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即心声
——乌兰杰歌曲《幸福》析后感
2018-04-25齐占柱
齐占柱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前些日子,在微信群里,确切的说在“扎老师学生群”里看到了词曲均由扎木苏(乌兰杰先生的本名)老师自己完成的歌曲《幸福》。若不细阅,以为是扎老师创作的一首普通歌曲,然而经细品后才发觉,《幸福》乃非扎老师平日里的随笔之作,而是先生专为此次“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而倾注的心声。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是由乌兰杰先生亲手培养出的博士、硕士们牵头,由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艺术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为庆祝乌兰杰先生八十华诞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想必此次研讨会不仅对于乌兰杰先生及其学生们的学术生涯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还对于蒙古族音乐研究领域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对于蒙古学界和音乐学界也将产生积极影响。正因如此乌兰杰先生对此举动不会无动于衷,而是深感欣慰和自豪,此时此刻我们可以体会到先生心中涌动而来的幸福感。因此说,《幸福》就是乌兰杰先生专为本次“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做出的心灵感馈。在我看来,《幸福》不只是一首歌曲,也是一篇文章——本次学术研讨会之“序”。下面就《幸福》的词、曲谈谈我的粗浅感想,与大家共勉。
一
第一段:“黄骠马哟多么俊俏,啊啊嗬噫!穿云踏雾跑过来了。啊嗬噫!啊啊嗬噫!啊呼麦呼唤长调悠长,马背上歌唱更美好!”
第二段:“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啊啊嗬噫!出生在毡房额吉的怀抱。啊呵噫!啊啊嗬噫!啊马头琴奏响复兴曲,守护祖先留下的珍宝!”
毋庸置疑,歌词特征表明《幸福》的脚本便是蒙古族长调民歌。这是多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事情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用蒙古族题材创作的歌曲不计其数,但以长调为脚本的,唯独这一首。说实在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它那绵延的节奏、委婉的旋律和庞大的结构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自然法则,是非普通人所能够全面领会的,只有深懂长调民歌的专家才能完全领会得到它的深奥内含。之前,也许没有人想到模仿长调民歌写首歌曲的点子,即使是想到了,一般人也未必能够全面做到。
作为一辈子研究蒙古族音乐并在长调民歌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乌兰杰先生,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长调民歌专家。首先,他是一位长调民歌传承人,能够演唱蒙古族不同地区所有风格的长调民歌;其次,他对长调民歌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他的《长调民歌演唱艺术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科尔沁长调民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和《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这几本沉甸甸的专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何况还有许多零星收入于其它论著中的关于长调民歌的文论呢。因此,乌兰杰先生借助蒙古族长调民歌表现自己的心声,何尝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呢?
第一段歌词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蒙古族音乐研究的开辟者,自己昔日的奋斗带来了如今的回报——呼麦、长调的研究不但获得了丰硕成果,而且能够预示马背民族音乐文化的美好前景,因为自己看到了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只要草原存在,骏马健壮,蒙古族的呼麦、长调便能留存,虽然历经了许多沧桑,但在众多学子的勤奋努力下,蒙古族音乐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的深刻含义。
第二段歌词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生在草原蒙古包,并允吸着额吉的乳汁长大的蒙古汉子,自己是幸运和幸福的,因为自己能够用母语和文字研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自己民族做出了贡献”的自豪心情和“自己赶上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好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看到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从而自己决心要更加努力地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来的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珍宝”的豪迈心情。
从两段歌词的结合方式来看,《幸福》使用了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惯用手法——“比兴”。即,第一段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第二段词则绘制了人的内心。《幸福》歌词少而精,却充满了蒙古草原生活气息,表现了马背民族对于大草原的崇尚心理和主人翁对于毡房里的额吉的感恩之情。第一段词里浮现了骏马的影子,这让人联想到祖祖辈辈在马背上生长的蒙古民族对于骏马的赞叹和对于世代赖以生存的草原母亲的感激之情;第二段词形容了乌兰杰先生作为一名老一辈的蒙古族音乐研究者,对于眼前这般蒙古族音乐研究的繁荣景象,感到无比的高兴和骄傲之情。
以上两段歌词中出现的呼麦、长调和马头琴,分别是蒙古族音乐发展不同高峰期的产物。因此用呼麦、长调和马头琴来表述蒙古族音乐发展的最高成就,无非是先生最为精准的提笔。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蒙古族对于世界音乐的最大贡献不就是创造了呼麦、长调和马头琴吗?!
