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018-04-25余国静
余国静
[摘 要] 摄影和美术是姊妹艺术,在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实践中,利用摄影和影像语言的特点,结合影像直观、感性、轻松和奇观式的表意系统,将影像引入到中学生的美术教育中,符合中学学生认知阶段的特征,不仅有利于艺术的传播,更有利于提高中学美术教学实践效果,使学生大大提高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关键词] 影像;中学美术;教学实践
在这个科技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对中学生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摄影以及影像无疑是最好的媒介形式。据企鹅智酷调查数据显示,微信2017年9月日均登录9.02億人,其中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次数为6800万次。由数据可以看出,摄影和影像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是非常受欢迎的。自媒体高度发达,使得影像的产生便捷而迅速,影像已经超越现象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据企鹅智酷调查微信用户显示,微信用户中近20%为学生,他们利用微信50%以上是看“朋友圈”的图片。 影像这种表意体系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摄影影像的功能和意义。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所说的那样: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读图有利于他们理解并吸收知识。
一、影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学美术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摄影和美术是姊妹艺术,这注定了摄影所产生的影像一定和美术有着密切的关联。摄影影像以图片、影视等形态结合现代媒体正在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摄影成为一种新的载体,建立了新的中学美术教育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正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中学生的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种美学鉴赏和简单绘画技巧的形式之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美的感受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
1.提高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
摄影拍摄出的影像和美术的影像都是一种影像语言,有着自己的语言体系和叙事方式。影像是培养中学生影像表达和创造力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摄影之于影像产生无疑是简单、快捷和有效的。让中学生理解如何利用影像表达自我和利用影像来叙事,是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任务。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生产出的学生作品也是一种影像,但是这种影像的生产周期要长,不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反复理解并练习影像的表达,而现代摄影快速拍摄影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美术教育中,利用现代摄影的影像可以反复练习中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和影像叙事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就是思维方式跳跃、活泼,因此中学美术教育要借助美术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一般的中学美术局限于在课堂之上,可以学习的美术类型也就受到限制。摄影的影像作品具有纪实性和视觉延伸的特性,摄影使得远在千万里以外的事物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通过静态或者动态的影像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利用现在虚拟现实VR、AR技术将一些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景象“放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利用多媒体结合摄影影像的美术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中学的美术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自觉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摄影影像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静态的平面影像,还包括动态影像,比如视频。现在科技的发展,使得获得动态视频影像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中学生是一个对新事物保持高度新鲜感的群体,他们可以很快利用现代智能设备获得简单的视频。中学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入动态影像的创作,如短视频的创作。将拍摄视频短片引入中学美术教育中,既可以很快地促使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很快建立起团队合作的意识,又可以在实际的合作中逐渐增强同学间团队协同的能力。
二、摄影影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优势
摄影和美术同为视觉艺术,在艺术本源上是一家。摄影的镜头语言、构图形式、色彩表达、鉴赏要求、对比和意境等方面的原理和要求与美术创作有很多共通之处,摄影影像作品还可使美术在创作中得以启示。除了摄影的技术层面的应用,摄影的影像本体语言的应用同样可以和中学美术教育进行结合。因此,影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应用相对于其他形式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原因如下:
1.摄影影像获得方式和美术是姊妹艺术
摄影的拍摄过程中,要研究镜头的成像特点、色彩表达、构图方法等和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透视、色彩、构图等技法研究如出一辙。摄影运用这些技法获得影像更为便捷,这样快速获得的影像艺术可以迅速地应用到美术教学课堂之中。
2.摄影影像直观简洁使中学美术更加通俗易懂
影像语言简洁、直观,通俗易懂,有利于突破中学生年龄认知能力限制,有效提高中学生美术教育中抽象知识的认知效果。中学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充分尊重中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结合现代中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教育。美术教育中很多抽象理念,对于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一下子记住和理解这些是很困难的事情,此时运用影像这种语言形式会有利于中学生对美术学习中抽象理念知识的理解。
3.摄影影像容易与现代媒介结合应用于美术教学中
