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鼻烟壶
2018-04-25白兰
□ 白兰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而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明末有少量鼻烟进口,仅广东一带有人吸闻。康熙时期开放海禁,使得西方传教士能够携带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进入中国内地。吸鼻烟渐成风尚,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行下效,渐渐地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而吸食鼻烟的主要器具鼻烟壶也渐成新宠。
清代鼻烟壶最初是由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清官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于康熙初年,是专做御用物品的皇家工厂。它初设14个作坊,之后随需要不断增设,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已有42个作坊。在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间(1696~1703年),宫廷造办处玻璃厂首先烧制出了御制玻璃鼻烟壶,随后又制作出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和瓷鼻烟壶。令人遗憾的是,康熙时期的玻璃鼻烟壶已荡然无存。现存世的“康熙御制”款铜胎画珐琅鼻烟壶为清代最早,也是最为可信的御制鼻烟壶。由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鼻烟壶的雅好和推崇,并将御制的鼻烟壶赐给外官内臣,鼻烟壶的制作由宫廷发展至民间,广东、扬州、苏州、北京、山东、景德镇、福州、内蒙古、宜兴等地先后竞相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鼻烟壶。地方官员为讨皇帝欢心,也将民间作坊制作精美的鼻烟壶贡入宫廷。清代鼻烟壶的制作呈现出官民并举,异彩纷呈的局面。
清代用于制作鼻烟壶的材料很多,金、银、铜、瓷、玻璃、玉、松石、玛瑙、碧玺、水晶、翡翠、青金石、孔雀石、珊瑚、象牙、琥珀、竹、木、葫芦、漆、紫砂、蚌壳、碳晶、果核、端石、铜胎珐琅(图1~9)等应有尽有,人们可根据各自所好,广泛选择。到了晚清,还出现了鬼斧神工的内画鼻烟壶,为日渐衰落的清代晚期工艺,增添了一抹余晖。鼻烟壶的造型更是变化多端,除基本的扁壶式外,还有仿植物的荔枝、佛手、葫芦、木瓜、石榴、甜瓜、水茄、癞瓜等式样;有仿动物的鹤、鹰、象、鱼、龟等形状,惟妙惟肖,不胜枚举。鼻烟壶的纹饰题材广泛,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山水草木、亭台楼榭、珍禽瑞兽、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也有表示祥瑞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马上封侯、喜鹊报春、安居乐业、瓜瓞绵绵、婴戏百子等。不过掌中之物的鼻烟壶能集书法、绘画、雕刻、琢磨、烧造、镶嵌诸艺术之大成,成为清代各种工艺美术繁荣和发展的缩影。
一、玉石鼻烟壶
玉石鼻烟壶是鼻烟壶中极为重要的品种,其材质除了和田白玉之外,还有寿山石、翡翠、玛瑙、绿松石、水晶、碧玺、芙蓉石(图10~15)等等。清代流行白玉鼻烟壶,以温润如脂的白玉制成鼻烟壶最为珍贵。在康雍盛世时期,准葛尔发生叛乱,导致新疆和田玉进贡停滞,造办处玉作生产的鼻烟壶数量很少。直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恢复了中断百年的和田玉进贡,每年春天和秋天,新疆都会向宫廷进贡上好的和田玉几千斤,因而也制作了不少不同风格的玉质烟壶。清代赵汝珍在《鉴辨鼻烟壶》中道:“用玉特制鼻烟壶,大概始自康熙朝,因康熙享国时间最长,任何质地的烟壶,都自此时肇始,正是基于此点推断玉制烟壶在康熙时创始。大概是玉质烟壶的价值,全在于质地的优劣,而作工的粗细和年代产生的远近,并不重要,所以其创制的年代,世人往往忽略……乾隆朝玉器的制作,有一个独特之处不可不知,即中国历来用玉,一律将玉的原有包皮,剥得一干二净,绝对不能有丝毫原皮留在上面,经久以来,无不如此。只要查看一下过去的玉器,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惟独乾隆朝时,常有利用原皮的各种颜色制作各种花纹或鸟兽虫鱼、山水云烟之状,制作也极其美观。”
