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在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能力间中介效应
2018-04-25程淑华韩毅初李欣
程淑华 韩毅初 李欣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在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能力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问卷、主动性人格问卷和创新能力问卷对24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心理资本、创新能力与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是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能力间的部分中介变量。结论:主动性人格通过作用心理资本,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心理资本;主动性人格;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71-02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Bums等学者最早提出创新能力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组织成功采用或实践新想法、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1]。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也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在大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体创造性发展和成熟相契合,探寻创新能力形成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和途径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动性人格对创造性具有积极的预测效力,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积极地采取行动,是通过探索新的途径来改变环境的行为倾向。人格的主动性越高的人,冒险性越高,目标更加明确,对于环境的改变的期望更加积极,且极力摆脱外界环境的束缚。与此同时,主动性人格是稳定的心理结构,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以培养和塑造主动性人格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显然耗时较长,以此指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付出的经济效益过大,很难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考察主动性人格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中介机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心理资本是值得考虑的中介变量。心理资本操作定义的界定,国内外普遍采取Luthans和Youssef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四个维度,主要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基本的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资源。心理资本会受到积极的人格影响,同時心理资本越高的个体,自我效能感越高,对于目标的制定更加积极、乐观,当遇到问题时会体现出更多的韧性和创造性。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不但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本源性动力得以发挥,而且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从而实现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齐齐哈尔市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70份问卷,回收率90%,剔除错答、乱答的问卷后,有效被试244人(M=20.35岁,SD=1.45)。
(二)研究工具
1.主动性人格量表。采用Bateman(1993)编制,赵粉(2013)修订的双维主动性人格问卷[2],由10个项目组成,测量了主动性和坚韧性两个方面,采用7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明主动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
2.心理资本量表。采用张阔等人(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3],由26个题项组成,测量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等四个方面。采用7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分值越高表明心理资本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4。
3.创新能力量表。采用杨倩(2013)编制的创新能力量表[4],由17个题项组成测量,测量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动机、想象力等五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值越高表明创新能力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9。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并采用多步骤的回归技术的系数乘积项检验法对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心理资本与主动性人格显著正相关(r=0.77,p<0.001);创新能力与主动性人格显著正相关(r=0.57,p<0.001);心理资本与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r=0.59,p<0.001)。进而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首先,以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以创新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创新能力具有预测作用(βc=0.57,t=10.88,p<0.001)。其次,以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以心理资本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心理资本具有预测作用(βa=0.77,t=18.65,p<0.001)。最后,在主动性人格对创新能力的预测模型中加入心理资本后其检验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对创新能力也具有预测作用(βb=0.36,t=4.58,p<0.001)。为检验加入心理资本变量,主动性人格对创新能力的直接作用为βc,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为βa*βb。本研通过多步骤的回归技术的系数乘积项检验法对心理资本的中介效果进行检验。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入心理资本后,主动性人格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降低,由最初的βc=0.57,降低至βc=0.30,但主动性人格对创新能力的预测效果依旧显著(p<0.001),心理资本为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大小为0.27(即βa*βb),通过对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作用之比(βa*βb)/(βa*βb+βc)×100%的计算发现中介效应达到总效应的47.36%,研究结果有效证实了心理资本作为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能力间的中介变量的真实性。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发展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充盈大学生心理资本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实践的共同平台主要围绕着科研活动,就此根据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联系,提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提升大学生自信心,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科研活动
增加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确立“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并激发兴趣,把兴趣建立在广泛的求知欲的基础上,进而点燃学生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同时,学到知识要在实验室研究中得以验证,进而寻找创新点,在不断的验证实验中,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促进大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渴望,科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媒介,能够串联起大学生自信心的養成与科研成果诞生的联系。科研的魅力能够让大学生不断地扩充知识,在扩充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已形成,这为进一步养成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进而驱动大学生产生追求成功的动机。
(二)激发大学生的希望,确立明确的创新目标
心理资本中的希望维度是最为具体的特质,如果高校中各专业有正规的大学生的科研团队,应该激励大学生能够积极投身科研活动中,从横向和纵向来对比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带动下,帮助大学生设立自己的可实现性较强的创新目标。同时,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追求统筹规划,逐步分析自己能够创新目标的实现的阶段性,设置远期、中期、近期的创新目标。创新目标的设置能够更好地推动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对科研活动的希望,在完成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践行自己的创新目标。还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辩证统一起来,结合创新创业的具体要求,逐步实现从实验室走出来,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反馈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创新目标,从而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备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三)塑造乐观的处事风格,保持追逐目标的持久力
乐观看待科研进程中或是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问题,合理的、积极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人际交往中乐观的人的认知也是积极的,能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进而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能够吸纳更多的人力物力,并且能够节约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科研内容。在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中,指导教师应该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归因,鼓励他们积极乐观地看待成功和失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帮助他们从失败的瓶颈中走出来,养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和乐观的处事风格,这样才能够有效保持大学生对于目标追逐的持久力。
参考文献:
[1]张国良,陈宏民.关于组织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定义、度量及概念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
[2]赵粉.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特点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
[4]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