影像容易和现代媒体结合,有利于中学美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更好地被中学生接受并在他们中间传播。受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对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影像元素,与中学美术相结合,达到利于中学生接受的,并可以在学生中间传播的方式。中学美术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将所学知识在学生之间交流,现在的中学生群体可以充分利用影像这个媒介,将所学知识转换成影像,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展示,这样既可以满足中学生将自己所学成果展示给同龄人,又极大地给中学生带来了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摄影影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摄影和美术的渊源已久,没有哪一门艺术可以像摄影在美术中的应用之如此紧密广泛。摄影中镜头、色彩、构图和媒体结合等方面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之中。摄影影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包含影像技法层面的应用和影像本体语言层面的应用。
(一)影像技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1.摄影镜头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美术教育是一门造型艺术,而摄影镜头在不同焦距段也有不同的造型效果。中学美术教育可利用不同摄影镜头成像效果来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比如摄影镜头的短焦距段造型特点是视角范围大,可以表现开阔空间和宏大的场景,这一特点适合美术造型中一些多层景物和全景画面场景的应用。美术教育中利用摄影短焦距镜头获得的夸张变形的画面效果形成某种特殊的表现意义来创作美术作品。摄影中一般会利用广角摄影镜头景深大、透视效果强的特点,用于表现纵深空间效果,短焦距鏡头改变景物空间透视关系的能力不仅反映在画面的深度空间上,也反映在画面的纵横两度的关系上。美术教育在造型的练习上可以利用短焦距变形夸张的造型效果,使得被造型的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并以一种对客观景物变形和夸张的造型效果撞击受众的审美心境,赋予画面以某种特殊的意义。
摄影镜头不同焦距段可以产生不同的景深效果,中学美术教育中可以利用摄影镜头产生的直观效果,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摄影者在经营画面的时候,会利用不同镜头焦距段产生的不同虚实效果,使得镜头前的景物空间呈现“立体的、多层的、多意性”的造型效果,中学美术课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镜头的直观效果来引导学生,利用画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体清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虚实对比效果,造成虚实美,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画面的虚实效果。比如摄影镜头在不同的焦距段可以使得画面产生不同的虚实效果,这种不同程度的虚实效果对画面的影响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阶段性特点,就可以利用这样的镜头拍摄出的画面直观地帮助中学生理解和认知怎样处理画面的虚实效果,以及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不同程度的虚实会对美术画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摄影色彩在中学美术教育上的应用
视觉艺术画面中的色彩总是受到物体的固有色彩和环境色彩的影响。物体的固有色彩容易理解,也好表现,但是在美术实践中画面环境色彩对物体的影响和表现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这时候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摄影色彩表达的直观便捷,将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表现出的形态、同一物体在一天中不同的光线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以及同一物体在同一光线下不同的色温状态表现出来的效果都直观地拍摄下来呈现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直观的呈现来很好地理解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从而帮助中学生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在生活中,不同的色彩——无论是在摄影画面还是在绘画作品中,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摄影中色彩表现和获得方式多样便捷,这正好可以运用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之中。
3.摄影构图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摄影和美术最大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需要精心的画面经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图。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共通之处在于所有的作品构图需要在意的不仅是“三分法、井字构图、黄金分割线”等表面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看作品的主题和主体适合什么样的表达形式。中国画论上讲:“画有法,画无定法。”绘画实践中画面的构图也是如此。摄影构图和绘画构图一样,有一些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现在人们所能接受的一般法则,随着表达主题的不同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常常会有例外——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摄影构图在美术教学实践的应用中,首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拍摄下来,接着将这些画面展现给学生观摩,从而使学生在观摩中领悟同一物体不同位置的安排给人带来的不同体验。比如一幅带肩的人物画面,一般说来,人物的面部在整个画幅中的位置不宜太偏上、太偏下、太偏左或者太偏右,而且,被摄者的面部假若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转向画面的一侧,那么,其视线前方比脑后要留出稍大的空间,以免产生局促碰壁之感。可是在现在的一些画面表现上,有很多画面大胆打破前面公认的规律,将人物的面部处于画幅的一隅,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并使它没有既定的公式,这样的画面在现在环境下看来也丝毫没有违和感,同样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在构图上可以利用摄影构图的便捷快速而大胆尝试和实验,从而可以在实践中反复练习。
(二)影像本体语言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1.摄影影像与本土艺术联姻,扩大中学美术教育的实践内容
