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气质的影响因素及培养

2018-04-25张园园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2期

张园园

摘 要:伴随女性主义而生的女性气质作为一种独特的概念,其内涵界定可从生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进行阐述。然而,其概念界定也反映了女性气质的形成和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环境、文化、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因素。与此相对,因此女性气质的培养也随其影响因素而需从内外部和可控及不可控等多维度考量。

关键词:女性气质;影响因素;培养

近年来,《超级女声》、《偶像来了》、《我们来了》、《天使之路》等一些女性节目的热播,引发大众对于女明星们的服饰、饮食、健身、妆容等方面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气质”这一词汇在大众形容女明星们时被广泛提及,随之而来,“女性气质”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为评价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气质”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培养“女性气质”呢?

1 气质的概念类型和女性气质的内涵

想了解“女性气质”,首先要清楚“气质”的内涵和类型。普通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气质类型最早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他根据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体液的混合将人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行为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容易转移;粘液质行为特点表现为稳重、安静、善于忍耐、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反应缓慢、沉默寡言;胆汁质行为特点表现为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急躁、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抑郁质行为特点表现为感受性很高、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虽经后来的研究表明,根据血液来划分气质类型并不完全科學,但四种气质类型的概念能保留并沿用至今,依旧有其借鉴意义。

“女性气质”虽然只是在气质之前加了“女性”二字,但其概念界定却并非在气质概念的基础上 简单加上“女性”即可,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女性气质的概念也随之而变,因此笔者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对其内涵进行剖析。生理学上,地域差异影响女性生理发育,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心发展差异自然塑造了不同性格和气质类型,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应的女性气质,如北方女性大多性格豪爽气质多豪放;南方女性大多性格绵软气质多温婉。但生理不决定气质,在社会学视角中,女性气质是个体社会化的标志和女性群体特征的个性化表现,也是女性社会性别的外在标志。女性气质是对女性行为和外表的一种规范。女性主义的先驱穆勒对女性气质有过精彩的论述:对女性的天性形成的观念,纯属经验的概括,没有哲学和分析,它是建立在最初存在的一些事例上,其可笑的程度致使在不同国家流行的观点各有不同……一个东方人认为,女性天生地是特别耽于肉欲;在印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基于此观点对女性的粗暴辱骂。一个英国人通常认为女性生来是冷漠的。关于女性多变的谚语大多起源于法国。在英国,普遍的评语是说女性比男人多么坚贞不屈。

另有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气质是男权的产物,是女性对于男性权威的依附,是男女不对等的社会表现。如女性气质研究的代表人物波伏娃认为“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显得像残废、被动、服从。”本文目的非在批判和讨伐男权,因此着眼点在“女性气质”本身,旨在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如何针对自身特性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成为大众口中“有气质”的现代女性的同时,女性能真正地“成为她们自己”。

2 女性气质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环境影响女性社会角色定位,促成女性气质多样性

自然环境是影响女性气质的基础因素。俗语有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土壤多寡、海陆位置、植被覆盖率等,这些因素影响当地的生产方式,从而影响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进而促成女性气质的多样性。

如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范围大,自古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男主外而女主内”,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家庭生活中支撑家庭运作的另一半劳动力。而南方水域范围广,土壤贫乏,是典型“鱼米之乡”,男性常外出奔波发展贸易,因此女性的社会角色更偏向“贤妻良母”。此外,气候决定北方多生产棉麻,纺织品也多为粗布麻衣,南方生产丝绸,因此北方女性服饰多为粗布,南方女性服饰则华美许多,使得女性在外表上差别巨大。种种因素决定了北方女性气质多豪放,南方女性气质多温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的发达经济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使女性有机会熟读经典,颐养性情。而北方女性大多忙于生计,无暇他顾,自然粗豪。

2.2 文化影响女性身份认同,造就女性气质强对比性

文化影响女性气质。文化一般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来进行分析。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使女性失去自我,依附男权;但传统文化也推崇“修身、修心、修德”,使女性气质多内现为“儒释道”式的内敛力如温柔、包容、善良、娴静等,外现为“关公文化精气神”式的外张力如果断、独立、大气、坚毅等,但本质上绝大部分女性对于自身的身份没有准确定位,不能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女性气质在群体性上表现为“相夫教子”。

