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
2018-04-25崔士祥
崔士祥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传播,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多元巨变,影视艺术作品的内容载体和表现形式,大学生的接受欣赏与审美视野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正处于建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不可估量。影视艺术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双重效应:好作品能使原本僵硬教条的政治理论鲜明生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传播;某些媚俗低级作品扭曲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人格理想,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近年来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建议和改善途径。
一、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耕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代会上说:“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2]从高校教育到文化传播战线,习总书记都非常关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去北师大和北大等高校座谈讲话,启发青年走正路、行大道,走好人生每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是关系培养什么样人的核心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3]思想价值与人生之路紧密联系,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做小事与善观大势。
其次是关系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坚定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责无旁贷,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文化作品龙蛇混杂,各类影视作品以最直观的视觉方式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再次是关系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影视作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枪杆子于革命政权的影响,切莫小觑与吸附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5]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塑造,都是在现实中逐渐形成,是在理论与实践融合而成。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更加丰富的手段,“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6]。为此,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分析、研究影视文化作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趋利避害,牢牢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艺术情操,树立真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文化自信。
二、 传播核心价值观: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优秀而又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影视作品,具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影视作品具有直观性、感官冲击性等特征,能够将文化、阶级、人物性格等抽象意识形态以视听形式直达观看对象的内心深处,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一致的价值内容与构成要素。
首先是传播政治意识与社会信念来构建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7]一些科普、科幻、政治题材、革命战争、人文历史等影视作品,具备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淮海战役》《建党伟业》《火星救援》《天安门》《钱学森》《中国1978》等。
其次是塑造人格与品性修养来构建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在基于对事物和社会一定认知和理解上,作出的判断或抉择,體现了个体的道德和伦理修养,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人格差异既影响了个体对世界和社会的判断,也影响着自我认同,使得相同影视作品产生不同个体影响的最大变数。影视作品通常采用艺术化处理,塑造人物个性,为观众树立榜样,以达到强化某类人物品质的目的。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质朴勇敢与永不放弃,《亮剑》中的敢于“亮剑精神”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打精神,《雷锋》的乐于助人与忘我精神,《焦裕禄》的人民公仆形象与牺牲自我精神,《钱学森》的爱国主义与钻研科学精神,都是优秀人物的学习楷模。
再次是调和社会关系与情感动机来稳定性格特征。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决定了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情感品质。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相应题材达到调和社会关系,稳定情感动机的作用。此类影视作品主要以家庭、爱情等情感类为主,如《和你在一起》《美丽人生》《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家庭亲情,《滚蛋吧肿瘤君》《侧耳倾听》的爱情励志,《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的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鼓手》《中国合伙人》的友情或励志成功类作品,多样化的作品可以丰富发展青年情感。
三、 噪音干扰与态度免疫: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困境
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有润滑剂也有冲突矛盾。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圭尔(McGuire)提出了态度免疫(Attitude Inoculation)理论,认为用一个相对弱的说服影响个体的某个态度,不但难以改变个体态度的目的,还可能强化个体原有态度,对后来的说服刺激产生更大抵制。“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影视作品的创新与价值的融合,必须根植于大地与人民心理期待,否则枯燥的理念传播只能适得其反。
首先是由影视作品多元化意识形态特征决定。当前,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大量影视作品不断突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形成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反映不同认识、观点、价值观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特征。例如在政治理念领域,《纸牌屋》《失控陪审团》《东京审判》《动物庄园》《1984》等影视作品引入了大量国外政治理念;道德伦理方面,《苹果》《色戒》《斯巴达克斯》《权力的游戏》等作品丰富了观众的精神需求。
其次是由大学生阶段性思想特征决定。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认知结构正由书本上的理论认知向社会实践知识转移;生理成熟的同时,由于缺乏物质基础,社会成熟与情感成熟还处于成长初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描述的青少年,在经历暴风雨之前,男主角先后信奉了好几个宗教。这表明在人格真正独立前,大学生信仰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自身经历而建立、迷失、回归或重构等过程。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传统主旋律影视作品正处于困境与转型中,“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其主流文化价值、正面文化价值必须借助于大众文化消費才能得以有效传播。换句话说,主流文化价值、正面文化价值的传播不是一个教育过程,而是文化消费过程”[9]。因此,只有不断深入理解大学生的思想阶段新特征,因势利导才能避免“态度免疫”。
四、 中心与外周路径:关注功能发挥的两个关键环节
我们要正确发挥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避免负面影响。首先是强化影视作品教育的中心路径,排除噪音干扰。在发挥中心路径过程中,影视作品创作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电影大师菲尔德所言:“一个电影的导演可能用一部很好的剧本拍出一部很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可能用一部糟糕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好的影片。这说明,剧本在电影中所起的正是‘基础的作用。”[10]
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限于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以陶冶人格,美化道德,促进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题材,逐渐被大学生更愿意观看和接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作品传播,悄无声息,做大细而精,才能使人信服愉悦。另一方面要强化影视作品评论。影视批评是影视创作的一面镜子和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实中总存在千万个体差异,对影视作品产生错误理解而不能洞悉其真正价值,仅从欣赏电影的画面、情节、故事等表象,不能透过画面看出其背后的本质意义,也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是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避免态度免疫。相对中心路径,外周路径更强调直觉与外部线索,具有内隐性,通常能引起短暂而浅显的态度改变。因此,外周路径常常作为中心路径的配套手段予以综合运用。如电影《开国大典》《建党伟业》,集中大量的影视明星,对吸引观众关注作品起到了品牌作用。再如抗日电视剧《亮剑》与《太行山上》,原本普通的抗战题材作品,因为在人物性格的经典刻画,制作作品的精良细致,无论在观影规模,还是作品宣传的“亮剑精神”与“太行精神”等方面都深入人心。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面对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激荡化的文化环境,大学生的差异性、变异性、泛化性明显变大。值此愈演愈烈的思想、观念变化趋势,如何有效的顺应时代潮流,结合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教育媒介,发挥电影艺术教育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塑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培育健康积极的身心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和社会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11-30.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5]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新华网,2014-09-10.
[6][7][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10-15.
[9](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81-82.
[10]饶曙光等.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