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蔚县灯影戏传承保护现状的田野调查

2018-04-25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灯影蔚县家庄

陈 宁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自《庄子》“渔夫”篇中有“愚人畏影”①之说,古人已经注意到人与影的关联,之后,以“影”“形”著称的皮影艺术,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与文学、绘画、剪纸、雕刻、戏曲、戏剧等艺术形式始终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大到故事内容中的善恶分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标准,小到皮影中的唱词和念白,富有哲理性,通俗明了,成为民众的口头禅甚至座右铭。发展至今,在全国各省份的不同地区都活跃着不同流派的皮影戏、灯影戏。在不同地域人文环境中,皮影戏都承载着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在河北有滦州皮影、邯郸皮影、蔚县灯影三种。本文田野调查的对象,即是河北省蔚县的灯影戏。

蔚县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辖县,为更好地研究蔚县灯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笔者于2017年2月,专程前往蔚县进行田野调查,对蔚县灯影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期间,笔者还对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释迦寺内常驻演出的吕家庄灯影剧团的演出,进行了现场的录制拍摄。同时,笔者还有幸采访到了蔚县灯影戏第四代传承人王墉和王宏两位老师,在演出结束后,去到两位传承人家中进行口述史的采访。为了本次调研,笔者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不同场所进行发放。现将本次笔者田野调查的材料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百人问卷调查”所得出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究蔚县灯影戏这一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保与发展现状,并提出自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思考。笔者作为张家口市人,本着对本土艺术、家乡风情的热爱与眷恋,以求为家乡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蔚县灯影戏的由来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山西省的东北部,北京市的西北部,距京城180公里,沟通京冀、晋、蒙,总面积为3.68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高原、山地、平原三种地形,北倚长城,南接平川,三面环山;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张家口市境内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部分;清水河由北向南,将市区分为桥东区和桥东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张家口自古便是交通枢纽要塞,出了张家口,向西北方向是塞外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在此盘踞;走进张家口,向东南方向是中原腹地,大汉民族源远流长。回溯张家口的沿革史,实则早年名“张垣”。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该地守备官员张珍,在北城墙开口筑门,由此被称为“张家口”。

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变迁、朝代交迭、战乱纷争、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社会历史的动因,张家口见证了我国历史上数次人口迁徙,从明中期至清末,晋商发展迅速,山西省人口众多,粮食紧缺,又加上连年干旱等自然灾害原因,与此同时朝廷于蒙古草原地区的边界防范十分松懈,成千上万的晋、陕地区的民众,经张家口涌入北方草原地区,张家口成为北上塞外的重要通道。现今仍保存良好并成为地标性历史遗迹的大境门,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 “四大名关”,长城其他关口的命名中都用到“关”和“口”字,唯独张家口这个关口名曰“境门”,其中蕴藏着“商文化”和“武文化”双重寓意。从明朝隆庆5年起,贸易市场就形成于大境门外的元宝山一带,也被称作“贡市”和“茶马互市”,是我国北方国际贸易的内陆口岸,大量塞外蒙古草原地区的牲畜、奶制品与欧洲的药材、银饰品等在此与我国境内的丝绸、瓷器进行商贸。1927年,时任察哈尔督统的高维岳在大境门的门楣题字:“大好河山”,作为守卫京城的北大门,这里不仅是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商贸和文化交流的边口。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1909年,清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交通的便捷,进一步促进了张家口的发展,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积蓄了物质条件并奠定了经济基础。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灯影戏,就诞生在明末清初这个经济文化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段。

蔚县灯影戏的诞生地吕家庄,地处张家口市蔚县西南隅,是蔚县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村堡。因该村吕姓人数最多,所以村名为吕家庄。全村耕地面积约为7800亩,平坦肥沃的黄土地,是吕家庄世代村民安居乐业的根基,在这里,除了农业,没有其他产业作为经济支撑。庄堡内,当地人多为汉族和回族,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较大,只有南北堡门、黄土堆砌的堡墙遗址,还有残存的真武庙、龙王庙、释迦寺等古迹和寺庙,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宏伟高大的建筑,均为简朴的平房小院。正是世代生活于农耕文化氛围中的质朴农民,在农田耕种之闲,用朴实无华的灯影艺术形式,传达出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为子孙后辈留下了宝贵的乡土娱乐文化,成为蔚县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因此,吕家庄村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灯影戏之村。

