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评价视域下的微课教学设计探析
2018-04-25邓纯余卞月芳
邓纯余 卞月芳
摘 要: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道教育景观。发展性评价视域下,微课是师生之间互动、共创、共享的生态课堂。当下的微课教学存在着教学信念、学习动机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要素的失调问题。开展微课教学设计,须要借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互联网思维,加强微课教学的需求与供给侧分析,坚持兼容教学要素的结构最优化原则,促进教与学双方的同向发展。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13-02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微课成为翻转课堂和慕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鼓励、支持和要求一线教师开发微课资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微课教学的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微课资源的粗制滥造、简单使用和低效利用更是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质疑。发展性评价倡导“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分析视角。
一、发展性评价视域下的微课教学内涵
发展性评价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倡导合作、探究,强调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1]。发展性评价侧重三维教学目标的协调与统一,既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力求通过分析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寻找到学生经验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增长点。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多渠道地获取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行为。
微课教学是以微缩的教学空间和精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或知识要点而开发的网络视频课程[2]。在发展性评价的视域下,微课教学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微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
微课不是传统课堂和长时段教学视频的随意裁剪,它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得以延伸,包含着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堂作业等课程要素以及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微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的目标任务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水平出发,围绕知识与方法、思维与情感、思想与行为的整合,建构出简明的教学主题与清晰的教学流程。
(二)微课是教学智慧与学習激情的精彩绽放
微课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师生关系具有微传播的特性。微课教学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内容的拟像、教学场域的建构、教学情感的传播、教学效果的测量。微课教学的机巧在于将教师的慧心与学生的出神塑造成一个个难以磨灭的教学场景,以零散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片段构成互联网时代师与生、教与学、人与网之间的一道道在线景观,让师生获得教书育人、生活学习的审美体验。
(三)微课坚持师生互动互促的发展性评价
教学评价发挥着导向、激励和改进的作用。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对于提高教师开发微课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极其关键。谁都愿意上好十分钟的课,谁都愿意听好十分钟的课。运用发展性评价理念,开展微课教学的诊断与测评,最为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来检验微课教学的过程和环节,考察微课教学是否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否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意识,是否关照了学生经历微课教学时的内心感受。
二、发展性评价视域下的微课教学的影响因素与现状分析
微课教学应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水平、信息素养是决定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教学质量的主导性因素;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教师督促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是决定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教学质量的主体性因素;教学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和评价体系构成了影响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教学质量的约束性条件。综观当下的微课教学,制约微课教学的三大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
(一)教师尚未形成与微课教学相符合的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是教师对于教学知识、教学过程所秉持的根本看法和思想观点。教学信念影响着教师关于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规律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执行。在高校科研重于教研的评价导向下,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微课教学的实际要求不相符合。一些教师缺乏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缺乏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缺乏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件依赖症和信息技术的本领恐慌。
(二)学生尚未形成与微课教学相匹配的学习动机
微课教学旨在通过创造教育的微生活、微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和参与式学习机会。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赖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及其相应的学习归因、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在微课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下,考试、考证、升学、求职仍然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当微课得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时,“不断线、连成景”的微课平台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师开发微课的热情和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三)学校尚未创设与微课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微课不是单独的课堂教学形态,而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微课教学需要特定的网络教学环境与课堂教学条件。现行的教学环境下,一些学校缺乏微课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微课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开发的微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有限的微课教室和智能化平台并不能为师生提供开展微课教学的经常性机会;另一方面,突击式、应景式的微课活动,缺乏对微课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微课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失调。
三、发展性评价视域下的微课教学设计要求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景观,以互动、共创、共享的教育场景为翻转课堂与摹课教学的开展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发展性评价视域下,微课教学设计须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加强需求与供给侧分析,坚持兼容教学要素的结构最优化原则,促进教与学双方的同向发展。
(一)借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互联网思维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形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以及学生与媒介之间的多层次关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景观,微课教学设计须要借鉴互联网思维,运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重构开展多元化互动教学。在这一意义上,微课不是孤立的十分钟课堂,而是网络环境下长期的虚拟教学实践活动。微课教学设计要把握微课的虚拟化、社会化、交际化特征,以校园网、课程网为依托,增强微课教学的互动性、发展性、创新性。既要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教育个性、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更要在微课教学中通过小组互动、聊天室、在线会议、BBS、E-mail、朋友圈等方式建构教学共同体。
(二)加强微课教学的需求与供给侧分析
经济学认为,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并不能构成有效需求。人们面对物品偏好、物品价格和自身收入,总会选择负担得起的最佳物品,在预算约束的框架下形成最合理的无差异曲线。这种满足消费需求的优化选择表明,需求是在欲望驱动下产生的有条件的、可行的、最优的选择[3]。互联网时代,开展微课教学是教师创新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微课教学必须围绕需求与供给侧开展微课的前端分析。一方面,微课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能够迅速地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纳入到学习者本人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现存框架之中。另一方面,微课教学要考虑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防止微课教学的要求超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
(三)坚持兼容教学要素的结构最优化原则
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动态、平衡的课堂环境,兼容各个教学要素并自发地调节教学要素的结构,发挥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作用。任何教学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教学系统的断裂、教学结构的失衡与教学目标的偏离[4]。微课“课微不小”。微课应坚持小课大上,见微知著,显山露水。微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策略、课程评价、教学信念等构成了生态链条,只有形成教学要素之间最优化的教学结构,才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平衡,发挥微课在重组课堂结构,实现课堂翻转,开展慕课教学并保持教学要素相对稳定过程中的作用。
(四)促进教与学双方的同向发展
微课是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教师技能与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微课为师生建构了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教学试验场”。开展微课教学设计,解决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学信念、学习动机、教学环境方面的失調问题,既要优化教师的教学观,增强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信念和专业能力,又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志,优化学生的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策略,还要不断改善微课教学的硬件设施与服务质量,为微课教学的开展提供物质、精神、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强大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3).
[3][美]曼昆;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