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非财会专业财会类基础课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2018-04-25高丹桂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财会供给改革

高丹桂

摘 要:地方高校非财会专业财会类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设置时应满足“职业导向+融合发展+本土服务”的培养目标。但是财会类基础课程供给侧,却存在着供给侧因素分析观念长期缺失、供给主客体关系混乱、供给内容缺乏针对性、供给方式杂乱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财会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供给侧改革十分必要,特别应在供给主体、供给客体、供给内容、供给渠道、供给环境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财会类基础课;供给侧改革;需求导向

1 研究背景

1.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

地方高校不同于211、985等重点高校,其更多是侧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一种着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府。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在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其办学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专业的设定、课程的安排都要受地方经济的影响;反过来,地方高校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它们输送的人才水平、层次、专业类型等深刻影响着地方经济的结构布局、创新能力等。换言之,由于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特殊关系,从需求导向上讲,地方高校重点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时应满足“职业导向+融合发展+本土服务”的目标要求,真正培养出符合本土要求、满足职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财会类基础课程在地方发展需求导向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企业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要“懂会计”,才能够有效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尤其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来看,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对财务知识的掌握是每一个创业者、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据调查,目前全国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财会类课程,并将其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谨慎、有条不紊的心理素质,进而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在创业、创新的各种挑战中脱颖而出。

2 地方高校财会类基础课程供给侧的问题分析

2.1 供给侧因素分析观念的长期缺失

供给与需求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吴敬琏在《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指向》一文中指出:“在过去若干年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需求侧因素的分析。”这一点,在地方高校财会类基础课程教学表现比较突出。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扭转在非会计专业财会类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很多高校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迎合学生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都忽视了供给侧的先进性及其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供给侧管理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其是新古典经济学派思想的典型代表。在财会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亟待树立供给侧管理的理念,通过提高教学要素供给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主动、积极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2 供给主客体关系混乱

由于科技的进步,国际教学理念的不断引入,使得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矫枉过正,错位地让“学生”成为了教学供给结构中的主体。在这种错误思想、做法的引导下,高校财会类基础教学的供需主客体关系变得混乱,供给主体的主动引导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供给客体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有效的调动。就《基础会计》而言,一般开设在大一的下学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经济学、管理学的术语知之甚少,对会计学术语更是一无所知,这个时期教师必须扮演好供给主体的角色。

2.3 供给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长期的非财会专业财会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教材选择仍旧是《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存在着教材与专业脱节的问题。可以说这类教材更多地是强化财会基础知识,强调的是技术问题,而作为非财会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学习会计、财务知识所需要的教材应该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应用型教材。非财会专业财会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目不是让学生学习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要求学生在“懂会计”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不应该是泛泛的基础性教育,其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丰富的、更专业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的背景下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識,并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2.4 供给方式杂乱

为了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很多现代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慕课”等等;就翻转课堂而言,近年来这种教学方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其理论意蕴的把握不到位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其优越性,但是这些方法的使用一定要与课程内容、学科性质相结合,否则盲目地采用这些所谓先进的教学方式将使得教学供给方式过于杂乱,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倒是用花哨的教学形式覆盖了作为精髓的供给内容。

3 财会类基础课供给侧改革路径

3.1 牢固树立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新理念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是经济改革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理应秉持的一种新理念、新方法论。在财会类基础课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学不会、学不懂可能是需求端出了问题,同时也很有可能是供给侧出了问题.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供给不足、结构不优或者过度过给等问题。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6.39万人,同比增长了13.9%。外出留学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教育供给存在着较普遍的问题。从国内来看,地方高等人才净流出同样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突出的问题。以重庆市为例,在本科阶段,每年到市外就读的高中毕业生占比超过了60%;在研究生阶段,到市外攻读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占比更是将近80%。人才净流出、“逆差”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不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者必须牢固树立供给侧改革的新理念,从思想观念上重视供给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打破陈规,才可能在实践中优化、调整教育供给侧。

教师作为教学供给侧的主体一定要树立改革观念,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首先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改革的目的、路径是什么,应将改革致力于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作为非财会专业的财会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背景,能够读懂财会报表,利用财会报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人才。在改革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积极的配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应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创造性的去进行学习。

3.2 理顺供给主客体关系,共同提升

3.2.1 提升供给主体素质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性知识。教师作为教学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供给主体,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对于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态度,转变教学观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四有”教师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学态度上的端正。针对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财会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如何去做账,他们是要应用财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的采用通用性教材,追求“一劳永逸”、永不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端正的教师是能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对应的教材,是具备分析教材、选择教材的能力的教师。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专业性案例的搜索和使用,使教学具有专业性。比如说针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讲《基础会计》存货的核算问题时就应该具体到周转房的核算。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不单单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地方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既懂基础理论,又懂行业前沿,还要精通操作程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才能教导出符合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财务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专业背景之外还应该具备实践经验,应该属于“双师型”教师。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观才能够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充分体现供给主体的意识作用。

3.2.2 提高供给客体的参与度

学生作为供给侧改革中的供给“客体”,他们参与课堂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也决定了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成与败。对于非财会专业学生对财会类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大多有一种“轻视”的学习态度,普遍认为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采取的是“放弃”的应对策略。因此,现实中就出现了“教师使劲全身解数,学生迷糊不知归路”的局面。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作为供给主体的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供给的主客体都要深刻认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大学生也只有不断的提高学习的参与度,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整个教学的效果。就财会类专业基础课而言:开学第一次课,教师应结合专业来谈财务课程对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要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讲明白:不知道财务数据就没有办法进行投融资的分析及测算;对旅游管理类学生要告诫他们:不具备财务知识就不能计算客房房间的定价,就不能计算餐厅的翻台率,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此外,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财务就在他们的身边,比如可以从一张张票据(学生都知道的车票、支票)出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财会知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总而言之,只有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的储存知识到积极地吸收知识,我们的教学改革才真正具有了前进的动力源。

3.2.3 重塑供给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教师表面上毕恭毕敬,但内心深处采取的态度是避而远之;另一种由于高校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甚至有的院校将“顾客就是上帝”,演化为学生是学校的顾客,因此享受上帝般的待遇,教师对学生无限纵容。教师关爱每一名学生是职责所在,但关爱不是纵容。现代教学所提倡的由“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退出教学舞台,由学生來引领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供给主客体之间应该在保持其固有的相互尊重关系基础上,增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刻认识到教师是知识的引入人、供给的主体,教师在财会类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供给者,供给在先,需求在后,没有优质的供给,就没有有效的教学互动。只有充分尊重教育供给主体,才能真正改善供给质量。此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得以有效的发挥;因此,重塑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3.3 盘活供给内容体系

3.3.1 强化基础理论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非财会专业的财会类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课时少,内容多、内容枯燥,难度系数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又要让学生的学习的基本功扎实,前后内容间能够有效衔接。可以说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在继续丰富校外实践的同时,更加强化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训实验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地做出内容上的取舍;从而既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学并且学有所用。

3.3.2 整合教学内容

在财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比如,可以将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块化,划分为“建立会计账簿”、“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会计报告编制”四个模块。对于通用理论部分采取常规化,通识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日常业务处理环节一定要针对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教学的目的绝不可以只是单纯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岗位设置来拓展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深层次需要,也就是说财会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所在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学生寻找今后在职场中升职加薪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财会供给改革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改革之路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