早在明、清两代时期,吕家庄的灯影戏,就备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吕家庄的灯影戏,属于民间说唱艺术,民间说唱又叫“曲艺”,是一种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笔者采访的蔚县灯影戏第四代传承人王宏老师,曾对笔者回忆其师父王思武,为他们讲述蔚县灯影戏起源的事情,他回忆称,这个地方的灯影戏,是由陕西碗碗腔②灯影、蔚县秧歌、蔚县大戏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渗透之后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陕西大荔县一带,发生了连年旱灾,大量民众只得背井离乡,其中有一些表演“碗碗腔”的灯影艺人,他们东渡黄河,到达晋、冀两省之后,又分为东西两支,继续沿途表演灯影戏来谋求生计。西奔的一支,受到山西地方戏曲的影响,形成了山西“碗碗腔”皮影戏;东奔的一支,途经蔚县,被吕家庄当地的民间艺人所接纳融合,继承了当地原有的灯影表演形式,但改驴皮皮影为牛皮灯影,又将本土蔚县剪纸中的刀刻艺术,运用于灯影戏角色造型的制作之中。改良之后的人物形态,更为厚实生动。

再后来,又将蔚县秧歌和蔚县大戏中的音乐风格、演唱技巧融汇其中,经过积年累月的磨合实践,终于形成了现今独具蔚县民间特色的吕家庄“灯影戏”。

吕家庄灯影戏一经形成,就流传开来,并为当地的老百姓喜闻乐见。

该地的灯影戏,班底简约,也就六、七位艺人聚在一起,便可以演出多出灯影戏,更便于管理和流动。另外,投资的成本和演出费用也很低,普通的村庄里,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担负起。剧本的内容,也通俗易懂,虽然偶有引经据典,但都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处理,为百姓喜闻乐见,是满足农耕文化里,民众精神娱乐审美需要的底层传统民间艺术。

二、艺术内涵及表演艺术特色

灯影戏本是傀儡戏③的一种,它的演出形式分为白天和夜晚两种。白天的演出则是把影窗撤掉,换成与影窗同等规格尺寸的竹帘为底幕,影人是由提线人在帘后操纵而表演的,也被称作为仗头傀儡;晚上的演出,是运用灯光直射产生的光影原理,将影人映射在影窗上,通过提拉影人形成的形体、动作和操影人的演唱与说白,来介绍故事情节,表达戏影人物的思想感情,传达剧本故事情节。

蔚县是中国剪纸艺术之乡,④随着时间的发展,民间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许多灯影艺人在剪纸人物的影响下,将原来的驴皮灯影改为牛皮灯影,并将单色灯影逐步深化成了彩色灯影。其中,蔚县灯影戏的代表剧目《唐僧取经》,就是由灯影艺人杨全来创作的彩色灯影戏的保留剧目。

蔚州灯影戏的灯影制作,在工艺方面首先是要根据剧本情节,对人物进行设计构思,初步拟定人物的形象框架,接着就开始进行手工绘制,彩绘线条纤细流畅,着色清晰透彻。绘制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精细的雕刻过程,剪裁大小得当的牛皮,操刀按照绘制的模板进行雕刻,然后再按照人物形象对雕刻好的牛皮进行着色,这样才能成为彩色的灯影。一切工序完毕之后,放置在阴凉处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的曝晒使灯影变色。最后的一步是拼接组装,用拧成多股的麻绳把各个部件组装起来(见图1⑥),古朴的衔接方式,利于操影人灵活活动影人,使得动作更加逼真,形象更加鲜活,又利于保存,不会因为铁丝等金属受潮年久之后产生锈迹玷污了灯影的色泽(见图2⑦)。