有了上好的原材料,宫里的匠人们如鱼得水,得以大显身手。匠人们往往把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前期准备阶段。一块璞玉原料在手,先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审阅,头脑中有几十个上百个的造型与这块玉石对接,就料施艺,还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胸有成竹之后,设计、画图、琢磨……各道工序便随之而上,既要胆大下手狠,还要心细下手稳。一件温润小巧、令人爱不释手的玉石鼻烟壶,其中渗透的不光是艺术品本身承载的纷杂知识和内涵,更沁入了匠人们毕生的心血和智慧。
玉料鼻烟壶以质地温润、造型变化丰富、工艺妙到毫巅为突出特点。造型有寓意多子多孙的葡萄、石榴,寓意福寿的桃子、龟、蝙蝠,以及象征生活美好红火的柿子、苹果。
而说到鼻烟壶上的装饰图案,更是彰显中国人的细腻情感和文化底蕴。“三娘教子”“择邻而居”“渔樵耕读”“携琴访友”“岳母刺字”以及来自于四大名著、取自唐诗宋词的篇章内容的更是不胜枚举。
二、玻璃鼻烟壶
玻璃是一种合成的材料,目前所见最早出土于战国时期,此后发展缓慢,到了清代,忽然有了一个高峰。清代玻璃大发展和康熙皇帝喜欢西洋科技有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宫造办处在德国传教士纪理安(Kilian Stumf)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玻璃厂,这是清代玻璃制作的一个大飞跃。在当时,玻璃器皿比珠宝还要贵重。从造办处档案中可以看到,清廷每年赏赐达赖、班禅的宝物里几乎都有玻璃类的器物。
清代玻璃鼻烟壶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不用玻璃盖,而是铜镀金錾花盖。玻璃鼻烟壶在玻璃厂做,盖则是由专门的镀金作来做。鼻烟壶里的小匙,基本上有三种材质:牙作做的象牙、铜作做的铜镀金以及竹质。
玻璃鼻烟壶的主要产地除了宫廷造办处,广州、扬州、北京、山东也是重要区域。到了雍正年间,宫廷造办处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又在京西圆明园开办了分厂。早在康熙年间,玻璃厂已经能够生产白色、黑色、绿色、紫色等多个颜色的玻璃了。现存玻璃鼻烟壶中带年款最早的是雍正款。从乾隆朝开始,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有带本朝年款的玻璃鼻烟壶。
雍正时期,不但玻璃的花色更加丰富了,金星五彩玻璃、五彩缠丝玻璃、花玻璃纷纷生产出来,而且与之相呼应的各种彩玻璃的鼻烟壶也应运而生了。鼻烟壶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油篓式、多角形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单色玻璃鼻烟壶、套玻璃鼻烟壶、玻璃胎画珐琅和玻璃内画鼻烟壶。
1.单色玻璃鼻烟壶
即用单一的一种颜色吹制或模制而成的鼻烟壶。清宫玻璃厂制作的玻璃分为透明玻璃与不透明玻璃两大类。透明玻璃称为“亮”玻璃,不透明玻璃称为“涅”玻璃。单色鼻烟壶是玻璃鼻烟壶中的主流,从康熙到宣统一直生产,从未间断。虽然我们今天未曾见到康熙款、雍正款的单色玻璃鼻烟壶,但从档案、文献记载看,康熙、雍正朝确实做过为数可观的单色玻璃鼻烟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人画胤祯妃行乐图轴”,共12幅,其中一幅画像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红色鼻烟壶,从其质感看,应是一件透明玻璃鼻烟壶。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胤祯喜爱和常用的是大红色和紫色玻璃鼻烟壶。从乾隆开始,到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均有明确款识的由清宫玻璃厂制作的单色玻璃鼻烟壶,这一特点有别于其他类鼻烟壶的制作。
单色玻璃鼻烟壶的色彩极为丰富(图16~20),有涅白、牙白、蛋清白、砗磲白、仿玉白、宝蓝、天蓝、孔雀蓝、湖蓝、亮蓝、宝石红、豇豆红、鸡血红、亮红、杏黄、鸡油黄、豆绿、淡粉、黑、琥珀色、茶色、仿翠色等20余种。单色玻璃鼻烟壶虽无华丽的装饰,却以其缤纷的色彩、细润光亮的质地、端庄秀美的造型取胜,深得人们喜爱。乾隆以后的单色玻璃鼻烟壶,颜色减少,器形开始变大,制作工艺粗糙。
2.套玻璃鼻烟壶
套玻璃(图21~23)是清代独创的工艺,是指用两色以上的玻璃制作器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满套,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再用琢玉的方法在外套的玻璃上雕琢花纹;一种是将所需各色玻璃棒烧熔,直接在器表黏贴花纹。