综上两段歌词,我们可否用以下一段语言概括乌兰杰先生蒙古族音乐研究之学术思想,即“草原离不开骏马,骏马离不开主人,主人离不开音乐,音乐离不开传承”。
二
(一)节奏特点与拍子选择
歌曲开始处标记的速度术语、表情术语以及旋律中凸显的“三连音+长音”的节奏型,都能够说明《幸福》的曲调完全吻合它即将要形成的长调化的身份。用这种长调性的节奏以及相关音调打造这首集艺术性、思想性、民族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幸福》的曲调,便是乌兰杰先生的创作初衷,因为先生深知唯有这样做,《幸福》的词与曲方能相符。
在拍子使用上《幸福》选择了3/4与4/4交替的变换拍子。或许这是先生所注重的蒙古族音乐研究“二元对立”观的表现吧,若更进一步加以思索,这种以3/4拍与4/4拍结合的变换拍子的用意可能在于,以3/4拍表现先生等老前辈们引领带队的情形;以4/4拍表现众多年轻学子的沿着前辈们的足印步态一致,勇往直前的情形吧。这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幸福》的主要部位(即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均为3/4拍子,对于此我们还可以想象先生对于“三”数的敏感度。即,乌兰杰先生曾提出过不少有关“三阶段”和“三种”的论断,如对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三阶段论断、对科尔沁音乐风格形成的三阶段论断、对英雄史诗发展的三阶段论断以及对长调的三种节奏型论断、对蒙古族舞蹈的三种分类论断、对科尔沁音乐调式衍变的三种类型论断等等。
(二)调式选择与演唱形式
在调试使用上《幸福》选择了五声宫调式。这也许是乌兰杰先生器重了宫调式在中国民族调式中的排位和宫音在五声调式音列中的旋轴(同宫系统)地位。《幸福》尤为强调了宫调式属音(徵音)与主音(宫音)互动的重要性。即,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均停留于调式属音上,以期待调式主音的出现,这种属音对主音的倾向性就像是深夜迷了路的孩子寻找回家路的感觉,而对于即将要出现的第三乐句的开头音——主音而言,这种主音对属音的吸引性又像是母亲期盼游子回家的感觉。这一情形形容了先生对于学生们的“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和学生们对于先生的“赶快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音乐研究者”的迫切心情。
在演唱形式上《幸福》选择了“领唱与合唱”形式。这个演唱形式生动地表现了乌兰杰先生带领指导千百个热衷于蒙古族音乐研究的学子的情形。即,描绘了“黄骠马”(即乌兰杰先生)从很早的年代,经过漫长的跋涉,风尘仆仆却充满力量和自信地奔跑过来,把满载着呼麦、长调和马头琴的研究成果和祖先留下来的音乐珍宝传递给诸多“马驹”(即其学生)们的生动画面。亦即,这种演唱形式表现了乌兰杰先生与其学生们之间的传授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情形。
(三)曲调风格与旋法特点
从曲调风格与旋法特点来看,《幸福》具有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蒙古族五声调式音乐风格和“小跳+级进+大跳”式的基本音调不断重复摸进的旋法特点,整体曲调给人一种游刃有余而又谈笑风生的轻松感觉。这些风格、特点和音乐感觉的表露也都表明了乌兰杰先生对于蒙古族音乐的整体驾驭能力和先生平时对待学生们的和蔼可亲、爱徒如子的高尚品德。
(四)体式结构
从体式结构上看,《幸福》是三句式的,双主题的,带有前奏、间奏和结尾的一段体结构。对于一段体而言,像这样的复杂情况实属罕见,但对于《幸福》这首以异样的形态表现特殊情感的歌曲而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个体式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如下理解:一段体可以表达乌兰杰先生一心一意投入于蒙古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专一精神;三句式可以表达先生对自己潜心研究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感恩之心、对自己举办学术研讨会的爱徒们和有关主办单位的感谢之心和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感激之心(或者以多句式来表现先生的研究范围包括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等多个领域);双主题可以表达先生与学生们之间的对话情景;那些从属部分主要在引入主题、衔接乐句和平衡结构等方面起到引领、过度和补充等作用。其实,三局式这种非规整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正常的规整思维模式,尤其是几处扩充乐思的出现,不但使歌曲的体态变得非常庞大,而且乐句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变得非常的微妙。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取决于《幸福》长调式歌词特点所需。