蔚州灯影戏的伴奏音乐,起初是普通的民间音乐,其中虽有些许说唱部分,但整体板式较为单一,曲牌种类较少,曲调平缓,情感表达力,较其他民间曲艺类相对弱一些。后经吕家庄宋梅灯影剧团的演员们不断改进,在吸收蔚县木偶戏的音乐演奏技巧,又学习纳入了蔚县大戏、蔚县秧歌的音乐演唱方式的基础上,渐渐把蔚州灯影戏的音乐,发展为丰富饱满的板腔体,调式为徽调式,唱句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唱起来腔随字变,四声分明。归纳蔚县灯影戏的演唱板腔,有下面四种板式:平板,是灯影戏的主要板式,也可称为慢板,唱腔富有多变性,但也可表现出庄重大方的感觉,多用于思绪追忆,阐述情节,是混合节拍型;流水,又细分为大、小、紧、慢四种,节奏略快于平板,同样变化繁多,有板无限型;介板,节奏较快,曲调自由洋溢,音律高昂,跌宕起伏明显,常用于传达角色内心情感,例如焦躁愤懑或激动欢喜,是一种散板;滚白,节奏变化自由的板式,调律低沉哀婉,是专用于表现人物角色极度伤恸的一种板式。

图1. 麻绳连接的灯影局部图

图2. 麻绳连接的完整灯影角色

蔚州灯影戏的曲牌,也是由吕家庄灯影戏班创新的。早年,蔚县灯影戏的表演并没有开幕曲,也没有间歇曲,更没有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气氛曲。经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断实践创新和学习借鉴,他们创作了20多个曲牌:有表现欢乐喜庆气氛的《庆丰收》《迎亲人》;有表现人物哀婉情绪的《夜深沉》《灯下吟》;有表现依恋眷念爱人的《甜心头》《倚门望》等,这些曲牌极大地丰富了蔚州灯影戏的音乐表现力,使之更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

蔚州灯影戏所需要的演出场地并不很大,据笔者实地调查时的测量,蔚县吕家庄灯影剧团演出的舞台,约为3.5米长,3米高;影幕是3米宽、1.5米高的白布窗(俗称亮子)。布幔围好了就可以开始表演(见图3⑧)。牛皮灯影通过电灯的光照,将影子投射到亮子上,操影人再提着木棍,通过细铁丝或是麻绳提拉旋转晃动拨弄影人的肢体,变换出不同姿态,由于灯影人的头是活的,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用更换影人的头来转换不同的人物角色(见图4⑨),在灯影制作材料短缺的过去,这样的方式可用有限的物质材料,表演出更多生动鲜活的剧情角色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演出剧目,更加吸引观众,满足物质匮乏的时代里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

图3. 灯影戏演出戏台

图4. 幕后可换头的影人

最初的蔚州灯影戏,演出规模小、表演者人员少、活动方便,一个灯影戏班约有七、八个人即可,演出票价低廉,一般民众都可以接受。

蔚州灯影戏经过几代艺人们的实践积累,共改编创作了近400多部灯影剧目,共分为四大类:打台小戏、蔚县大戏、神魔故事和蔚县秧歌。其中开场小戏类代表剧目有《京东桥》《五花子》等20多出;大戏类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牧羊圈》等150多出;神魔故事类代表剧目,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120多出;秧歌类的代表剧目,有《踢洞》《报喜》等80多出。这些优秀剧目现如今均为保留剧目,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耳熟能详,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好评与赞誉。

三、蕴含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占地3201.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境内有西北方地势较高的小五台山,主峰海拔高度为2882米,名列河北省群山之首;蔚县地貌,因蔚县盆地在东南面,因此蔚县东南部地势较低,盆地内有河流通过,两岸分布着农田。西高东低、背靠高山、面朝曲流……这样的自然地貌,很符合中国民间自古流传的风水宝地的要求,适宜人类居住。