这两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器物,都能体现出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雕刻的立体美。套玻璃鼻烟壶之所以弥足珍贵,就是因为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紧密结合的产物,堪称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革命性发明。清代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年间编写的《勇庐闲诘》中有如下描写:“时天下大定,万物丰富,工执艺事,咸求修上。于是列素点绚,已成文章,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受彩也,先为之质曰地,则玻璃、砗磲、珍珠,其后尚明玻璃,微白,色若凝脂,或若霏雪,曰藕粉,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曰二彩、三彩、四彩或重叠彩,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光照灿烂若异宝。乾隆以后,巧匠刻画,远过詹成,短凿所至,细人毫发,扪之有棱,凡所造作或称曰皮,最著者曰辛家皮、靳家皮、袁家皮。”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现康熙朝的套玻璃器皿实物。雍正朝造办处档案中有制作套玻璃器鼻烟壶的记载,但没有实物流传下来。目前所见套玻璃仅有乾隆一朝的实物既有瓶盘等物,也有套玻璃鼻烟壶,实属幸事。而署有乾隆款的玻璃鼻烟壶,仅见单色套单色玻璃,如白套红、白套绿、绿套蓝、红套蓝等。而单色套多色玻璃鼻烟壶,传世量极大,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还没有官窑的作品见诸市场。
3.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
画珐琅(图24~25)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清代文物。人们常说“珐琅彩”,但这个称谓在档案中是没有的,而是叫做××胎珐琅、××胎画珐琅。清代有这六种材料的胎用于画珐琅:金、银、铜、瓷、玻璃、宜兴,其中铜胎画珐琅是最早的。银胎画珐琅也叫银烧蓝。瓷胎画珐琅是现在最贵的品种,俗称瓷胎珐琅彩。宜兴胎画珐琅大部分都是康熙年间的,现在基本收藏在台北故宫。
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首创的玻璃装饰工艺,始于康熙年代,是由铜胎画珐琅发展而来的。玻璃胎画珐琅是各种画珐琅中工艺难度最大,烧制成功率低。这是因为它是二次烧成,先把玻璃烧成某种器型,再用珐琅来绘画,之后再烧,温度高了,玻璃就碎了,温度低了,珐琅颜色出不来。所以清代玻璃胎画珐琅的生产量最少,极为珍贵。目前已知最早的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是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款绿地竹叶纹鼻烟壶,见于雍正六年(1728年)的档案记载。北京故宫收藏的清代玻璃胎画珐琅也不过区区20几件。
4.玻璃内画鼻烟壶
内画壶(图26~29)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最开始只是为了装饰鼻烟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一般用半透明料器(玻璃)制造的鼻烟壶,也有高级的用水晶、玛瑙翡翠等制作的,一般采用扁平的壶体,以便有两个平面做画。在做画以前还需要用铁砂在壶中摇动,使内部表面变成毛玻璃状,只有这样才能将色彩敷到玻璃上,这一工艺被形象称地为“涮里”。在内画壶中作画,描绘出来的无论是书法还是图画,是人物还是山水都要符合人类左右两眼的视物习惯,所以在壶坯的内壁作画,用的是反向作画的手法。在瓶的内壁绘画需要用一种很小的勾笔,笔端仍然是狼毫,狼毫在涩涩的毛玻璃壁上绘画,就像在宣纸上一样着色稳定。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画的,但现在工艺已经公开,制作场所可以参观,内画壶立即成为世界著名的工艺品。为了适应各种欣赏习惯,现在也有在内画壶中绘制油画的。
内画的题材从简单的装饰图案开始,慢慢发展到山水、人物、花鸟,进而在图画中插入具有故事情节的传说和神话,在绘画技艺成熟之后,又进一步借鉴国画艺术,给每幅作品加上题款、印章,使得内画壶越来越具有欣赏性,也使得这件小器有了高雅的艺术品位,而俗文化藉此承袭了雅文化的血脉。将中国文化精髓中书法与绘画之雅移植于内画壶后,嘉庆年间,这种地道的舶来品便满载着中国艺术元素走上国际政治舞台,被做为国与国之间礼尚往来时的最珍贵礼物。
