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体建构在建筑学《空间构成》课程中的运用探索

2018-04-25陈虹羽魏留闯王婷婷熊平家

价值工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模型制作教学方向

陈虹羽 魏留闯 王婷婷 熊平家

摘要: 在建筑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过程与成果是由图纸和模型表达的。而模型制作在建筑设计构思和表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研究《空间构成》这门课程在建筑学本科传统教学体系下遇到的瓶颈,探讨建筑实体模型制作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前沿性,并对《空间构成》教学中的新方法、新思路做出讨论。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architecture, the design process and results are expressed by drawings and models. Mod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bottleneck encountered by the "Space Composition" course in the undergraduat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architecture,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architectural solid model making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poses new methods and new idea for the teaching of "Space Composition".

關键词: 实体建构;模型制作;教学方向

Key words: entity construction;model making;teaching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2-0244-03

0 引言

建筑学本科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主性较强的高素质人才。《空间构成》作为建筑学基本课程之一,一直是各高校建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程安排往往是给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并结合人体工学,学习有关人体尺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到设计中去,创作出优美的空间作品。

1 教学背景

1.1 背景起源

《空间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艺术设计课。“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课程体系。学院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平面、立面的创作能力,但是对于空间技法、空间认知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

1.2 教学方法

建筑学本科教育中,作为三大构成课程之一的《空间构成》是建筑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从借鉴国内外的教学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学生们进行原创性作品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平面转向立体的图学表达方式,以及系统的空间美学表达方法,探讨空间的构成和创想,学习基本的空间概念,继而用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视知觉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感作为理论支撑,用形式美法则对行空间形态对意念创造。要求同学们在把握从平面到立体构成的方法论后,再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

1.3 教学局限性

作为研究形态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空间构成》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工业造型、室内设计、雕塑、广告等设计业。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要求学生制作小型的模型作品,譬如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制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极具“空间艺术”性的。如图1所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建筑学构成学习与艺术专业构成学习的区别。即建筑学的空间构成学习范畴更关注的是对建筑形体、空间尺度的把握,而非过多的去权衡空间形式的特征性。而现高校建筑学《空间构成》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对空间立体造型的把握,在对该课程众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从过去的5年的教学任务中发现,常把小尺度的模型的制作作为主要的教学环节,见图2所示。较易出现在学习过程中将空间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内容进行混淆的情况,导致最后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立体构成是要求学生对三维立体空间进行表现,离不开对材料、工具、力学、工艺的把握,关注的是形体的呈现状态。而空间构成则侧重于空间尺度的把握,关注的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按照原始的教学任务就容易出现学生把空间构成的内容理解为立体构成的设计思路,往往不利于后期课程的开展情况。

传统的空间构成的成果要求常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用白色的卡纸、或者其他材料做 一个比例为1:100或者200的模型。设计本身具有抽象性与不定性,脱离了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不利于学生在构成训练中去感受真实的人体尺度,弱化了人以正常身体的尺度都感受实体空间的这一步骤。

2 实体建构

2.1 教学引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对《空间构成》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将“实体建构”引入教学的范畴中去。“实体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学构成手法中的真实建构。原指在立体造型中把握实体空间在某一距离、环境、角度、条件下所呈现的形态,既追求形态满足形与神的统一、又追求所创空间的人体尺度之复合。

将实体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引导到《空间构成》教学过程中,是想让学生通过建造实践,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及理性认识,理解建筑的物理特性。要求学生将实用性与美观性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空间组合与建筑造型相互契合的思维理解力。认识构成手法在实体建筑中的造型运用,研究探讨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与构成的关系,让学生对空间构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都有直观的感受。

2.2 1:1模型搭建

笔者设计了本校16年建筑学《空间构成》课程的任务布置。要求学生根据形式美法则,研究瓦楞纸特性,结合折纸手法,制作一片实体景观墙或者片墙组合而成的空间。占地面积不超过6个平方米,高度不限。在模型的搭建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步骤手法。对建筑形式与功能布局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更深的培养合理协调手(表现)能力与头脑(理解)力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制作真实模型的同时,体验、把握实体建筑的空间美、形态美,在真实尺度中推敲空间的功能性,并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如图3所示。

2.3 软件模拟

搭建实体模型光靠手绘是不够的,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增强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比如Sktech Up、3D Max等等。要求学生手脑并重,借助科技手段,利用软件来推敲模型体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体空间的创作步骤、丰富教学的互动内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内容。这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最初就要求学生同时开始制作电脑模型,例如在图3所示的模型作品完成之前,就已经在电脑上推敲好了三维的立体模型,如图4所示。在真实建构完成之前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4 体察观摩

在课程实践中,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风貌,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提高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建筑造型的塑造过程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笔者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带领学生赴云南省红河弥勒市东风韵土著巢进行教学实践考察活动。让学生们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让学生们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其通过观察、实际接触去发现建筑、感悟建筑,发现现实和生活中的精巧设计实例,体验建筑艺术的创作精华,经过消化和吸收后转化为自己课程设计的设计贮备。在考察调研中搜集并整理设计课程中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使学生们通过考察不断的升华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同学之间协作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考察中要求大家在遵守纪律,争取在考察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空间构成》的课程中去,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教学展望

改革后的《空间构成》設计训练作品最后都按照1:1的模型制作展现出来,在设计过程中着重关注建构形式、功能流线、人体尺度等与建筑实体构成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按照“人”的真实尺度去挖掘建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譬如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动静分区等等。如图5所示。在完成这个集“集体性、协作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创新型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过去传统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设计的目标调整为由学生自发组成团队进行创作。这需要学生们保持畅通的对接关系,不定期的开展设计作品交流、取长补短;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总结体验搭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得学生们不断探索更为适合模型搭建的有效办法和规律,注重建构过程的实效性,建立学生对团队合作的专业素养。

4 总结

在建筑学专业中,《空间构成》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一比一的模型搭建、对搭建模型过程中人体尺度的度量等一系列专业训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知识到实体建构认知的转化,有效提高学生对《空间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深度,并可以提升其手脑能力、思辨能力、设计素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空间构成》课程实践中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则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和,使制作成果具备更高的学术价值。通过笔者在文中对本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论述,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未来建筑学《空间构成》课程的开展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佳琼,陈兰娥.建筑学课程“空间构成”的教学改革探索初探[J].教改教法,2014(07):72-76.

[3]徐忠.基于环境分析的空间构成教学初探[J].科园月刊,教育教学,2010(19):54-55.

猜你喜欢

模型制作教学方向
MOOC背景下的高校ESP教学方向的研究
模型制作在展示课程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开放型”的模型制作实验教学模式
内蒙古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教学方向与特点
法语DELF(B2)水平测试笔试部分的分析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