由于张家口自古便是交通要塞,人口流动性大,南来北往,出塞入关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聚居于此。蔚县辖境内现有人口约60万,其中以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以回族和蒙古族为主。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交融,形成了这里别样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蔚县,过春节时有民间社火活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冀北农业社会氛围中,春节“社火”是老百姓祈求上苍庇佑,来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诉求和愿景。

此时,蔚县的灯影戏就要登场了,提到蔚州灯影戏,一句口口相传的蔚县当地民谚说的好:“过节听不上灯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开年看几场灯影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这足以证明蔚县灯影戏在该地受欢迎的程度。长期以耕种为生的蔚县人,纯良质朴,大多信仰佛教,独特的地理风貌使这里一直有风水宝地、“香火”⑤旺的民间传统。逢年过节,人们参加完民俗活动,都要去庙里拜一拜,当地的真武庙、龙王庙、释迦寺里,香客络绎不绝。

其中,蔚县城关的释迦寺内,就是蔚县吕家庄灯影剧团的常驻演出地点。既满足了大家过年过节图吉利进寺庙上香拜佛求吉祥的民俗心理,又便利了群众赶热闹图喜庆的娱乐需求。自明清以降,不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敬神演戏庙会,而且还有临时演出的庙会,固定日期的有:正月初一、十五,在三官庙、财神庙演戏;五月初五,在胡神庙演戏(为除害虫);九月上旬,为丰收上场戏;十二月年底,为腊月戏……总之,在四季的庙会中,灯影戏,同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

四、蔚县灯影戏的传承谱系和衍变现状

据笔者2016年底在蔚县进行实地考察时了解到,现今的蔚县灯影戏表演艺人,主要分布于蔚县的蔚州镇和宋家庄镇及南杨庄乡等地。有关蔚州灯影戏的传承谱系,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冀东的滦州一带,传来了灯影艺术,落户于蔚县东七里河村,后被称作东路灯影;另一种说法,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陕西大荔县一带,流传过来灯影艺术,落脚蔚县吕家庄村,被称作西路灯影。

两种灯影戏的表演形式,均是由操影人在幕后提拉操纵。据老一辈艺人回忆,历史上,蔚县灯影戏能演出37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种类有《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等。清末至民国初年,西路灯影戏和东路灯影戏相互交流融和、借鉴互补、创新发展,吸收了蔚州大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大量民间小调之后,形成了颇具蔚县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其巅峰辉煌时期,为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此时的蔚州灯影剧团,多达20多个,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清末民初时期,杨文照是蔚县吕家庄灯影剧团的领军人物,他以东路灯影和西路灯影为基础,结合蔚州本地的民间剪纸、民间绘画、雕刻艺术,再采用特色方言,结合蔚县当地的民俗风情,不断创新,把蔚州灯影戏发扬光大。

他本人在灯影戏的舞台上一直活跃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抗战胜利后,90岁高龄的杨文照,将灯影戏技艺传承给他自己的徒弟、本村灯影艺人杨老扶。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灯影戏这一民间传统剧种被禁演,杨老扶年老体衰,堪忧于传统文化将被遗失,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暗地里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亲孙子杨全来,另一个是同村的灯影爱好者王思武。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艺术迎来振兴,杨全来和王思武收集起在特殊年代偷偷保存下的灯影戏的残余碎片,重新修补填色,凑齐原班人马,重振了吕家庄灯影剧团。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民间地方剧种,第三代传承人杨全来将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杨飞和外甥陈具合;同为第三代蔚县灯影戏传人的王思武,将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王宏和侄子王墉(见图5⑩),王宏和王庸就成为蔚县灯影戏的第四代传人。本次田野调查主要对象,就是王墉和王宏两位传承人,笔者进行了口头采访和录像拍照。

图5. 笔者(左)与王宏(中)王墉(右)

