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歙砚籽料的艺术创作

2018-04-25欧阳英子

神州·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籽料创作理念歙砚

欧阳英子

摘要:歙砚,又叫龙尾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古歙州所辖婺源龙尾山而得名,由于其质地不轻不燥,温润如玉,研磨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深得历代帝王重视和文人骚客的喜爱,其制作在唐宋时期达到艺术顶峰。

关键词:歙砚;籽料;创作理念

歙砚石料开采的地方叫龙尾山,亦称砚山(今属江西婺源所辖),山脚下的溪流叫芙蓉溪,徽州府西去百余里,由此可见砚山在古代所處位置十分偏僻,古代开采全靠人工,非常艰辛,砚石尤为珍贵。历朝以来的多次开采,特别是建国后七八十年代的大规模挖掘,造成资源枯竭的现象日益严重,到现今,那些古矿坑已经被掩埋,更谈不上开发和挖掘。这一弥足珍贵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令人扼腕叹息。让人惊喜的是,在2000年左右,人们在矿坑的下面的芙蓉溪里发现了一些可以制砚的原料,这就是我要说的籽料,芙蓉溪里的籽料资源是有限的,近些年在河道以及附近的农田也为了开采籽料而被挖空,然而籽料的价格却依然一涨再涨。面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的资源,我们如何利用好它,使之尽量能够被合理的利用,笔者通过十几年的雕刻实践,略有心得,总结了一下,与大家共享,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古人在开坑和制作时期因各种原因,有些砚石进入了矿坑下的溪水中,这些砚石落入河流后被河水长期的浸润冲刷,又在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搬运等最终形成一枚枚晶莹剔透,颜色丰富,光滑少菱的卵石。对于坑料来说,籽石有其独特之处,经过河水千百年的冲刷和浸泡,令其形成了外在的包浆,催化内在的品质优化。从外表上看,卵石的造型更饱满圆润;在长期的卵化过程中,有水对砚石的长期浸泡也有砚石本身的所含矿物质的自身浸润,慢慢的在砚石表面自然染色,沁色及结晶着,进而形成五彩斑斓具有珍珠般光泽的石皮,磨开石皮后可见砚石部份或全部呈半透明状,并有较好的折光,质如美玉,神现通灵。因此好的籽石无论外观和品质都比同期开采的砚石更优秀,更细润更易发墨,好的籽石具备了所有优质砚石的美好品质,另其色彩丰富的表皮,为雕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间,提升了欣赏,把玩和收藏的价值。因其来之不易而弥足珍贵。

每一块籽料因为造型不同,纹理不同,大小不同,在雕的过程中又不能随意破坏其完整性,于是精心设计、量身订制就成为了必然,这就对设计者的美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雕是就为了遮掩石头原有不足,弥补石料的缺陷。这就决定了雕刻一定是为石料增色增彩“锦上添花”,而绝非卖弄技巧,甚至画蛇添足。之所以“雕以简为优”,其根本就是雕刻不添一分累赘,不加任何多余,也不过度穿凿,一定要简明精炼,恰到好处,妙刻其精其准为原则。作为刻砚人,我深知雕刻艺术讲求造型丰满圆润,形体简洁精炼,雕凿似有似无,极其自然无痕。要注重对石材的依形就势,即根据石材的形状、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创作,依色取巧,看形就势,让石头的自然材质与精湛雕刻浑然一体。当然石头雕刻创作的艺术水平最终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艺术功力。只有具有超凡艺术水准的雕刻艺术家才能达到“简”为极致的境界。雕刻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构思之时的绞尽脑汁,创作之中的小心翼翼,作品完成的欣喜若狂。

每拿到一块石头,我都会仔细认真的把玩很久,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绝不随意动刀,因为那是对石头的一种亵渎,对艺术的亵渎,我一直遵循“不雕”的原则,所谓“不雕”,就是尽量不破坏籽料本身质朴的自然美感,而是想办法将这种美感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这个除了要求作者有较高的审美观,把握大局观的能力,还要求深厚的雕刻功底,有时候其实就是寥寥几刀,往往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雕”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保留原貌,因为大部分籽料都不完美,有的表面凹凸不平,有的表面非常疏松,所以在不破坏石头本身美感的前提下,适当的整形和剥离也是必须的,取大自然中事物的微妙之处来掩饰瑕疵。静态者如云纹,山石,松树或者伸出半个檐角的屋顶,需要有动感的话,就选流水,行人,行舟等等,根据纹理选择合适的设计。还有的籽料是

跟石英伴生在一起,有平行有横纵还有对角斜着伴生,我们要根据石头的纹理和伴生状况合理加以设计,不要随便将石英切除或者打磨平整,原生的石英层很圆滑自然,依然可以利用成大自然的任何物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见的悬崖、浪花甚至雪地等等,借势想象,如何把“势”给利用好,就得不拘一格发挥自由的想象空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顽石变美玉,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由于石头本身形状各异,对石头的设计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总得宗旨是不变的,就是尽量要体现出石头自身的美感,以不雕或者少雕的方式使砚雕走上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当然,如果是雕刻素砚,则是另一种砚雕方式,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但不管怎么设计和“不雕”,从我们最根本的技艺角度出发,我们的雕刻本应以高雅、细腻、圆融、流畅、文气为主,以形意神合一为上,将歙砚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创作巧思,托之以艺心,行之以刀法,以获得世人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上的共鸣。还砚为研,是为根本。要做成一方真正高雅的砚作,掌握传统工艺必不可少。而如何因形用艺,在恰当的位置施以适当的刀法,以最恰当的雕刻形式体现砚器之美,这才是我们砚雕者要终生学习、潜心修炼的。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砚已从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成使用和收藏相兼,现在砚除了使用收藏之外,有些小而设计雕刻精巧的把件成为了文人墨客和文房爱好者的案头把玩之物。它俨然成为把玩者一种精神的“物化”承载,与主人息息相通,涵养身性,彰显出主人独特的文化品位,而歙砚籽料的出现,为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也为我们广大歙砚雕刻者提供了更多的施展雕刻才能的空间。

我刻砚一直遵守“不雕”的要义,始终认为好的砚台应该是天然美同雕刻美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一味的求满,雕刻的最高境界为“不雕”,我努力让我雕刻的歙砚作品保持90%的天然美,力求达到简洁大方、质朴纯真、工尽石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籽料创作理念歙砚
第15届中国当代玉雕大师(籽料作品)拍卖会
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
以砚为生 与砚相伴—六砚斋主人凌红军自述
浅谈我国少儿节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歙砚再考
知玉珠宝店聚天地之灵气 凝日月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