内画壶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叫“帽儿”,给内画壶找一个大小、色彩和材料都匹配的“帽儿”,也是收藏的一部分。
鉴赏内画壶不光从它的书法绘画技艺上来考察,内画壶本身的造型也是艺术欣赏的一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每一款壶的造型决定描绘什么内容、表达手法、题款印章,富于文化素养的匠师不再描摹名人字画,而是拿出具有原创性的书画作品,以奠定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文人书画中的布局谋篇、意境笔法最终成就了内画壶这一综合艺术。
内画艺术有四大流派“京、冀、鲁、粤”。北京派的艺人用竹笔、柳木笔作画,以画面厚朴、古雅见长;山东派用毫毛笔作画,以画面纤巧、艳丽取胜;王习三在继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艺人叶仲三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内画名家流派之特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冀派”。王习三的作品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浑厚质朴,线描富于变化,设色协调雅致,布局严谨得当,款式高雅工秀。他画的鼻烟壶不仅技巧精湛,而且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卉、虫草等应有尽有,扩大了内画壶的取材领域,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风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准确、逼真,形神兼备,气魄宏大,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近年来,内画艺术不断创新,产品由内画壶一种,增加了外画壶和内、外画壶两种,绘画题材由山水、人物、虫鸟、花草,扩大到长城、山海关、故宫、颐和园、正定大佛、赵州桥等名胜古迹;作品销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购的珍品。
三、瓷鼻烟壶
从清代康熙朝起,直至清代末期,各代帝王无不制造瓷烟壶,不过仍以康雍乾三朝所制最佳。景德镇是清代制瓷业中心,清宫所需要的瓷鼻烟壶,由景德镇官窑制造。康熙期间,首先烧制的是青花瓷鼻烟壶,用的是珠明料,色彩明快,现今存量甚少。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官窑鼻烟壶胎细釉鲜,器型增加了四方形、委角形等器型。增烧了青花釉里红(图30)、茶叶末釉等品种,色彩淡雅,釉色温润,装饰多以四季花卉、山水景致、婴戏图等为题材。以所烧的浆胎青花鼻烟壶较有创意,而且胎体幼薄。乾隆年间,规定了御窑厂每年烧造50只鼻烟壶,那个时期,御制瓷鼻烟壶最为精美,十分注重立体感强的珐琅彩鼻烟壶,成就超过青花。器型上更是百花齐放,出现了葫芦式、灯笼式、扁方式、包袱式、椭圆式、花果式等千姿百态的造型。这段时期,彩釉品种也大为增加,粉彩、五彩、墨彩青花、窑变、金釉、仿松石、仿套玻璃、雕瓷(图31)等相继出现,水平最高者仍是官窑粉彩。
嘉庆的官窑青花鼻烟壶产量不多,以奇釉青花为贵,但比不上那时的雕瓷鼻烟壶那么出色。道光时大多是民窑烧制瓷鼻烟壶,数量较多,侧重粉彩。不少青花色泽飘浮,厚薄不匀,釉与胎体结合不紧。嘉庆以后有创意的烟壶委实不多。
官窑之外,景德镇民窑及其他地方的民窑也多有烧造鼻烟壶者(图32)。民窑鼻烟壶大都无保值作用。
鼻烟壶在清代大行其道,成为盛世珍品,一方面与其制作达到巅峰关系极大;另外一方面,也与统治者及达官贵人的嗜好、追捧,推崇密不可分,在那一时期,拥有鼻烟壶数量的多少,拥有鼻烟壶品质的优劣,曾经是身份、地位以及荣耀和家族兴衰的象征。鼻烟壶的兴衰—从早期的精致到晚期的粗糙,也折射出了大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轨迹。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艺术品,鼻烟壶无论以什么材质出现,经过一代代匠人之手,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种类的精华为己所用,创造出了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奇迹,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极大升华,成为民族工艺中的一件瑰宝,被广大收藏爱好者美誉为“掌中乾坤”。我们也期望,鼻烟壶这个从宫廷走进民间的精美艺术品,日益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永远闪现着匠人们的智慧和光环。