在释迦寺上午场的演出结束之后,剧团的成员均乘坐面包车回到各自家中休息,说好下午2:30在村口集合,再一起驱车前往释迦寺进行下午场的演出。笔者趁此空挡,跟随蔚县灯影戏第四代传人王墉到了他位于吕家庄村的家中,进行采访。王墉对笔者讲述了他自幼学习灯影戏的经历,他告诉笔者:吕家庄灯影戏第三代传承人王思武,是我的本家叔叔,我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三,王思武排行老五,我们都唤他五叔。我和王宏都是读小学时(6、7岁),开始接触灯影戏的,我自中学毕业后,就没有再继续念书,在家务农的同时,跟我五叔王思武学习灯影。五叔王思武平日里白天教我灯影的制作工艺、提拉操控和演唱技巧,晚上有演出的时候,带着我和王宏同台献艺,在实践中揣摩和锻炼。五叔常说:是骡子是马,出来溜。的确,灯影看起来很简单,可是每一句台词、每一段节拍、每一个影人的动作,提拉力度和胳膊、手腕、手指各处关节,都要掌控好。经过这么多年实践积累下来的学习和表演经验,我和王宏现在对各种基本乐器都可以演奏,详熟各种角色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同时我们也能制作灯影的道具了。

几十年来,王墉和王宏二人,一直坚守着蔚州灯影戏的传统,他们和其他几位成员组成的吕家庄灯影剧团,是河北蔚县境内现今唯一的能够经常表演蔚县灯影戏的剧团,不仅逢年过节时蔚州人的风俗要看灯影戏,在蔚州古城景区释迦寺内西北角的一间偏房内,也有平时的定期演出(见图6⑪):每周六和周日的上午9:30-10:00;10:30-11;00和下午的15:30-16:00;16:30-17:00分别演出四场,当地居民和游客可以在周末两天,通过购买释迦寺的门票(15元)进入景区,上香供佛、在景区内进行参观游赏之后,走进蔚县吕家庄灯影剧团常驻演出地,观看灯影戏表演(见图7⑫)。

图6. 蔚县释迦寺正门

图7. 灯影剧团演出时间告示牌

五、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2003年,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先生等200多位专家,专程来到张家口蔚县做调查,吕家庄灯影剧团,为各位专家做了汇报演出,受到了赞誉和好评。因此,引起河北省、石家庄市两级领导的重视,河北省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也纷纷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河北省蔚县吕家庄灯影剧团,代表张家口地区到唐山市滦县参加全国灯影戏汇演,荣获优秀奖。2013年,河北省蔚州灯影戏,申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王墉和王宏为河北省蔚县灯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如今近5年的时间过去了,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河北省蔚县灯影戏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现状,笔者在蔚县县城的人民路、前进路、古城街三条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发放调查问卷,做了随机民意调查,就当地民众是否观看过蔚县灯影戏观影意愿及对于蔚县灯影戏的意见或建议等数个问题进行当场问答填写。剧笔者调查统计,4-18岁的受访者有20人,19-50岁的受访者有56人,51-70岁的受访者有24人。从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的结果看,其中76%的人看过蔚县灯影戏,17%的人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去哪里看,7%的人没听说过;76%的人喜欢看:认为很有趣,与动画片类似,而且票价低廉,逢年过节和亲人朋友一起观看,有年味又热闹,是蔚县的传统习俗,听听乡音方言很亲切;24%的人不喜欢看,对演出内容不感兴趣,有些方言听不懂,看不知道情,认为演出很无聊,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都是陈年老调没有新内涵;70%的人,提出希望蔚县灯影戏能推陈出新,多与当下实事相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蔚县吕家庄灯影剧团,成立于2003年,现今主要成员有王墉、王宏、杨全来、陈淑琴、宋振成、刘忠、和玉青、张金花、马玉珍九人。王宏、杨全来、陈淑琴三人,担任操影手,和玉青与张金花两人是主唱,王墉、刘忠负责拉胡琴,宋振成是鼓师。除杨全来是村大队支部委员并担任电影放映员、王墉经营简易小卖部之外,其他七人,平日均以务农或在县城打工维生。笔者采访到的蔚县灯影戏第四代传人王墉和王宏,二人均表示如果只依靠表演灯影戏,根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只得再另寻一些工作来维持基本生计。

