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逐地平线

2018-04-25肖光豁

当代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盲故土翠翠

肖光豁

二月,和风送暖,收到好友岳德彬先生邮来他的诗文选《今生有约》。

他的诗集《行吟都柳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出版了。那时的他,远离故土,在黔东南的一个县打拼,是一个真正的行吟者。

我和德彬交往多年,知之较深。年轻时,他读高一,我读初中,他高我两级;文革突来,我们便都辍学了。之后,我们颠沛流离,各自东西。1970年,我们一起上了湘黔铁路当民工。不同的是,他文质彬彬,被干部们看中,专事宣传工作;而我,不修边幅,只能老老实实地下苦力。

为此,我曾经调侃过:德彬在文人眼中是文人,在文盲眼中还是文人;我呢?在文人眼中是文人,在文盲眼中就是文盲。

十年文革,我认认真真地学了好多种手艺;德彬则不同,一直认认真真地在文学路上追逐着。在当时,那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我以为,那是在追逐地平线,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地平线。

吃着素菜南瓜糙米饭,穿着薄衣单裤破胶鞋,追逐着朝晖落霞白云苍狗,寻找着智慧禅机菩提树。他没有放弃过文学。

西边的地平线,是以往;东边的地平线,是未来。那时的德彬,对于文学,应该是一种出自天然爱好的追逐,他在努力地追。

终于,1978年,他的第一首诗歌《金秋赋》被刊载在《贵州日报》上。那时,他依然是一个食不果腹的代课教师。

后来,我高考成功进入高校,有了稳定的工作,德彬却还在艰难中。我们都不安分,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故土来到安顺,他也离开了故土去了黔东南,然后又于九十年代来到安顺,我们又在安顺重逢。

他当过县文联主席、当过记者、当过报刊编辑,一生都在和文字打交道。

读着他的诗歌,你可以读得到字句间丰满地浸润着的古文功底,请看他的《金秋赋》里的两句:

锄禾,禾苗在咱心上绿

抗旱,河水在咱肩上流

读他的诗歌,你便读得到蠕动于作品中的灵魂,或张扬奔放,或深沉思考,或热情歌唱,或轻声悲吟……

再看看他的《雨夜忆亡母》:

一层薄土

两个世界

从此母子相隔

不知詩人出于何种考虑,这两首诗都没有选入本集子中,只是,我永远记得。前一首给我的感觉是美丽,后一首给我的感觉是震撼。

作为诗人,思维可以上天入地、可以追索洪荒,也可以汇入人群、可以宏观天下,也可以微观毫末。

请看《翠翠》,诗人将沈从文笔下的人物翠翠录入诗中,关注其命运走向,只是时代变了,翠翠的渡船也变成了中巴,工具不同,命运却相似——

山南海北的游客

站在爷爷翠翠和狗的小小渡口

痴痴迷迷地遥想远远的那个翠翠

却不认得站在眼前的翠翠

是谁

散文诗《探秘都柳江》中的“都柳江,因你岸边那不屈不挠的根,因你熬着漫长等待的沙滩,因你预埋风险的流程和推动木筏的白浪,还有播种爱恨情仇的山歌,我深深挚爱你”——将大自然、大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

《落日》一诗中“在最后一抹残红泯灭的刹那/不管算起点还是算终点/都是我的一场血祭”;《空椅》感慨人生:“偿还由来已久的宿愿/有一种情结/在时间和空间的化境里心无旁骛”、“忘记才好/既在红尘之中/又在红尘之外/空即是有/人眼中的不存在便是你的存在”——将佛学境界化而入诗,更赋以新意,写出了生命体悟和灵魂色彩,内涵深,张力大,语言优美,远非那种辞藻华丽的无病呻吟可比。

书中还有几篇德彬写的文学评论,都很精彩,切合所评作品的实际,因为评论者就是诗人。“内行看门道”,那些诗评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最要紧的不是字句的华丽洗炼,而是作品的灵魂。而作品的灵魂则不是轻易可得的,我以为,真正的佳品,只能在冰与火中方能拾掇得到。

有句话说得好:苦难是一种财富。德彬富有这种财富,曾经酸甜苦辣,曾经走投无路……

当然,有了这种财富,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诗人,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赞同清代诗人袁枚的“性灵说”。袁枚认为诗人须有灵性,德彬就具有这种灵性。

我们需要在德彬身上学习的,是他的勤奋与努力;我们需要追比的,是我们的同行者的勤奋与努力。

如今,德彬已经退休,作为一个诗人,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追逐着,追逐那一道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地平线,这也许是一个诗人的宿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诗人在追逐,当今的诗人们也在追逐,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正是这种一代代的接力追逐,造就了中国诗歌的伟大殿堂。

追在最前面的人,不经意间,成为了后面追逐者的地平线。

猜你喜欢

文盲故土翠翠
《假文盲》的启示
步量故土,史述吾乡吾民
星光
“新文盲时代”
翠翠
翠翠的心事
离故土
明证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