现代文化传扬的解放精神使新时代女性不再局限于小家庭的天地,而可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女性对于自身有了相对准确的身份认同。使得女性气质的群体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女人味的现代女性:独立、智慧、美貌。正如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和专栏作家苏珊·布朗米勒所言“她们正在——如果不是在实际的自由选择中也至少在她们的意识当中———朝着成为她们自己的方向上走得更近了些。”

2.3 社会风气影响女性价值选择,形成女性气质主流价值观

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及变迁是女性气质变迁的社会土壤。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社会风气和自身局限下没有选择余地,被迫成为男权牺牲品,但当时的绝大部分女性认为这是符合正统的模式,并在自我接受中将女德的女性形象规训传递给下一代女性。

而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由并极富反叛精神,女性独立自主成为社会主流。尤其当代社会,女性在公共领域越来越具有发言权威。教育界如叶澜,其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理论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商界如董明珠,她的以员工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性治业,为她赢得了一片赞誉……女性节目和影视剧如《我们来了》、《欢乐颂》等的火热也为现代女性形成自身气质提供了范本。

2.4 家庭教育影响女性角色塑造,实现女性气质家庭化

家庭教育是女性气质最直接最具有冲击力的因素。“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物质条件、家风(精神条件)、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等直接影响个人成长,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其角色塑造更受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家庭教育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表现有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冷淡型。民主型家庭中,女性成长往往独立自主、自信、民主。溺爱型、放任型家庭中,女性在成长中逐渐转变为不独立、张扬、霸道的极端性格气质。专制型、冷淡型家庭中,女性气质常倾向为冷漠、怯懦或极端反抗。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至关重要,女性气质的表现带有浓重的家庭化色彩。

2.5 个人因素影响女性自我发展,展现女性气质个性化

个人因素是女性气质形成的最根本的主观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先天发育而成的外貌、身高、肤色、智力发育等也包括后天受家庭和学校教育后个人所达到的素养。个人因素在内在和外在层面表现女性的自身发展,展现女性气质的个性化。

先天发育的外貌、身高、肤色等虽然不可自主选择,但是这是女性先天而成的独特外表特征,是女性气质个性化的生理基础。

后天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熏陶而达到的个人学识修养又因先天的智力发育程度等影响呈现不同。理想化的状态是女性个人修养学识得到质的提升,弥补了某些先天外貌不很出色的女性的生理弱势,使她们内心精神世界富足,对世界上的人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思想层面的成熟影响其自身发展,使女性成为优雅、饱读诗书的淑女,这是女性气质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基础。

3 女性气质的培养

女性气质是一种受多重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也是女性气质的个体化和群体化特质。女性气质的培养也应由因到果,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如从内外部影响因素而言,自然环境、文化、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属于外部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属于内部影响因素。从可控和不可控维度而言,自然环境、个人因素因其先天自然性属于不可控因素,文化、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属于可控因素。

3.1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培养女性气质

女性个体发展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发展的,因此女性气质的形成和培养也离不开内部好外部因素两方面。

自然环境是形成女性气质多样性的基础影响因素,营造相对良好自然环境,对气质培养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和社会风气主要是在社会层面对女性气质形成施加影响,因此,女性应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熏陶,抵制不良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保持自身独立性。语言在文化和社会风气中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家庭教育应为女性气质形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及民主型教养方式,避免溺爱或者专制。

个人因素作为女性气质的最根本因素,女性要针对自身特点个性化发展,对于自身不足之处,在外部因素的帮助下努力纠正,并發扬先天优势,使自己成长为富有个性气质的新时代女性。可以学习诗词歌赋,提高自身语言的高雅性,也可以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开阔眼界了解优秀的文化世界。

3.2 可控和不可控维度相互协调培养女性气质

要扬弃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女性气质培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和社会土壤,并适当培养艺术才能。在物质层面,家庭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培养女性健康的金钱观、价值观。

而自然环境和个人因素有其先天因素影响而不可控。但人不能控制自然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适应并改变自然环境。对于不可控的个人因素,应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取长补短。

总之,理想的女性气质的培养不简单受以上因素制约,其培养更复杂多元。多年来,关于女性气质和女性主义的研究表明女性正在政治、文学、生活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气质作为一个独特的概念也必将持续为人们所关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著. 普通心理学[M].第4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2]叶奕乾. 个性心理学[M].第4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5).

[3]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L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6-217.

[4]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3.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8.

[6]高颜颐.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8.

[7][美]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特质[M].南京: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37.

[8]骆风.简析当代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