据笔者调查发现,蔚县灯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前景,目前主要遇到三方面的困难:一是在蔚县,只有在过年、过节时,灯影戏的上座率才稍高一些,有少部分是本地的灯影戏爱好者,更多的是来自北京、河北其他地区及全国各地游客,其中有摄影爱好者,是特意来进行民间艺术的采访拍摄(见图8⑬)的,他们是借着来蔚县旅游的机会,顺路来观看的。平时观众比较少,尤其在国庆之后天气转凉,冀北天气寒冷,灯影剧团进入10月之后便停止演出了;二是灯影戏票价低廉,在蔚县县城内的释迦寺的演出,15元门票是进入景区的费用,而观看灯影是免票的,也就是说,观众进入景区,只要花费了15元钱,可以看灯影戏,也可以四处随便游览,不一定非要看灯影戏。每年的1月到10月,是蔚县的旅游旺季,蔚县文化旅游局安排蔚县灯影剧团,每周末定期演出两天,各位灯影艺人的演出费用,是由蔚县文化旅游局按月结算,每人约1500元;过年过节的剧团演出,也是响应政府号召,做文艺公益普及演出,并无酬劳。偶尔的商演,平均每位灯影戏艺人每场仅获100元酬劳;三是现今蔚县灯影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没有进入国家队的行列,同样也就没有国家为保护非遗项目划拨的专项保护资金。

表1. 河北省蔚县灯影戏随机民意调查表

图8. 吕家庄灯影剧团演出现场

对于上述具体的现实问题,蔚县灯影戏传承人王墉和王宏,多少都透露出了无奈和落寞,我在实地参访他们时,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称自己并不在乎指望灯影戏挣钱的多少,可是,因为演出灯影没有可观的收入,导致原来剧团中很多喜爱灯影的年轻人,也只得另寻他职,养家糊口。只能在农闲或打工的空闲时间,才能来向几位剧团里的老艺人请教并练习,两位传承人年事已高,颇为这门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忧心忡忡。

发展的困境是蔚州灯影戏传承的困难之一,另外,剧目内容的陈旧,也有待改进。蔚州灯影戏中,含有大量的河北蔚县当地方言,很多新一代的观众(特别是外地观众)表示听不懂,台词听不懂,自然导致剧情弄不清,一时间,来看灯影的观众,只是看看表面的新奇,并不能靠内涵来感人。经笔者街头问卷调查,更有很多被访问者表示,提到一说蔚县灯影戏,就是固定的《西游记》和《杨门女将》等几出传统剧目,看久了,也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

根据上面总结归纳的蔚县灯影戏的现状,笔者对于河北蔚州灯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有以下三点建议:

1.依然是希望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2022年张家口市和北京即将共同迎来冬奥会,在全市人民创新城、谋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艺术层面的保护与发展,赋予传统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的政策支持,还是很有必要的。当地的文化旅游局、宣传办,多举办一些灯影戏等民间艺术的汇演,宣传地方特色艺术的同时,科普民间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纸质版的“名录”中,“活”到现实中来,从“博物馆”展窗里“走”出来,亮相于生活中,是激活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的关键。

2.蔚县灯影戏剧目内容的创新,应引起重视。灯影戏本是动画片的鼻祖,却没有跟上新媒体发展的脚步。如今,我国本土的动画电影发展迅猛,《大闹天宫》《捉妖记》《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动画形象,深入人心,深受大家喜爱。笔者认为河北蔚县的灯影戏,也可以以这些生动的本土动画形象为原型,进行剧目的合作及改良,灯影版的《大闹天宫》、灯影版的《捉妖记》等,不失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观众在荧幕前已经熟知了这些人物角色,再看到灯影版的,一定倍感亲切和新奇。

