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

2018-04-25王何

神州·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王何

摘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一。 而浐灞生态区在西安的城市扩张中,其生态变化和演进决定着整个西安市的生态版图,本文通过选取秦汉、隋唐、明清、当代四个时点,研究浐灞二水在较长历史阶段中的人水关系变化来解释其演进过程。

关键词:浐灞;环境史;生态文明建设

在以“水”为城市文化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中,西安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而对于长安八水中的浐灞,以往对其河流生态的演进过程研究,河道变迁是其主要研究对象。从环境史角度对其河流生态演进的研究甚少,笔者试对其从人与水关系互动影响的角度来研究其过程。

一、浐灞地区的历史环境

远古时期,人口数量很少,关中和秦岭都被森林所覆盖,关中北部诸山和南面秦岭林木郁郁葱葱,《诗经》记载了秦岭繁多的树木种类,有桑、祀、拷、构,还有条、梅,以及苞栋、苞木等。战国末年,关中被誉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秦以后,浐灞所处区域基本上属京兆尹管辖,西汉时,京兆尹人口较多,当时作为全国的都城,十分兴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大,西晋时,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原来繁华锦绣的京兆地区人口锐减,从而使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唐代,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将近二百万,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唐天宝年间,长安周围已无巨木可伐,要远到岚今山西岚县北、胜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州才能取得。而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长安成为地区性政治中心,人口数量下降,比西汉时还要少。不过,由于唐代影响太大,即使宋代有所恢复,环境所受到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采取鼓励人口的措施,实行减税政策,人口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時期。为解决生计问题,人们只能砍林伐木,破坏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一旦遭遇干旱,“沪溺二水皆涸,洋濡洛应作佼三水,亦仅细流涓涓矣”。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塞川,不独黄流横溢,虽小川如溺、沪诸水,亦多淤塞溃决。”

二、人与流域文化的关系

若提起浐灞地区的文化,必然要提到的是灞桥文化。

(1)浐灞流域的历史变迁

灞河古称滋水,早在秦汉时,就已有大桥建在灞河之上,其名曰灞桥。其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向5 公里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此桥也是汉长安通向东部地区的交通要道。此时间段史书中对灞河的记载不少,《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洋、涝、径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不过,由于《汉书·地理志》的一句话,引起了后世的诸多争议“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也就是说,汉代南陵县有沂水出于蓝田谷,至灞陵汇入灞水。

(2)关中八景中的“灞柳风雪”

灞水两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宜于柳树的生长,早在秦汉时期灞水两岸应该已经广植柳树,到了春天,灞水两岸水波荡漆,柳枝飞舞,柳絮轻荡,风光应该十分秀丽,西汉时期常于春季在灞水岸边进行祓禊活动,与灞水两岸的美丽风景可能也有些许联系。东晋谢道锡一句“未若柳絮随风起”以柳絮喻风雪,被传为千古佳话,自此之后诸多文人都将柳与雪意境相连,灞水之柳也随之逐渐被意化为灞柳风雪。

如今,由于城市建设等诸多原因,灞柳风雪早已不复当年景致,但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并未被人们忘记,恢复灞柳风雪胜景也为诸多人所企盼。

(3)折柳赠别

灞桥是古代长安城东最为重要的迎宾、送别场所,历史上在这里上演了无数场的相送别离。古人之所以选定灞桥作为送别之地,与这里所处的位置是分不开的。

灞桥作为古人送别的重要场所,同时又广植柳树,所以自然与折柳送别风俗有着密切联系,灞柳送别使得灞柳文化除了灞柳风雪的美景外,又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灞柳送别也成为了古代送别文学题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如李白的《忆秦娥》,其中的“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明确写出了唐人在灞桥折柳送别的场景;今人也不乏追忆灞桥折柳的诗词,例如赵锦文的《灞桥柳吟》、秦子卿的《灞柳风雪》等。众多的灞柳送别诗词使得灞桥折柳送别的风俗更具影响力,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灞柳送别诗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灞柳文化的内涵。

三、对当代的启示

浐灞地区作为西安周边十分重要的区域,其自然环境中气候、植被等诸多方面在历史上的变迁与整个关中地区大体一致;而位于浐灞地区范围内的浐、灞二水,受当地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在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虽然如此,但其自然条件在目前西安市内整体而言比较优越,适宜于人类居住。而以浐灞地区的地理环境为依托,它在历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人与生态还有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笔者大致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浐灞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互动。如果没有浐、灞二水的滋养,该地区便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不可能在之后诞生的出关中地区灿烂的古都文化。浐灞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人类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了当地自然环境,在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过程中,人地的互动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二,历史上浐灞地区的地位与长安的兴衰密切相关。历史上浐灞地区是长安的东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军事、文化地位。从文中的论述可知,当长安作为都城时,浐灞地区的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就特别突出,这一地区也备受重视;而当长安失去都城地位时,浐灞地区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因此,可以说浐灞地区的地位与长安的兴衰密切相关。

再着眼现在,浐灞地区范围内的浐灞生态区是目前西安市开发的重点区域,其目标是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创业的国家级城市生态新区。要使这一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关注浐灞地区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充分发掘其历史内涵,总结其环境变迁中的经验教训,才能使这一地区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和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