同时,大学生缺乏理性认知,自我管理能力不足[3],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弱,难以抵制诸多诱惑。

1.2 学校管理的维度

学生“低头族”的形成与发展和学校管理不足密切相关,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大学生“低头族”的一系列行为的严重危害,然而,如何有效规范大学生“低头族”的手机使用行为,尚不能够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4]。

1.3 社会环境的维度

当前,“低头族”现象的随处可见[5],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对手机使用规范机制不健全有关。这些看似问题不大的“低头族”现象,实则极易给自己和他人的社会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困扰,它不仅仅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6]。现在,社会大众对高校“低头族”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还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制定和公布相关的手机使用规范与礼仪,更没有对其进行宣传引导,这是都是大学生“低头族”形成的社会原因。因此,必须要加强社会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和宣传引导,集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帮助大学生“低头族”提高工具理性认识[7],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用观。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受限于自身特殊的发展阶段,时常会有模仿朋辈群体的行为,以获得接受和认可并融入朋辈群体的现象。因此,朋辈群体默认这种“低头族”现象并示范“低头族”行为,或多或少地发挥了其不良的影响效应,导致大学生“低头族”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1.4 家庭教育的维度

由于家庭家养方式的差异,不同的教养模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大学生个体,而这些个体也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大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其中也包括了大学生“低头族”引发的各种不良现象[8]。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当中,对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依赖性较强的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孤独敏感的学生。

2 当前高校“低头族”教育引领的路径探索

2.1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整体效益

以人為本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识大学生的个性价值,尊重并理解大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尊严,要从大学生内在的心理特质和独有的身心特点来进行分析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越来愈多地依赖手机媒介进行交往,其交往行为越过了现实交往需要直面交流的壁垒,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特有的功能属性,隐匿个人身份、年龄和性别,虚构出不同的角色进行交往,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基于这种情况,高校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以正确的媒介交往理念满足个人的交往需求,防止出现过度依赖虚拟环境所带来的淡漠现实交往行为,避免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异化的结果,激励大学生始终抱以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用辩证批判眼光看待手机媒介的使用,主动自觉地辨别媒介信息真伪和隐藏其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价值观表现,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有效选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实现[9]。

2.2 坚持健康信念,增强心理品质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环境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适应社会优质创新人才培育要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初入校园,其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专业知识水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10],以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以心理活动课程为核心部分的高校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在教育引导大学生“低头族”摆脱当前面临的各种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尤其是心理上的孤独困境,能够起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该首先立足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从解决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化解“低头族”学生的厌学情绪,使他们在理论与实际相互转化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兴趣。

2.3 坚持创新教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教育视阈下围绕大学生“低头族”进行的教育引导活动,不能仅仅依靠过去单一的教育方法,而是要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以创新的教法来鼓励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反思自我,并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

首先,教育引导大学生“低头族”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单方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主观自觉的积极创造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细致调查研究,在和他们的平等真诚的相处当中,建立真挚深厚的情感,相互交流和沟通彼此的想法,来达到真正把握大学生“低头族”内在心理动因的重要目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除了要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与精神需求,帮助他们认清并纠正错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丰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践能力,要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其次,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创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把教育者对大学生“低头族”的有效引导[11],顺利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主体效应。与此同时,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过程中,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大学生内心体会到以信仰、信念、理想等实践活动来替代和克服自身的低头行为,帮助自己获得人生成长和修养提升。

再次,帮助大学生重塑自我意識、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生活热情的实践活动[13]。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低头族”融入生活世界,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联系社会实践、增强自己实现理想信念的意志与毅力、激发大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改变自身的“低头族”行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调动大学生主体的自主自觉性。同时要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从校园物质环境来看,充分利用学校物质基础设施影响大学生“低头族”。大学生在校园当中进行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其中的各种物质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的布局合理与舒适整洁,无不体现出丰富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内涵。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低头族”的过程中,通过大学生经常性接触的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结合电子屏幕、移动展板等以精彩纷呈的色彩表达形式,吸引大学生“抬头”,充分利用校园物质环境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涵,为大学生“低头族”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日常生活。从校园精神环境来看,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接触的范围不仅包括了现实的还包括虚拟的,许多大学生“低头族”沉迷于网络世界主要是基于丰富内心精神世界的需求,弥补现实世界信息获取的不足。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和校园网络对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作用,实现线上、线下双结合。高校应当抓好图书馆和校园网络的双重建设,在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严格筛选网络资源和信息,防止负面信息造成危害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结果,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机相关使用规范的制定与执行,使大学生“低头族”明确在何种场合能够恰当地使用手机,并且在规范制定的过程充分考量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手机相关使用规范并贯彻执行。只有这样,大学生“低头族”才会在日常手机使用中对自己进行规范和约束,并严格执行违反相关条款的处罚举措。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加强教师示范影响作用,提高高校教师对手机使用的认识。大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学校制定的使用规范执行得较为彻底,但是不排除个别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手机使用问题,因此,必须提高高校教师对“低头族”现象的关注,加强对智能手机的工具理性认识,改变固有的手机使用观念,充分认识到“低头族”的问题及危害,主动对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及行为进行合理干预和有效引导。在对大学生“低头族”进行管理的时候,高校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榜样示范让其信服,从而约束自己的“低头族”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永华.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汪求俊.高职院校“低头族”现象调查及引导策略——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6(19):154-156.

[3] 刘彩茹.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J].河北企业,2015(6):137.

[4] 代艳丽,奉苏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6(1):48-52.

[5] 严春蓉.大学生课堂“低头族”现象调查及对策探讨——以重庆某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6(6):98-99.

[6] 李万佳,范克欣.大学生“低头族”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J].泰山学院学报,2015,37(2):141-143.

[7] 王一茹.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8] 潘玉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9] 朱晓红.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126.

[10] 周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自我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11] 孙凤岚.“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

[12] 李万梅.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与服务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低头族路径探索高校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