3.结合当下,因地制宜,谋发展。在冬奥会来临之际,河北蔚县灯影戏,可以依据冰雪、运动等时髦符号,来设计角色形象,编排短剧,迎合了当下全民“冬奥”的时势,打造自己的非遗品牌。使传统艺术不只“沉醉”于古代的经典之中,一定要“复活”于现今的社会生活里。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艺术,做灯影产品,喜爱灯影戏的观众或影迷们,不仅可以观看灯影戏,在观看完毕后,还可购买一些灯影戏中人物的剪纸,既具收藏纪念价值,又可自己把玩欣赏,增添趣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宣传弘扬蔚县灯影戏艺术,也为剪纸艺术带来商机,整体拉动蔚县民间艺术的发展。

六、结语

当今科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生的传播媒介下,大众审美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民间艺术,既然能流传至今,必然有其深刻的内在合理性和艺术价值。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才能谋得共存与发展,我们应当给予每一门艺术以发展的空间,且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传承发扬。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笔者初步探究了蔚县灯影戏的由来、蕴含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传承谱系脉络和衍变情况及现状,并对于蔚县灯影戏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粗浅见解。蔚县灯影戏是冀北地区优秀的传统戏剧,是蔚县人民传统风俗的优秀代表,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财富,笔者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门民间艺术,共同营造开阔共存充满生机的文化空间。

注 释:

①“愚人畏影”,选自《庄子》(战国 庄周 原著,张耿光 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渔夫”篇,该书第573页原文有:“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约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之详述,反映了古人没有掌握对影子自然规律的认识。这种不理解、不认识又进而产生了关于影子的巫术信仰和禁忌,并且作为一种民俗长期流传。

②碗碗腔:是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又名“灯碗腔”“阮儿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与老腔相区别,主要盛行于陕西渭南(及其下属的大荔县朝邑镇)和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傀儡戏,亦称傀儡艺术,傅起凤于2011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傀儡艺术》一书中解释:傀儡戏亦称傀儡子、木偶戏、木人戏,是以人操纵木质或其他材质的偶人、灵物作戏的艺术形式。傀儡不是一般的偶人,是通灵的偶俑,曾是神秘威力的象征。傀儡戏以方寸舞台展现大干世界,人物形象千姿百态,神情并茂,令人叹为观止。

④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是我国剪纸艺术传承地之一,剪纸以刀工精细,色彩浓郁著称。2006年5月,蔚县剪纸以剪纸项首位的身份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8月,全国剪纸专项工作会议在河北省蔚县成功召开,蔚县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2009年10月,河北省蔚县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⑤河北农村所谓“香火”,寓意是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如俗语谓:来朝拜的很多,香火很盛;另一层意思,是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俗语言:断了香火,就指无子。此处为第一层意思。

⑥图1.麻绳连接的灯影局部图,2017年2月12日笔者摄于王墉家中。

⑦图2.麻绳连接的完整灯影角色,2017年2月12日笔者摄于王墉家中。

⑧图3.灯影戏演出戏台,2017年2月12日笔者摄于吕家庄村委会。

⑨图4.幕后可换头的影人,2017年2月12日笔者摄于蔚县释迦寺内演出后台。

⑩图5.笔者(左1)与王宏老师(中间)王墉老师(右1),笔者父亲于2017年2月12日摄于王宏老师家中。

⑪图6.蔚县释迦寺正门,2017年2月12日笔者摄于蔚县城南关西侧。

⑫图7.吕家庄灯影剧团演出时间告示牌,2017年2月12日笔者摄释迦寺内。

⑬图8.吕家庄灯影剧团演出现场,2017年2月17日笔者摄于释迦寺。

猜你喜欢

灯影蔚县家庄
乡村振兴视野下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多彩的剪纸
灯影秦淮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在蔚县过大年
蔚县脱贫攻坚进行时
忆江南·绿茶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