(五)曲调成分及其间的关系
从曲调内部成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看,具有以下特点:前奏是从曲调中提炼出来的特征性材料(1至3小节),它暗示着本曲调的基本性格面貌,并停留于调式属音上,以开放姿态引领主题进入;第一乐句是本曲调的第一主题乐思(4至8小节),音调熟悉而优美,由于其前半部分以前奏的形式提前出现,所以重复的旋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也停留于调式属音上,以开放姿态等待第二乐句的衔接。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引申发展(11至17小节),它以前面间奏(9-10小节)的落音为铺垫进行扩张运动,旋律起伏大,且规模也大,亦停留于高音区的属音上,以开放姿态期待第三乐句的出现。
第三乐句是经过2小节间奏之后出现的本曲调的第二主题乐思(18至23小节),它用调式主音作为开头音,即刻把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停留音——属音折向了宫音,实施了属到主的解决,从而把前两个乐句那种较长时间“被吊着”的状态扭转过来,使得本曲调终于有了收束感。这个现象就像是久旱的草原获得了甘霖的感觉。这些现象其实也在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研究虽然经历漫长,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好景。
(六)材料分布现象与乐思组合特点
从材料分布现象上看,在前奏、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之间存在着材料通融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互联线条和材料递增发展形成的“起承转合”现象;在前奏与结尾之间有更高的统一度,从而形成了远距离的“遥相呼应”现象;在前奏、基本部分(包括两个间奏)和结尾三者之间出现“再现”状态,从而形成了“三部性”现象;在第一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之间(即领唱部分与合唱部分之间)也存在着由不稳定向稳定的功能倾斜性,从而形成了“属主呼应”现象。
从乐思组合特点上看,曲调第一乐句的前三小节(第4、5、6小节)为基本乐思,后俩小节(7、8小节)为扩充乐思;第二乐句的前三小节(第11、12、13小节)为基本乐思,后四小节(第14、15、16、17小节)为扩充乐思;第三乐句(第20、21、22、23、24、25小节)则为基本乐思。作者以这种基本乐思与扩充乐思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幸福》的基本部分,顺应了长调民歌的非规整特点,再以从属部分加以调节(尤其是以补充形式出现的结尾,更是如此),兼顾了整体结构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从而表现了《幸福》所特有的艺术审美。
体式结构图示:《幸福》的体式结构图示如下
附:《幸福》的乐谱
三
以上是我拜析乌兰杰先生精心打造的歌曲《幸福》后的感想与思探。如果让我说《幸福》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它已经超出了一首歌曲的定位,它应该是以歌曲形式呈现的“学术报告”,以作品形式体现的“名人档案”,因为它的歌词凝练了蒙古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它的曲调凝聚了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的呕心沥血。《幸福》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获得了硕大成就,培养了众多人才的乌兰杰先生,对于自己从小酷爱并一头钻进未能自拔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感激之情是如此的深厚;对于这次为自己庆祝八十华诞而举办学术研讨会的弟子们和主办单位的感谢之心是如此的诚恳;对于本次“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呼出的心声是如此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