中学美术教育不要“舍近求远”,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实际生活中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美,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氛围,避免凭空创造的“美”。这种利用影像结合本土文化的形式对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作为中学的美术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任教区域的民间艺术影像资源充分掌握,不仅仅是简单地从美术方面掌握,更要懂得这些影像所承载的具体历史文化内涵。教师自己是一个可以将传统艺术文化和影像结合起来的专家,才有可能将这些传统艺术文化结合影像传授给学生。
2.影像语言与社会媒体结合,扩大中学生美术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中学美术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不能简单的是学校的事情,而应该是“行为、知识、价值体系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位一体的结果……”中学生在家里和学校对接的“美育”受教育机会很少,少了社会大众传媒与家庭这两者因素结合的中学美术教育有很多缺失。身处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学校所学将信将疑,有些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时候,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利用家庭中可以接触到的影像媒介如电视、网络等,依据孩子对所学到东西的想法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可以比较透彻地明白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层含义。相应的社会媒体如电视等也要制定相关节目进行配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达到 “三位一体”的效果。比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优美的视频画面等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的好时机。中学美术教育怎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社会主流媒体要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好以后,学生对所学美育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印象,这个时候社会上的各类媒体和主要宣传渠道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致的强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才可能达到较好的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效果。
3.影像与自媒体结合,寻求符合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
据企鹅智酷2017年最新研究显示,愿意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的人群占76.2%,其中愿意和同学交流互动的有26.5%。中学生处于一个对周围新鲜事物保持高度新鲜感的年龄阶段,中学生对微信等自媒体十分感兴趣,且愿意在上面花大量的时间。对于中学美术教育,首先可以借助新媒体,利用影像媒介将中学美术教育积极与新媒体结合,将美术的一些技法教学等由课堂搬到手机这种自媒体上,让学生对技法的理解可以在学生自己的“圈”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其次,利用影像结合自媒体,在自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美术作品。有时候文字不如影像媒介直观,所谓“一图胜千言”正是如此。据企鹅智酷调查显示,“90后、00后”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状态非常普遍,分享后和自己的同学互动的最多,分享后没有互动会失落。这些分享内容中,他们更喜欢图片相关的内容。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借助影像媒介,在自媒体平台上加以展示和传播。由于美术是“视觉化”造型艺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探讨和交流,这个时候利用影像媒介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需求在自媒体上就很容易实现。比如建立课程群加以探讨,建立公众号实现“网上展厅”的展览等。中学美术教育如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结合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4.将美术教育与网络视频关联,适应中学阶段的认知特点
据企鹅智酷·新生代网民研究院对年轻受众调查分析得出,年轻人对视频、动图等多媒体的动态信息更加愿意接受,其中2.8%的年轻受众每天都会看视频,视频网站在年轻人中的渗透率高达90.6%,特别是2—5分钟的视频在年轻受众中最受欢迎。中学美术教育课程要抓住这个特点,制作出相应的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视频,改变以往的以课堂说教形式居多的教学方法,从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出发,制作出符合學生心理接受的网络视频。现在中学美术教育要结合现代的媒体技术,将手机、电脑、电视多屏融合起来进行,充分发挥影像力量的最大优势来提高中学美术教育的成果。
“视觉的冲击使得我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从图像事实中接受大量信息的习惯。”影像对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独立形态来讲述故事和表达感情”的媒介,当“电视、电脑的娱乐性、丰富性、刺激性毫无悬念地打败了传统”的时候,对中学美术教育就要顺势而为,利用中学生喜欢“图”这个特点,将美术教育和影像进行结合,以提高中学美术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ttp://tech.qq.com/a/20160321/030364.htm.
[2]http://tech.qq.com/a/20160321/007049.htm#p=25.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01/20/14350914_365547761.shtml.
[4]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724972975.aspx.
[5]http://tech.qq.com/original/archives/a126.html.
[6]http://www.sohu.com/a/112269759_483389.
[7]方薰.山静居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27.
[8]容中逵.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65.
[9]刘波.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J].编辑学刊,2005,(1):34.
[10]胡清波.晚清年画的文图关系研究[J].民俗研究,2016,(4):121.
[11]林川.乡土的意义与乡土教育模式的转换[J].浙江学刊,2009,(2):81.
[12]程然.读图时代的中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3,(30)17.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